和桂蓮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 674100)
?
世界文化遺產角度的麗江古城音樂文化
和桂蓮(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674100)
摘要:麗江古城音樂文化是在麗江古城獨特的發展背景下形成的一種多元音樂文化。本土音樂、洞經音樂、藏族民歌、滇劇等不同音樂形式的流傳,使麗江古城的音樂文化既體現了納西族文化中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特點,又以一種多元文化的格局保留了多種音樂文化的形態因子,從而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麗江古城;音樂文化;多元文化
1997年,麗江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成了世界級的保護對象,麗江也因古城而名揚全球。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不僅保存了作為物質文化的古老建筑,同時也保存了大量非物質文化的內容,如宗教、習俗、文學、藝術等等。
在明朝以前,麗江大研古城叫“谷崩芝”——有倉庫、有集市的村寨。集市就在現在的“四方街”。因為有了集市,集市周圍便逐漸形成了臨時性或永久性的商業建筑,把露天集市包圍了起來,然后再逐漸發展為商業小鎮。集市意味著商業行為,而商業則更多地意味著與周邊地區、與異域文化的交流。這種文化的交流使得麗江的納西族得以模仿和接受多種外來的文化。同時,在長期的交流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外來的文化與本土的納西族文化交融在了一起。
另外,由于麗江古城的木氏土司長期以來不排外,在經濟文化領域實行兼容并蓄的政策,還從外域邀請進一大批手藝人、商人,讓他們沿河蓋屋。大量的移民進入古城,無形中又加快了各種文化的滲透。改土歸流之后,內地流官在麗江古城大力推行漢文化,使麗江古城文化逐步增大了各種模仿的成分,本土文化中越來越多地被融入了許多外來的元素。到了民國時期,進入麗江的外來文化人大量增加,新文化在麗江古城的傳播急劇加快,“東巴文化”“白沙細樂”“納西山歌”等一些納西族原初的文化逐步向鄉村、山野退縮,在古城的居民中,尤其是在古城的文化人中,一些本土宗教和文化逐漸被視為“下里巴人”而受到歧視,而一些外來的文化則成為了“陽春白雪”而備受追捧。
麗江古城的音樂文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種比較復雜的多元格局。內地的道教洞經音樂在麗江古城融入了一些“白沙細樂”等本土音樂的元素,成為了古城的麗江古樂,并且影響到了麗江古城周邊的一些村寨。云南古老的劇種滇劇,成為了麗江古城文化人最喜愛的唱腔之一。由于抗戰時期茶馬古道麗江至西藏的馬幫運輸異常繁榮,藏族民歌的旋律在麗江古城也成為了古城居民喜愛的音樂之一。
在麗江流傳得最廣的音樂是兩套大型古典樂曲。一套叫《白沙細樂》,一套叫《洞經音樂》。《白沙細樂》是納西族古老的音樂套曲,與漢文化無關。原有12個樂章,后來,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只完整地保留下了7個樂章。這部套曲源于一場發生在遠古的戰爭,是納西先民的樂師們為戰爭亡魂創作出的一部哀傷動人的安魂組曲。隨著外來音樂文化的進入和以漢文化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滲透,《白沙細樂》在麗江古城越來越被邊緣化,樂隊和樂手被逐步排擠,只能逐漸退出麗江古城的文化舞臺,僅僅在鄉村還得以部分保留。
在麗江古城流傳得最廣、參與的人最多的另一套音樂便是傳自中原的洞經音樂。在麗江古城,洞經音樂曾經是文人雅士、貴族富商們的“必修課”。
洞經音樂是明代傳入麗江的道教音樂,主要用于談演道教經典《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改土歸流后,隨著漢文化的快速傳播,演奏洞經音樂一時之間便成為了一種時尚,能夠加入洞經會、皇經會演奏洞經音樂和談演洞經,甚至成了當時衡量文化修養的標準之一。
在清代和民國時期,麗江范圍內樂會及樂隊組織很多,愛好音樂的納西男人幾乎都參與著音樂團體的活動。當時活躍在麗江的樂會和樂隊主要有洞經會、皇經會和樂會。在麗江古城,洞經會又叫“壇經班”,參加者多為貴族階層和文化人中的音樂愛好者,會長一般由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擔任。皇經會早期主要演奏道教皇經,演奏的樂器和曲目比較簡單,后來改為用洞經音樂演出。其成員多為中層社會的音樂愛好者。樂會則是麗江城鄉百姓自發組織的自娛性洞經音樂團體,不演奏經典,演奏的時間和方式都十分隨意。在洞經會和皇經會正式活動的時候,先必須完成道教的一整套規定程式。演奏要求也比較嚴格。然而在麗江古城,洞經音樂的演奏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宗教意義上程式,成為了獨立于宗教以外的單純的古典音樂。古城人在閑暇的時候,隨便找一個借口,大家就聚到了一起。各自帶著心愛的樂器,閑坐于花園之中,然后便開始演奏洞經音樂。這種方式,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也沒有表演的性質。參與者除了自身喜愛音樂外,常常還沖著不少演奏之外的樂趣。在麗江古城,那些有名的才子幾乎都是演奏洞經音樂的高手,不少普通百姓也能用笛子、二胡奏出部分洞經音樂。
麗江古城的洞經音樂雖然是內地傳入的道教音樂,但在長期的流傳和排演的過程中,依然參雜進了麗江納西族的傳統音樂元素,演奏中使用的樂器除了漢傳的以外,還有在《白沙細樂》中使用的“蘇古篤”(胡撥)、“撥簸”(蘆管)等僅存于麗江的古樂器。演奏的風格在長期的流傳中自然也帶上了納西族音樂的一些特點。
上個世紀90年代,麗江古城古樂會——“大研古樂會”的30多位樂手,到北京、南京和歐洲巡演,以“人老、曲老、樂器老”的“三老”樂隊成為了各電視臺、電臺與各報的熱門話題。
在抗戰時期,麗江古城是茶馬古道上的中轉站,麗江的商號老板最喜歡請藏族做馬幫頭和趕馬夫。馬幫從西藏回到麗江古城后,馬夫們在古城附近的草坡上達起帳篷。入夜,馬夫們就會拉起弦子唱起民歌,跳起歡快的藏族舞,許多古城人也會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之中。在那個時期,這樣的場面幾乎天天都有,因為那時每天都有馬幫進出麗江。于是,藏族的民歌、西藏的旋律便成為了麗江古城那一個時期的主旋律了。
民國初期至解放前,隨著外來文化人的大量進入,滇劇傳入了麗江古城。滇劇是云南古老的劇種,發端于明末清初,初成于清同治時期,成長于同、光之時,變革于辛亥前后,興盛于抗戰之前。但滇劇在麗江古城最興盛的時期是在抗戰之后,在那個時期,麗江古城的很多滇劇愛好者經常邀約排演滇劇,還有業余滇劇組織“戲友會”。他們或在學校的禮堂里排練演出,或在黑龍潭公園的戲臺上舉行演唱活動。在麗江古城的重大節日里,滇劇戲友的節目往往成為保留節目。臺下站著看戲的戲迷也是熱情高漲,遇到唱得好的“角”出場,臺下叫好聲一片。遇到唱得不好的新手開唱,臺下會有人大叫一聲“蹲”,全場觀眾隨即蹲下,表示罷看。如今,當年排演過滇劇的黑龍潭戲臺還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麗江古城的音樂文化,既體現了納西族文化中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特點,又以一種多元文化的格局保留了多種音樂文化的形態因子,從而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郭大烈,和志武.納西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2]張興榮.云南洞經文化[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3]牛耕勤.麗江古城話古今[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和桂蓮,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樂、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