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乙平 (成都理工大學 610000)
?
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研究
韓乙平(成都理工大學610000)
摘要:近來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城市的現代化越來越明顯,對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中華民族泱泱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祖先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財富不僅對我們學習借鑒、追根溯源有著重要幫助,也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作出不可磨滅的影響。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文化遺產概念的提出,也都是近幾十年的事情,所以在具體的保護措施和文獻上都需要完善。文化遺產當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使得文化遺產被我們保護的需求愈加迫切。
關鍵詞:文化遺產;機遇;挑戰;保護措施
注: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2015年大學生創新創業“種子計劃”為項目,項目名稱《文化遺產的生產性研究》,項目編號:ZZ2015010106
前言:文化遺產是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是祖祖輩輩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思考方式、生產力和創造力,同時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但是,經濟全球化的步伐越來越快,現代化的規模越來越廣,我國文化遺產的生態環境正在發生或劇烈或溫吞的變化,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面臨嚴重威脅。所以,保護文化遺產亟不可待。保護民族文化的傳承性能加強民族情感聯系,促進民族團結互助,維系社會安定繁榮。同時也是保護和發展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對文化遺產保護,讓文化在時間的洗禮下更有生命力,傳承性更強,文化中的精華更能散發芬芳。我國非常重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從2006年起,國務院規定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遺產日”,并將保護文化遺產提升為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下面將具體闡述對文化遺產保護的一些方法。
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成為熱議話題,那么文化遺產又是如何定義和分類的就顯得至關重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1972年11月將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世界各國和地區對文化遺產的分類不盡相同。英、法、德、意將文化遺產大致分為藝術品、地下文物、歷史文物、自然景觀等。文化遺產在韓國被劃分為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和紀念物四種。日本比韓國多一種傳統建筑群。使用有形和無形來劃分文化遺產的國家和地區有時會使得在概念上理解文化遺產產生混亂,因為有形和無形本身在分類上就不具備邏輯性、嚴謹性。中國對于文化遺產的分類更全面,文物、建筑群、遺址、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文獻給文化遺產一個明確的定義。比較直觀也相對狹義的一個定義就是,“文化遺產”是指具體留存在地面上或民俗中的古老文化信息載體。《世界遺產公約》對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三條:文物、建筑群、遺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民族中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當今社會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對文化的開發利用力度也加大了,但是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嚴峻的讓我們無法忽視。文化遺產在久遠的歷史長河里流傳到現在實屬不易,我們現在首先要做的是保護它們,但我們現在做的更多的是過度開發,嚴重破壞了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
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不能犧牲文物換取短暫的經濟效益,也不能一味的保護文物,拒絕游客的參觀。
同時文化安全問題也很嚴重。文物的非法盜掘、走私時常被報道,特別是一些犯罪集團,他們對文物從盜取到銷贓整個過程設計非常嚴密,出現所謂的集團化、智能化、暴力化,由此可見,文化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管理危機。對于歷史文化遺產進行管理的有中央管理部門也有地方管理部門,但是他們在管理權限和職能分配上出現權限不清和重疊的問題,沒能更好讓文化遺產有序生存,反而讓文化遺產管理出現混亂。
規劃危機。對于文化遺產的規劃上大多采用傳統的規劃方式,而傳統保護規劃則側重于宏觀控制,操作的可行性不強,不能與管理手段很好的銜接,從而使得進一步的實施指導無法開展。
策略危機。政府部門在制定策略時出現偏差,他們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認識上本末倒置,加上一些狹隘的部門、小團體和個人利益的錯誤導向,使許多地方旅游業過度發展,文化遺產的本源和一些傳承意義喪失。
技術危機。文化遺產大量開發,但與之配套的維護和修復技術不能提供保證,反而有時會出現畫蛇添足的現象。雖然修復技術發展不快,但仿造技術卻快速發展,導致大量假古董出現。所以,修復技術和鑒偽技術都急需提高。
從實際來看,我國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是指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秉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一種保護方式。
從近幾年的實踐來看,中國對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經驗頗豐。能獲得成就也是得力于有利的現實條件。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給予文化遺產保護源源不斷的后備支持;政府政策寬松、高校人才輩出,保護文化遺產的軟硬條件兼備;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民間資本雄厚,市場需求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經濟支撐;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政府和民間同時堅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為非遺的生產性保護提供實質努力。
由于全國各地都開展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涉及的項目眾多、種類復雜,所以在具體的工作推廣中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要與當下和當地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相聯系,這樣非遺生產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等一系列工作才有群眾基礎,才能順利進行;②立足于文化發展的自身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培育非遺項目的骨干企業,加強技術培訓;③對于非遺的生產性工作,要精心策劃,堅強領導,完善保障體系,使重點有序地進行。
結語:文化遺產是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遺產既是凝聚本民族特色的歷史傳承,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珍貴財富。我們要充分發揮它的價值,讓它成為真正的共享資源,使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收獲。但是任何開發文化遺產的行為都必須科學、適度,以保護為前提,做到科學可持續。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加強我們對遺產保護必要性的認識,提高我們保護的技術,為遺產保護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王志芳,孫鵬.遺產廊道:一種較新的遺產保護方法[J].中國園林,2001(5).
[2]李志超.文化遺產學的基本概念及大學責任[J].教育與現代化,2007 (3).
[3]王大為.對“無形”文化遺產的理解[J].黑河學刊,2007(5).
[4]謝宸生.文物[A].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
韓乙平,女,出生于1994年6月,江蘇宿遷。現就讀于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二班,任班長一職,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