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文,文 軼
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人民醫院(廣東惠州 516229),E-mail:gdchenaiwen@126.com
?
穩定型心絞痛病人社區綜合運動康復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
陳愛文,文軼
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人民醫院(廣東惠州 516229),E-mail:gdchenaiwen@126.com
摘要:目的觀察穩定型心絞痛病人社區綜合運動康復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選擇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穩定型心絞痛病人12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病人給予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病人在此基礎上進行踏車運動訓練和平路步行鍛煉,以6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過程中監測病人的心率、血壓變化,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病人的生活質量評分(Qol),治療結束1個月內心絞痛發生頻率,使用6 min步行試驗評價病人的運動耐量。結果與治療前相比,病人的生活質量評分有所提高,觀察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心絞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6 min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穩定型心絞痛病人社區綜合運動康復治療的療效良好,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和運動耐量,降低心絞痛發生頻率。
關鍵詞:穩定型心絞痛;生活質量評分;運動康復治療;安全性評價
穩定型心絞痛是一類典型的心絞痛,與心肌缺血有關,臨床表現為胸部不適與特定活動(跑步、散步)相關癥狀,在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得到緩解[1]。癥狀通常在活動停止后消失,活動時又復發,因此穩定型心絞痛被認為與間歇性跛行類似。其他的包括寒冷天氣、飲食過飽、情感壓力等也會導致心絞痛。有研究發現運動訓練有提高心肺功能的效果,可改善心血管疾病病人的生活質量[2]。踏車運動和平路步行訓練為常見的社區綜合運動康復治療方式,合理的運動訓練可以降低心絞痛病人的發病頻率,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本試驗評估社區綜合運動(踏車運動訓練和平路步行鍛煉)對緩解穩定型心絞痛病人病情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穩定型心絞痛病人12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納入病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48歲~69歲(54.3歲±5.3歲);病程1年~7年(3.1年±1.3年);合并高血壓25例,高脂血癥31例。對照組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46歲~70歲(57.3歲±4.8歲);病程2年~8年(3.9年±1.7年);合并高血壓26例,高脂血癥29例。兩組病人服用藥物包括阿司匹林、他汀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β受體阻滯劑等,經統計學分析,兩組病人年齡、性別、病程、其他病史、服用藥物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WHO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3];②血壓較穩定,無嚴重高血壓或低血壓;③無嚴重心功能不全或肺功能不全,無心肌梗死史;④病人同意參與試驗。
1.3病例排除標準①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心臟病或心肌病;②惡性腫瘤;③影響運動功能的骨關節疾病或重癥肌無力等;④嚴重呼吸系統疾病,通氣功能障礙;⑤由于各種原因不愿配合試驗者。
1.4治療方法對照組按醫囑進行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踏車運動訓練和平路步行鍛煉,以6個月為1個療程。踏車運動[4-5]:運動目標心率為病人最大心率的80%(最大心率=200-年齡),頻率為每周2次,每次有效鍛煉時間20 min。鍛煉過程分為三個階段:①準備活動期,進行伸展運動和熱身活動,輕度刺激肌肉,避免造成運動損傷;②踏車運動期,逐漸加大踏車阻力,并檢測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逐步達到目標心率,并保持目標心率鍛煉20 min左右;③恢復期,逐漸降低運動強度,保持運動10 min左右至停止運動,再次進行肌肉拉伸與放松。運動過程中如病人出現血壓突然升高或下降,心絞痛急性發作,或心率異常,呼吸困難等情況時應及時終止試驗,并進行緊急處理。勻速平路步行鍛煉[6]:運動目標心率為病人最大心率的50%~60%,頻率為每周3次,每次勻速步行60 min,步行速度約70 m/min,病人通過自行檢測脈搏了解心率,并調整步行速度以期達到合適心率,每次步行鍛煉前進行10 min準備活動,包括各關節的活動以及肌肉的拉伸,運動結束后放松5 min,防止造成運動損傷。如運動過程中發生心絞痛發作或呼吸困難等情況應及時終止,并進行緊急處理。
踏車運動和勻速步行鍛煉交替進行,病人根據自身狀況選擇運動具體時間,避免短時間內運動過度。
1.5觀察指標病人在接受治療前后均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價生活質量水平;治療結束后1個月對病人進行隨訪,調查病人是否發生心絞痛;運動耐量檢測采用6 min步行試驗評估,病人在50 m的走廊進行折返運動,測試前告知病人自己的體能決定步履緩急,試驗過程中病人自行行走6 min,期間醫護人員不能干涉病人,6 min后測量病人的步行總距離。測試期間如病人出現頭暈、呼吸困難、心絞痛等癥狀應立刻停止試驗并采取必要措施進行處理。

2結果
2.1兩組病人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與治療前相比,兩組病人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比較,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分
2.2兩組病人心絞痛發生率比較觀察組病人治療結束后1個月內心絞痛發生率為6.67%(4/60),對照組病人心絞痛發生率為20.00%(12/60),觀察組病人心絞痛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1,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心絞痛發生率比較 例(%)
2.3兩組病人6 min步行距離比較觀察組病人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6 min步行距離比較(±s) m
2.4綜合運動康復治療安全性評價在試驗過程中嚴密監測病人的心率、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綜合運動康復訓練過程中除1例病人運動過程中出現呼吸困難、胸痛現象并自行恢復外,其他病人均安全完成試驗,意外事件發生率低,試驗風險低,安全性較高。
3討論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簡稱冠心病(CAD),是最常見的一種心臟疾病。由于機體脂質代謝異常,血液中的脂質沉著在動脈內膜上,脂類物質堆積而成白色斑塊,稱為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造成動脈腔狹窄,使血流受阻,導致心臟缺血,產生心絞痛。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也是引起死亡的常見原因[7]。穩定的缺血性心臟病的癥狀包括心絞痛(胸痛為特點)和運動耐力的下降。目前對于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如阿司匹林、他汀類、β受體阻滯劑、硝酸甘油、鈣離子拮抗劑等),手術介入治療[包括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及支架植入,冠狀動脈旁路移植(CABG)]。有研究表明合理的干預可以提高冠心病病人的生活質量,降低病人心絞痛的發作頻率,如血壓、血糖的合理控制,適量的有氧運動,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等[8]。
國外臨床試驗均證實心臟的運動康復治療可以顯著改善各類心臟病病人生活質量、降低各種心血管事件[9]。冠心病介入治療費用昂貴,負擔較重。運動康復治療作為冠心病治療的手段可極大地改善冠心病病人的預后。結果證明體育運動有抗動脈粥樣硬化、抗炎癥、抗血栓的作用,并且可延緩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其并發癥的進展。運動能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和血管調節能力、激活纖溶系統并降低纖溶抑制劑,運動還可以防治骨質疏松、培養生活情趣并提高生活質量。穩定型心絞痛病人進行心臟康復的治療,不僅能升高心絞痛閾值,減少心絞痛發作的次數和強度,還能增加生存率,但還未形成足夠的循證醫學證據。我國以社區為基本單位的醫療模式,直接面向廣大病人,在社區推行綜合運動康復治療經濟方便可行[10]。目前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康復模式。本研究旨在探索穩定型心絞痛病人社區綜合運動康復治療的模式,并評價其療效及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相比,兩組病人的生活質量評分有所提高,治療后組間比較,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心絞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6 min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安全性較為可靠。適量的運動可以強化骨骼肌,增加心肌毛細血管的數量和密度,提高氧氣的利用率,本試驗采取踏車運動與步行訓練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提高病人的心肺功能,增加病人的耐力,促進病人的血液循環,加速營養物質的攝取和廢物的排出。另有試驗表明,運動可改變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起到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防止血管斑塊的形成,從而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11]。
踏車運動作為一種心臟康復的有效治療手段,已被應用于各類心臟疾病的恢復鍛煉中,其簡單易行,設備易得,危險性低,易于接受;步行鍛煉在國內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是一種成本低廉的鍛煉方式,但在實際實施時仍應做好準備與防護工作,以便出現突發情況及時應對。
綜上所述,穩定型心絞痛病人社區綜合運動康復治療的療效良好,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和運動耐量,降低心絞痛發生頻率,安全性較高,是一種較好的輔助治療手段。
參考文獻:
[1]Tobin,Kenneth J.Stable angina pectoris:what does the current clinical evidence tell us?[J].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2010,110 (7): 364-370.
[2]Arthur HM,Gunn E,Thorpe KE,et al.Effect of aerobic vs combinedaerobic-strength training on 1- year,post-cardiac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in women after a cardiac event[J].J Rehabil Med,2007,39(9):730-735.
[3]國際心血管學會及WHO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會.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81,9(1):75.
[4]陶希,盧偉,何娟,等.踏車運動訓練對社區老年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28:3240-3242.
[5]宋紅,鄧景貴,陶希,等.踏車運動對老年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12):1140-1143;1148.
[6]羅興華,李鳳英,王曉東.冠心病的運動療法[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2(4):70-71;82.
[7]Finegold JA,Asaria P,Francis DP.Mortality from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by country,region,and age:statistics from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and United N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3,168 (2): 934-945.
[8]王高頻,劉國鑾,楊雪佳.冠心病患者二級預防規范化治療效果隨訪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3):831.
[9]馬明,高燕.冠心病新危險因素研究的進展[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4(1):107-110.
[10]周紅霞,王發省.我國冠心病健康管理研究進展[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3(2):187-189.
[11]殷華勇.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特點和危險因素臨床研究[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4(3):256-258.
(本文編輯薛妮)
基金項目:惠州仲愷高新區科技創新局(No.20140801)
中圖分類號:R541.4R289.5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8.031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08-0889-03
(收稿日期:201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