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寬++朱世楊++劉永安++吳海濤
【摘要】田間實踐教學是高職農類專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探索以培養實踐能力為主線,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有利于創新型農類職業人才的培養。根據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特點,我們對田間實踐課程體系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取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高職 種子生產與經營 教學改革 田間實踐
【基金項目】浙江省專業領軍項目(lj2013213)。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238-01
田間實踐教學是培養高職農類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環節。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開設的《作物栽培技術》《種子生產技術》《田間試驗與統計》《植物與植物生理》《植物保護》《作物遺傳育種》等課程分別設置了田間實踐操作內容,但都是針對某一個環節進行設計和實施的。內容大部分為演示性實驗或驗證性實驗,無法系統學習和掌握農作物栽培、制種過程中的整套技術。另外本專業生源很大一部分來自城市,很多同學沒見過番茄、玉米植株長得什么樣,有的甚至分不清韭菜和麥苗,更不用說知道怎樣去種植、怎樣去生產這些作物的種子了。即便來自農村的同學,很多同學不知道自家的田地在哪。為使同學們在畢業后能夠從事種子生產和經營相關工作,光靠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為此,開設《專項技能訓練》這門課程,以同學們日常經常見到、吃過并喜愛的農作物(水果玉米、番茄等)為教學對象,每人一小片地,從播種到收獲,再將收獲的種子進行加工貯藏、檢驗,這些都由同學自己操作,使他們做中學,學中做。彌補書本知識的不足,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通過專業實踐,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獲得大田農作物生產技術、種子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實踐工作能力。
1.農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1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
傳統田間實驗課多采用單個實驗的方式進行,老師課前準備好所需的材料、用具等,在科輔人員種植的田塊上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操作,學生提交一份實驗報告。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學習起來缺乏主動性和系統性,不利于學生對作物田間生長狀況的了解,從而限制了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比如以往的專業實踐課主要是在各種作物(如水稻、 小麥等)的某個特殊的生育期進行觀察或田間操作。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將具體作物的整個生育過程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了解和掌握,不利于學生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1.2課程實訓安排與作物生長季節脫節
高職課程實訓占比不小,但課程實訓中受到排課固定時間的影響,很難實現作物生長過程中關鍵技術的學習。為此很多學校設置了實訓周,在一周或幾周時間內全部用于實訓,但農作物生長周期往往達數月,所以在集中的時間內很難實現不同時期的試驗安排。另外田間試驗與天氣有關,傳統的實踐安排較難達到預期效果。
2.《專項技能訓練》課程
2.1 課程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操作動手能力,系統掌握農作物種子生產的各個環節,能夠獨立完成多種作物的種子生產,以滿足企業、行業種子生產工作崗位的需求。在知識方面,通過課程學習,能夠理解掌握種子生產過程中的地塊的選擇、(父、母本)播種、栽培管理、去雄、人工輔助授粉、收獲等環節。能力方面通過學習實訓,能夠獨立完成并指導產業工人選地、整地、播種、施肥、防病、防蟲、去雄、人工輔助授粉、收獲等操作環節,并具備解決種子生產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的能力,進而生產出合格的種子。在素養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熱愛農業、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團隊協作意識、溝通交流能力、靈活應變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2.3 組織實施
《專項技能訓練》作為一門課程由專門教師負責實訓任務的設計、組織、管理和實施,在校內實訓基地根據作物生長季節彈性安排上課時間,讓學生全程參與3種作物從播種到中國自收獲的過程。
2.4 考核評價
根據學生所管理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采用百分制計算學生的總評成績,平時成績占40%,實訓成績占40%,期末制種總結成績占20%。其中,平時成績包括出勤、紀律、實訓表現及實訓報告內容;實訓成績主要為實訓結果,包括長勢、除草、去雄是否徹底,以及制種產量和質量,期末制種總結報告是對整個制種過程的總結,包括平時拍的照片和文字敘述。
3.《專業技能訓練》實施效果
3.1 改變了學生學習態度,學習主動性增加
將每一個獨立的實驗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所有的教學活動都以實踐活動為中心,而且教學活動的主體由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通過學生的實踐, 并進行各個階段的實習考核,使以前的被動學習變為現在的主動學習。
3.2 教學活動從以 “教”向“做” 轉變,動手能力增強
學生上課由“參觀式” 向 “體驗式” 轉變,學生參與度增強,杜絕了抄襲的現象。原來實驗模式下,互相之間的結果基本一致,有少數學生不參加實驗操作,或不認真記錄實驗結果,通過抄襲其他學生的實驗報告完成任務。《專業技能訓練》中各個學生全都參與實驗全過程,認真記錄實驗結果、撰寫實驗報告,從而提高學生的責任心。
3.3 實訓項目與內容安排合理,教學質量提高
以前無論是作物栽培課程,還是作物育種課程,往往由于受季節性的限制,實驗內容很 難安排。例如作物栽培學實驗的作物形態特征觀察,往往只能在室內采用“標本”進行演示上課。而現在不僅可以在生長季節實地觀察;還可以在作物之間、品種之間進行比較,以便加深理解。課程中讓學生主動參與的田間科學實驗項目,是本課程教學計劃的核心部分。為了使學生能獲得作物生產中的實踐知識,按不同作物的生育特性和栽培技術環節,布置了上述許多實驗實習項目。這樣不僅可以從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獲得正反兩方面發展的感性知識,而且能從定期的觀察和測定中,獲得系統的科學數據;同時還熟悉了一般的田間操作方法。這樣給學生學習作物栽培學等專業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同學們反映,“專項技能訓練”課程占用時間不多,面向好幾門課程,真正學到了一些實際知識和技能。
4.小結
實驗實踐教學的目的,除了使學生驗證所學理論和學習科學實驗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誠實嚴謹的科學素養、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開設有利于創新性人才的培養。通過實施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創新能力大大提高,為以后就業、創業和進行科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剛.關于實驗教學的幾點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12,26(12).
[2]徐張詠.農類職校實踐教學的改革與研究[J].職教研究,2011,3,3(1).
[3]覃榮周,王琪林,程敏,劉靜霞,巴洪冰.關于高職高專體育保健專業《經絡腧穴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問題的研究,課程教育研究[J],2013,2.
作者簡介:
羅天寬(1976-),副教授,從事農業科研及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