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莉++孫彩霞++王樂
摘 要:本文以高校科研管理為主要研究對象,提出了在制度視角下,我國高校科研管理機構的管理職能需要進行結構性轉變,主要為服務于高校教師科研、服務于校企合作、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在分析我國高校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需要構建合理的科研管理創新體系。
關鍵詞:制度管理;科研管理;管理創新
一、制度視角下高校科研管理職能轉變
(一)服務于高校教師科研。隨著我國專業門類逐漸健全,科研管理也擺脫了原來的科研單一的科研管理模式,而是像綜合的科研管理部門轉變,起承擔了例如科研服務、科研監督、科研系統性構建等職責,其中將高校中的科學研究者作為其首要服務的重點對象,并協助其完成各項科研工作。
(二)服務于校企合作。在傳統的校企合作中主要為學生的工學交替,以人才培養作為高校與企業合作的主要的內容。而高校科研工作的不斷推進,其有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成效的內在要求。高校科研工作者需要依賴企業將其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社會效益。行業企業需要高校為其提供相關技術領域的前沿技術不斷提升其生產能力。這種互動過程中,需要有相關的部門作為其連接的紐帶。
(三)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高校為社會經濟提供兩個重要的內在動力,即人才輸送和知識科研輸送。人才輸送是整個高校的教學內容。而知識輸送則為科研工作需要承擔的任務。尤其是在我國社會經濟有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轉型的過程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需要大量的科學研究作為其主要支撐。其中的行業企業的結構性調整和生產模式的轉變就需要依賴于高校的科學研究,而且由于我國地方經濟發展具有區域性,因此,不同的地區需要不同的科研服務。
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科研管理能力較弱。高校的科研管理機構雖然有相應的管理規范和職責,但是對高校科研工作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未能對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化管理,也未能對其進行全程科研工作的有效監控。在社會成果孵化過程中,也未有效的構建其連接互動的管理紐帶。這就造成了,由于管理的弱化使得科學成果轉化效率較低。
(二)社會服務于功能不健全。高校科研管理部門的社會服務于工作是在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與高校職能部門構建起來的。其中存在著兩種關系互動模式:高校科研與行業的互動;高校科研與經濟互動。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在職能完善過程中,未將其信息輸出作為其主要職能,因此導致大量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轉化,行業和企業未能依賴現有的科研成果進行生產結構性調整,也未能有效推進區域經濟的結構性轉型。
(三)制度支撐能力不強。在現實的管理過程中,我國高校的內部制度構建中未能提供有效的制度作為其制度保障和制度支撐。對于高校中的重大項目存在著簡單完成的“簡單完成”情況,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所以制度視角探討高校科研管理創新體系構建,減少傳統科研管理模式下制度短缺、制度剩余、制度不合理等給高校科研管理創新帶來的負面效應。
三、制度視角下高校科研管理創新體系構建
(一)創新型制度體系構建。我國高校現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并不健全,主要為科研職能的說明和科研考核管理機制。并未構建從科研項目申報到科研項目結題等全方位的科研過程化管理制度。其中需要包括《高校科研管理的申報制度》、《高校科研管理機構的科研評價體系》等。這些制度建設將有效的提升我國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更好的服務于科研工作。
(二)三方行為互動關系構建。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著三方行為關系主體,包括高校科研工作者、社會經濟部門和行業企業等。這三者關系的維護和管理需要政府經濟部門的協同管理,但是高校科研機構需要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科研成果的孵化過程中,需要監控成果孵化過程和科研的社會效益的轉化等過程。
(三)高校科研機構的管理轉型。創新型的管理機制,不僅包括了科研成果的高質量產出,也包括了自身管理機構的創新型管理模式的轉變,以確保科研管理的高效。在正式組織的構建的基礎上,可以構建較為松散的虛擬組織,利用信息交流的互動原理加快科研信息的高速傳遞,尤其是在行業與企業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推進相關產業的結構性轉變,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包麗穎,安鈺峰.淺議高校科研管理創新體系建設[J].中國高校科技.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