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謝 勇,郭耀良,王佳穎,宋 丹
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臨床觀察
李華,謝勇,郭耀良,王佳穎,宋丹
江蘇張家港澳洋醫院(江蘇張家港 215600)
摘要:目的觀察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病人的近期、中期療效。方法 將VBI病人119例隨機分為治療組79例、對照組40例,治療組口服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每日一副,對照組口服鹽酸氟桂利嗪10 mg,每日一次,原發病治療及對癥處理兩組相似,兩周為一個療程。對療效評估為緩解、顯效的病人進行(6~12)個月的隨訪,了解有無復發。結果就整體療效而言,治療組(93.67%)明顯優于對照組(80.00%);隨訪結果表明,兩組病人病情復發與病程長短顯著相關,即病程越長,越易復發;兩組復發率比較,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結論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VBI療效確切,復發率低。
關鍵詞: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眩暈;臨床療效;隨訪觀察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指椎-基底動脈系統局部腦血液循環障礙引起腦干、小腦、大腦半球后部灌注障礙、供血不足,臨床以眩暈、視物旋轉、惡心嘔吐為主要表現,多見于中老年人。本研究采用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VBI病人,觀察其近期療效的同時,通過隨訪加強中期療效的評判,為臨床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觀察病例為2011年10月—2014年4月我院中西醫結合科門診及住院VBI病人,共119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79例,男53例,女26例,年齡42歲~75歲,病程4周至10年;對照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齡42歲~72歲,病程4周至9年。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病程具有可比性(P>0.05)。1.2診斷標準參照羅毅教授VBI診斷標準[1],神經缺損的表現應定位于椎-基底動脈血管分布區;發病突然,多于24 h內緩解;間歇期無癥狀和體征(有腦梗死者例外);具備下列至少2項以上:①眩暈,惡心嘔吐+眼震,復視等伴隨癥狀體征;②共濟失調;③枕部頭痛伴皮質盲或偏盲象限盲;④單或雙側感覺異常;⑤構音障礙,吞咽困難;⑥肢體無力;⑦頭暈,不穩;⑧突發耳聾;⑨病后2 h~4 h內DWI或ECT等檢查可能發現責任缺血灶;⑩經顱多普勒超聲(TCD)、BAEP等檢查有相應改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DSA等可顯示椎-基底動脈的狹窄或先天異常;除外低血壓、貧血等其他科疾病及短移性腦缺血發作(TIA)、EP等神經科疾病。
1.3治療方法治療組口服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組方:半夏10 g,陳皮10 g,茯苓15 g,甘草5 g,白術10 g,天麻10 g,澤瀉10 g,香附10 d,川芎10 d,潼白蒺藜各10 g。每日一付,水煎,分兩次服。對照組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西比靈)10 mg,每日1次,晚飯后服。原發病治療及對癥處理兩組相似。兩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一到兩個療程。
1.4療效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2]。緩解:眩暈及伴隨癥狀完全消失;顯效:眩暈癥狀明顯減輕,活動時無眩暈癥狀發作,可正常生活;有效:靜止時眩暈癥狀減輕或消失,活動時仍可誘發輕度眩暈癥狀;無效:眩暈及伴隨癥狀較入院時無變化。
1.5隨訪觀察對兩組治療后達到緩解及顯效的病人進行(6~12)個月的隨訪,以了解其復發情況。3個月即復發計(+++),>3個月且小于6個月即復發計(++),>6個月且少于12個月即復發計(+),12個月未復發計(-)。
1.6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兩組計數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病情復發與病程間相關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關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療效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0%。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詳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2.2隨訪治療組隨訪60例,復發19例,復發率為31.7%,其中(+++)、(++)、(+)分別為4例、6例、9例。對照組隨訪20例,復發13例,復發率為65.0%,其中(+++)、(++)、(+)分別為4例、5例、4例。兩組復發率比較,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χ2=5.76,P<0.05)。病情復發與病程間相關檢驗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r=0.535,P<0.0 1);對照組(r=0.486,P<0.0 5)。提示病情復發與病程長短有顯著相關性,病程越長,越易復發。
3討論
VBI性眩暈占中老年人各種眩暈的60%以上,具有發病率高、病情復雜、反復發作等特點,輕者妨礙正常工作及生活,重者可發展為腦血管事件,甚至危及生命[3]。VBI性眩暈在中醫學中屬“眩暈”范疇,多由痰濁、瘀血、肝陽、腎虛引起。半夏白術天麻湯出自清代名醫程鐘齡《醫學心悟》,為治療眩暈的良方。方中用二陳湯祛痰化濕,白術健脾利濕,天麻平肝熄風,共奏祛痰熄風止眩。現代醫學認為天麻的有效成分天麻素有鎮靜安神、抗腦缺血、促進受損組織修復、緩解頭痛眩暈等作用[4];半夏的有效成分半夏生物堿有化痰降脂,通過抑制中樞起到止吐效果[5];白術有擴張血管作用,可增加腦血流量[6]。本研究所用復方在其基礎上加用澤瀉、川芎、香附、潼白蒺藜等藥,旨在加強化痰、活血、平肝、補腎力量。
已有的西藥治療手段如鈣離子拮抗劑、血管擴張劑、血小板聚集抑制劑等,中藥治療手段如祛痰熄風活血通絡中藥湯劑及葛根素、參芎、血栓通等中藥針劑,對VBI性眩暈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但存在的共性問題是對反復發作無法控制,或者缺乏中遠期療效評估。
本研究顯示,兩組治療后獲得緩解、顯效的病例隨訪發現,病情復發與病程長短有明顯的相關性,即病程越長,越易復發;復發率比較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久病入絡,怪病多痰,VBI病程愈長,痰瘀互結猶著。即便治療得當,獲效一時,痰瘀之結猶在,復發情理之中。與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固本清源,主攻痰瘀不無關系,其確切機制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羅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診斷[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7(3):145-147.
[2]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410.
[3]張懷亮.中醫藥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實驗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1):24-27.
[4]張勇,席剛明,周少華.天麻及其成分對神經系統的作用[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06 ,28(5):268.
[5]王蕾,趙永娟,張媛媛,等.半夏生物堿含量測定及止嘔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5,21(7):863-867.
[6]孫進華,秦霞,倪艷,等.半夏白術天麻湯的組方規律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5):89-91 .
(本文編輯王雅潔)
通訊作者:謝勇,E-mail:xieyongzg@qq.com
中圖分類號:R743R255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3.026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03-0303-02
(收稿日期:201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