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希(奉節縣圖書館,重慶404600)
?
基于3D打印技術的圖書館服務創新
李希
(奉節縣圖書館,重慶404600)
[摘要]介紹了3D打印技術,分析了國內外圖書館3D打印技術的應用現狀,以及圖書館應用3D打印技術的意義與存在的障礙,最后提出圖書館應從科技展示、營造創意空間與嵌入式知識服務3個方面開展創新服務。
[關鍵詞]3D打印圖書館服務創新
當前各種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讀者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3D打印是當前應用范圍十分廣泛的技術,為第三次產業革命的重要標志。2010年《時代》周刊將以3D打印技術制造的醫療器官,納入美國50佳發明中。2012年3月美國政府提出振興實體經濟的計劃,并將3D打印技術作為主要發展方向。3D打印技術廣泛應用于航空、科研、軍事等領域,也為圖書館服務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撐。作為傳播新技術、普及新知識的公共服務機構,圖書館需要不斷完善服務模式,盡量滿足讀者的多樣化需求。當前我國圖書館積極引入3D打印技術,是適應科技新變化的必要舉措。
1.13D打印技術的產生
3D打印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通過建模與逐層疊加的方式將基材結合起來,進而形成特定三維產品的技術。Charles Hull于1984年發明立體光刻技術,可以看作3D打印的原型[1]。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3D打印技術逐漸成熟,應用范圍涉及軍事、科研、航空、藝術設計等多個領域。例如,我國C919飛機中的鈦合金部件,就是應用3D打印技術制造的。課堂演示中也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將抽象的概念變為現實,構造彩色實體模型,提高教學的趣味性。
1.23D打印技術的原理
3D打印與傳統打印技術存在較大的差異,要求使用者了解材料的特性,掌握三維建模技術,熟悉打印機的工作原理。不同的機器、產品對3D打印材料的要求也不同,并沒有統一標準。打印產品前首先需要建模,并通過CAD軟件進行模型分層,每一層投影出相應的二維信息。將生物細胞、金屬等材料加入3D打印機中,依據CAD圖像逐層將材料黏合起來,通過二維圖形的累積形成三維模型,并對三維實體產品進行上色、固化等后處理,最終得到滿意的產品,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3D打印中的關鍵技術就是三維建模,需要設計者借助計算機軟件構建模型,并逐層分解以方便打印。

圖1 3D打印的工作流程
1.33D打印技術的特點
3D打印技術對制造行業帶了巨大的影響,正在逐漸改變制造業的生產模式。2012年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指出,3D打印技術與其他數字化生產技術的融合,將掀起第三次產業革命。3D打印技術縮短了產品的制造周期,能夠生產外形結構復雜,通過傳統制造技術難以完成的產品,也提升了生產效率。3D打印產品的準確度較高,目前成型產品的制造精度可控制在0.3毫米左右[2]。同時3D打印技術的應用滿足了個性化生產需求,可以加工石材、金屬、高分子聚合物等多種類型的材料,對于新產品的研發也有重要意義。
2.1國外圖書館3D打印技術的應用
3D打印技術主要應用于制造業中,在圖書館領域的應用并不多見。統計表明,美國引入3D打印技術的圖書館超過45所,占全球74%的比例,其次為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均占7.7%的比例。美國為最早在圖書館領域應用該技術的國家,作為3D打印技術的發源地,美國圖書館3D打印技術的應用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國也擁有大批3D打印機制造廠家,這就為引進3D打印設備創造了便利。從圖書館的類型來看,公共圖書館占70%的比例,學術圖書館占21.56%的比例,其余為高校圖書館。部分圖書館開展了3D打印的深入研究,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例如,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圖書館率先向全校師生提供3D打印與掃描服務,圖書館領導層指出引入3D打印設備的目的就是吸引更多富有創造力的人才,并且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先進技術激發讀者的創造性思維。而美國法耶特維爾圖書館利用3D打印技術,并整合工作室與工廠元素,構建出知識共享與自由創作的創意空間[3]。
2.2我國圖書館3D打印技術的應用
我國引入3D打印技術的圖書館不多,但在3D打印服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上海圖書館于2013年引入兩臺3D打印機,拉開了3D打印技術在我國圖書館的應用序幕。上海圖書館主要應用3D打印機為讀者提供打印服務,讀者需要提供3D打印相關的材料與文件,而圖書館根據讀者所需打印產品的時間、精度與厚度等收費。同時上海圖書館也通過開辦設計競賽,鼓勵更多的人將創意打印成三維實體,并提供相應的創意設計工作室,以提高讀者的創新創造能力。武漢大學圖書館、蘇州圖書館也于2013年引入3D打印設備,其中武漢大學圖書館推出打印預約制,并且鼓勵師生通過3D打印設計更多原創作品。蘇州圖書館主要將3D打印應用于少兒館中,以供孩子們認識與了解3D打印技術。我國圖書館引入3D打印技術的時間較晚,從提供3D打印的圖書館來看,主要服務內容包括科研教學、讀者打印等,部分圖書館也開展了構建信息空間的實踐,不斷拓展3D打印技術的服務范圍。
2.33D打印技術整體應用情況分析
從全球范圍內的統計資料來看,只有美國圖書館3D打印設備的應用較多,而我國圖書館引入時間較短,還需要不斷實踐與摸索。當前大部分圖書館主要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教學演示、科普展出與讀者服務中,深層次應用的案例較少,表明該技術在國內外圖書館的應用均處于摸索階段。大部分圖書館由讀者自行提供打印文件與模型,并沒有提供三維設計服務[4]。雖然3D打印設備的價格相對較高,但很多圖書館已經認識到該技術的應用價值,紛紛通過各種方式引入相關設備,并將其應用于圖書館服務中,豐富了圖書館的服務內容與模式。從國內外圖書館應用3D打印技術的成功案例中發現,3D打印設備價格相對較高,還無法大面積推廣使用,圖書館可以采用與科研機構合作的方式共用資源設備,并且運用多樣化的服務方式啟發讀者靈感。
3D打印技術的應用有助于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也是履行圖書館科學教育、創新教育職能,提高館藏資源利用價值的需要。但我國圖書館在3D打印技術應用方面還存在較多障礙,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探索適宜的應對方法。
3.1我國圖書館引入3D打印技術的意義
圖書館屬于開放性的教學、科研服務平臺,借助3D打印技術開展服務是順應科技進步需求的有益嘗試。引入3D打印技術能夠拓展不同層次用戶的知識面,并吸引更多的科技愛好者。圖書館在為讀者提供文獻資源服務的同時,需要引進能夠激發讀者創造性的工具,為讀者營造能夠開闊思維、啟發創造靈感的空間,將創新精神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3D打印技術的應用能夠起到激發思維的作用,可以讓讀者主動參與到創意設計中,并且在實踐中提升創造能力。同時3D打印技術能夠建造開放式的學習交流平臺,讓不同層次的用戶自由交流,或者分享創意和經驗,共同利用、分享與創造知識。此外,3D打印技術的應用豐富了圖書館的服務內容,為圖書館服務創新奠定了基礎,也有助于圖書館挖掘用戶群體中存在的隱性知識。圖書館可以運用3D建模競賽、3D打印知識講座等方式,引導更多的讀者了解并掌握該技術,培養讀者的動手制作能力與創新意識。
3.2我國圖書館3D打印技術應用中存在的障礙
雖然我國圖書館在3D打印技術應用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業界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由于知識產權、材料等方面的因素,導致圖書館在實際應用方面存在諸多障礙,具體表現在:①版權保護。3D打印技術在激發創意、提高制造效率的同時,也可能引發版權保護問題。3D打印技術讓人們能夠迅速得到創意產品,但這種以數字化方式描述實體物品的技術,很容易導致復制品泛濫。加上很難分辨是否為山寨品,這就容易引發版權糾紛[5]。鑒于此需要國家出臺相關法規,提高大眾的版權保護意識,為創意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②材料選擇。3D打印的原理并不復雜,但目前可選的材料不多,且材料合成工藝并不成熟。加上不同類型的材料性質、價格不盡相同,如何處理這些材料是當前需要研究的熱點。③成本偏高。我國圖書館為讀者提供的3D打印服務是免費的,只會收取部分材料費用。由于3D打印本身價格昂貴,維修管理成本較高且耗時長,極大阻礙了該技術的廣泛推廣。④技能培訓。3D打印屬于新生事物,需要圖書館加強對館員的技能培訓,以提高館員的操作能力與服務水平。對于館員而言學習3D打印機的操作方法并不難,但如何進行三維設計、如何處理3D打印數據,還需要加強學習并提高實踐能力。
3D打印技術的發展與日益普及,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編輯創意的空間,也是未來我國圖書館服務模式革新的主要方向。圖書館應努力克服3D打印應用中存在的障礙,分析與3D打印相適應的管理制度與人員配置,借助新技術開辟全新的服務模式,進而帶給讀者全新的服務體驗。
4.1以科技展示拓展科研服務模式
當前我國圖書館在3D打印技術培訓、操作規范與風險管理方面與國外還存在差距,但通過科普知識推廣等活動,吸引了大批讀者對3D打印技術的關注,也在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而對于國外很多圖書館而言,3D打印技術已經成為讀者展示科研作品的主要工具[6]。與傳統的模型制作方式相比,3D打印的精確度與效率均更高,如哈佛大學已經將3D打印應用于細胞核仿制中。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科研交流與服務方式,也擴展了科研合作的范圍。圖書館引入3D打印技術能夠吸引更多不同學科領域的科研工作者,為具有相同興趣的人搭建科研交流平臺,促進不同科研機構的溝通合作。3D打印也能夠將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匯聚在一起,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進而創造出全新的知識。此外,在科研教學過程中經常需要現場演示,圖書館可以3D打印技術構建三維模型,通過多角度的展示加深記憶,為科研教學提供更為可視化的展示方法。
4.2以3D打印技術營造創意空間
圖書館可與創意機構合作,結合自身運作情況以及3D打印技術的特點,選擇閑置空間設計創意交流基地,并配置相應的3D打印設備,加強館員3D打印專業技能培訓,為讀者提供創意空間服務,如圖2所示。創意空間是讀者相互交流討論、共同合作并分享創意的場所,其中需要配置的設備包括計算機、3D打印機、3D打印掃描儀等,也有與建模相關的軟硬件設備。圖書館員需要掌握CAD制圖,明確三維建模的原理與3D打印服務的具體步驟。制定創意空間的人員、設備與服務管理規范,組織3D打印技術愛好者、IT人士成立志愿服務團隊,與圖書館員一同開展服務工作,為創意空間的運作提供支撐。構建網絡在線交流平臺,開設虛擬網絡論壇,由館員定期推送與3D打印相關的知識,要求讀者依據規范操作,并加強館員與讀者之間的溝通,并為讀者之間的創意交流、作品展示提供便利。圖書館也需要定期組織開展創意作品展示、文化交流活動,以吸引更多的讀者參與到創意設計中,提升圖書館的影響力。例如,復旦大學圖書館以3D打印技術為基礎,設計出向所有讀者開放的數字創意空間,讀者通過專業課程培訓后,就可以依據操作規范使用其中的3D打印設備。這樣不僅讓普通讀者能夠接觸高新設備,也能夠激發大眾的創新興趣。

圖2 圖書館基于3D打印技術的創意空間
4.3推出嵌入式知識服務
創新思維是人類最為重要的智力資源,而3D打印是獲得創新模型的重要工具[7]。圖書館主動嵌入讀者科研、學習與工作全過程中,構建與讀者所處環境類似的虛擬空間,深入了解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并提供必要服務的方式就是嵌入式知識服務。要實現這種服務模式,圖書館可通過合作交互的方式吸引更多智慧群體,依托3D打印技術構建嵌入式知識實驗室,進而有效嵌入讀者創新設計過程中,聚合讀者所需的智慧資源。圖書館也可以安排專業人士為讀者提供3D打印操作指導,并構建3D打印數據知識庫,整合多個領域的創意資源,為創意人士的構思創作提供智力支持,進而保障創意作品變為現實。或者成立3D打印工作室,安排專人嵌入讀者創新設計中,幫助他們減少實踐操作中存在的問題,以盡快獲得創意產品。
3D打印改變了工業制造與生產方式,也是21世紀具有顛覆意義的技術。圖書館引進3D打印技術是適應技術創新的需求,也是體現科學知識教育的需求。我國圖書館目前還處于3D技術摸索階段,需要通過不斷實踐完善服務體制。相信隨著3D打印技術的進步,其在圖書館領域的應用將更為廣泛,也將成為營造良好信息服務環境的有效工具。
參考文獻:
[1]徐俊,曹霞.基于4G的移動圖書館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3(S1):141-144.
[2]陳景明.4G通信技術在移動圖書館中應用的探討[J].浙江高校圖書情報工作,2012(4):13-17,40.
[3]常青.對4G網絡技術下圖書館服務創新工作的探討[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2(3):137-138.
[4]任金波.虛擬現實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34):53-54.
[5]杜瑾,楊志萍.國外圖書館IC空間建設研究新進展[J].圖書館學研究,2013(2):11-15,10.
[6]梁琦.3D打印機在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與分析[J].圖書與情報,2013(6):109-111.
[7]張世佳,曲建升.圖書館引入3D打印服務的意義與前景[J].圖書情報工作,2014(5):41-47.
李希女,1972年生。本科學歷,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管理、圖書館情報。
[分類號]G250.7
收稿日期:(2015-11-20;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