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香竹
[摘要]意識形態工作是黨和國家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新的形勢給高校加強和改進主流意識形態工作帶來多方面的挑戰與考驗。闡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及相關概念涵義、分析高校難于發揮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作用的原因、探討加強與改進高校思想工作的途徑,對開展好高校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工作,具有重大而深遠意義。
[關鍵詞]高校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思想工作 主陣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0-0218-02
中國是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對我國穩步長足發展至關重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意識形態,加強和改進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因此,如何搭建好高校宣傳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平臺,做好高校思想工作,不僅關乎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完善,也關乎黨對高校的領導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興衰成敗。
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教育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研究與開展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核心概念。因此,需要首先準確把握“意識形態”的內涵。
意識形態最早是由法國哲學家特拉西提出,叫“觀念本源與本質科學”。馬克思認為“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其核心在于“由特定社會制度所規定的并具有導向意義的價值觀念系統,或大多數人所堅持和倡導的若干原則或主義或規范的總和”。意識形態教育要內化于心,最主要的方式是“灌輸”,列寧認為“馬克思意識形態是客觀的,科學的”。所以他強調必須在無產階級當中灌輸我們自己的意識形態。“灌輸理論”就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基礎,強調社會主義教育是一種實踐互動活動,需要將內化于心的意識思想正確地外化于行動,并形成了習慣保持下去。
和中國所有領域面臨的境遇一樣,改革開放以來,各個領域都面臨著新情況,存在著新問題。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開展同樣面臨著來自外部,內部和互聯網等多方的挑戰。高校作為各種思想的集散地,在小范圍存在意識虛無主義的情緒和意識形態淡化的現象,甚至刻意回避意識形態教育問題,這給西方意識形態進一步擴散提供了機會。
二、新形勢下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現狀
(一)高校存在“重技能,輕思政”的錯誤理念,阻礙意識形態工作的開展
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辦學宗旨就是培養高、精、尖的專業技術人才,多提升就業率以在生源競爭激烈的教育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這種錯誤的理論導致大部分的學校會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能專業學科的建設上,而忽略了以思政課為代表的人文學科的建設,其教學投入也是寥寥無幾的,甚至為了縮減開支,大幅度地砍掉思政課的學時。這種現象在高校普通存在,使高校思想工作失去了重要的教育平臺。
(二)新時期大學生的自身特點,決定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解形式多樣化
如今的大學生對社會的熱點,焦點問題極其敏感,高度關注。“每當社會發生變革,總能率先從大學生思想和心理上敏感地、生動地反映出來。”目前,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的表現形勢也多樣化,部分學生對社會存在的復雜現象的認知產生了偏差,對貧富差距、貪污腐敗、部分地區道德淪喪等現象不理解。加之國外復雜多變的局勢,腐朽墮落的西方生活,西方普世價值觀,正通過媒體網絡飲食甚至教育等多領域影響著大學生。因此,一些大學生出現理想信念模糊、政治素質低下、價值取向扭曲,更多關注的是一些偶發事件,而忽略社會政治制度穩定的正常運行,對社會主義發展的主流思想不認同、不接受。這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形成來說,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三)思政課本身建設的滯后,沒有充分體現出其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列寧在《怎么辦》一書中提到:“工人階級本身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因此,灌輸是意識形態教育最有效而直接的方式。但灌輸不等于“填鴨”,也不等于教學方法呆板、陳舊。經調查,大學生不接受思政課并非是思想政治本身的政治色彩或意識形態特征,讓學生反感的則是空洞的內容,枯燥的說課。歷史經驗證明,空洞的說教方式只會淡化思政教育的力度,弱化意識形態教育的效果,甚至引起大學生的逆反心理。由于思政課長期對受教育的主體性認識不清,很難有效地開展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被90后大學生打上了“流于形式”的烙印。
(四)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不足,教師政治素養缺失
在教育生態體系中,教育作為教育者同樣重要。“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教師自身素養如何直接影響著學生。目前高校作意識形態工作宣傳的教師隊伍內部存在不足。一是表現在當前教師基本的素養缺失。對馬克思意識形態不堅定、意志動搖,對政治問題避而不談,教學方法呆板,教學內容空洞,甚至一些老師一味追求形式生動有趣,放棄馬克思主義使命,盲目迎合學生,沒有深度。二是高校教師隊伍缺乏合力,制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開展。開展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是全體教師的責任。有些專業課教師卻輕視思想政課教育,宣傳“思政無用論”,甚至個別教師有淡化意識形態色彩,理想定位模糊,信仰不堅定,有意無意地向學生宣揚西方意識形態等等,進而消長了意識形態教育的效果。
三、加強與改進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要途徑
意識形態工作是鑄魂工程,加強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與教育工作意義重大,更是全體教育工作者光榮而崇高的歷史使命。
(一)轉變高校人才培養定位,做好主流意識形態工作的有力保障
高校要對“培養什么人”做重新的詮釋,把“高素質綜合型”作為高校人才培養定位重要內涵,把綜合素質培養作為人才培養重要的組成部分,為思想素質、政治素質、法律素質、道德素質等十種素質制定成培養方案,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等各個培養渠道和途徑,把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以實現綜合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培養出一批批政治素質過硬、專業技能嫻熟的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與建設者。因此,高校只有擺脫原來的“重技能,輕人文”的陳舊觀念,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以支持與關注,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宣傳思想工作的主渠道,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才能更有效地宣傳主流意識形態。
(二)提高老師隊伍的整合力,把好主流意識形態工作的主方向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高校開設的所有課程都應該成為宣傳意識形態的平臺。這要求全體老師著力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尤其是思政課老師,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要真信馬克思主義,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基本著作,奠定深厚的理論功底,具有過硬的政治素養。同時,著力加強非思政課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教師頭腦,進一步健全老師政治理論學習制度,深入推進各專業骨干教師思想政治研修工作,嚴把教師政治考核關,建立師德建設長效機制,要守好底線,不要發牢騷,做到課堂上的“三個決不”。扎實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系列講話與精神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負起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的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負責”。
(三)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守好主流意識形態主陣地
胡錦濤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領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主渠道,因此,思政課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堅持“以人為本”,明確大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滿足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合理訴求。通過豐富教學手段與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把“灌輸說教”轉化成“情感滲透”,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內化于心,成為當代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與價值取向;外化于行在為意識形態教育的目標,規范大學生的行為準則。經過多年的教學研究與實踐,體驗式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在虛擬的情景中模擬演練行為,收效頗多。例如拓展訓練、社會調查等方式的開展,為實踐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體現旺盛的生命力,進而固守主流意識形態主陣地。
(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校園文化建設,唱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旋律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指導下,應拓展第二課堂與校園課外活動相結合,大力宣傳并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為內核統領建設校園文化。積極開展黨團活動、主題班會、社會實踐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入進大學生的課外活動,大力宣傳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沉浸在深厚的文化底蘊的環境中;同時加強學校的法治建設,強化學校校風校紀、行為準則等規范的制定與實施,堅持依法治校,以法治精神保障權利,規范義務,平衡利益,營造和諧、友善、進取的校園文化氛圍。
(五)充分利用新媒體工具,占據網絡宣傳主流意識形態主戰場
現代科技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從根本上說改變知識傳播的途徑。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獲取海量的知識,而教師難以像以前一樣準確把握學生的知識需求,其話語權和管控權被削弱。尤其是現在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從新媒體上即時獲得,它的交互性與即時性得到大學生青睞,給教師帶來極大的挑戰。因而要想占據網絡這個主戰場,要求教師增強其主動性,掌握話語權與控制權,打好主動仗,主動更新網絡技術,掌控好輿情的監督能力,不斷了解學生獲取知識和表達訴求的門戶網站與途徑,調研社會輿情復雜性對大學生心理與思想的影響力,增強捕捉社會輿情的分析力,辨析力與判斷力;主動參與,提高輿情的引導力。教師可以能過自媒體,正確地疏導學生這些負性感知,也可主動積極參與他們的空間,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表明主張正確引導,并將影響大的問題帶到課堂上集體討論,有針對性、系統性地加強輿論導向。同時還要積極地建設校園網站,搭建正面輿論傳播平臺,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借著校園網絡平臺及時有效地傳播出去。
【參考文獻】
[1]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01).
[2]關于進一步促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1-20.
[3](英)約翰.B.普森,高鋯等譯.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31).
[4]袁勁果.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4),57-59.
[5]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6]王曉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影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1)33-36.
[7]列寧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8]胡錦濤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08.
[9]董海浪.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研究[J].西南大學.2011(17).
[10]陳大勇.切實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05).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