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法律對公司越權行為的效力的規定易使相對人受到損害,且客觀上支持了公司超越其經營范圍謀取不當利益的行為。本文探討公司越權行為的外部效力采取何種效力模式更為恰當,我國學界對此有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公司越權行為采取可撤銷的效力模式最為合理。
關鍵詞:公司越權;效力模式;可撤銷
中圖分類號:F270;D922.2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01
一、我國法律對公司越權行為效力模式的規定
公司越權行為是指公司超越其公司章程規定的經營范圍從事交易的行為以及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超越權限的行為。從《合同法》第50條和司法解釋(一)第10條的規定看來,當兩個法條沒有出現競合的情況,應依各自的規定對公司越權行為的效力采取不同標準進行判定。
當兩個法條出現競合時,即法定代表人越權,一種情況是若雙方簽訂的合同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規定,應當適用司法解釋(一)的規定,該行為無效;另一種情況是在沒有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規定的情況下,合同是否有效的判定應該適用《合同法》第50條,在相對人為善意時,公司越權行為有效,相對人惡意時法律沒有明確規定。
我國法律的規定易使交易相對人受到損害,且客觀上支持了公司超越其經營范圍謀取不當利益的行為。我國對公司越權行為的效力的規定并不妥當。
二、善意有效,惡意效力待定的效力模式
在我國,多數學者支持的善意有效,惡意效力待定模式。這種模式是指公司越權行為構成表見代理時有效,此外為效力待定。主張它的理由有:一是越權代表行為所能損害的只不過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私人利益而已。[1]二是這樣的效力模式非常有利于促成交易,并在比較法上有充分的立法例可供參考。三是這樣有利于使旨在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合同法》第48—50條構成和諧一致的體系。[2]
筆者認為這樣的效力模式并不妥當。
首先,這種理論認為越權代表行為所能損害的只不過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私人利益而已,然而,在相對人惡意的情況下,決定合同是否有效的權利將完全落到公司手上,它可以利用善意相對人不了解公司的情況而為自身利益越權行事,而在相對人知道或應當知道的前提下,公司能夠獲得預期利益就可宣布合同有效,而無法獲得預期利益可宣布合同無效,這樣有一些道理,因為“相對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往往被定義為惡意的,然而,若是相對人與公司由于習慣經常性地進行超越公司經營范圍的交易,而公司沒有更改登記的經營范圍,當公司想要毀約時,所謂的“惡意相對人”的利益完全無法得到保護。
第二,這種理論提倡善意有效。但因為合同的成立及履行對合同相對人來講合同的風險遠遠大于期待利益的實現。可是由于善意有效,善意相對人反而承受了有效帶來的損失。因此,直接規定有效或無效都是不妥當的。
第三,代表不能直接類推適用代理制度,不能為了使某幾個法條形成體系而不考慮客觀事實的要求進行遷就式的解釋。
三、可撤銷的效力模式
部分學者認為可以將超越經營范圍所訂立的合同歸為可撤銷合同一類,即賦予善意相對人撤銷權。如果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撤銷權,超越經營范圍所訂立的合同就有效。反之,合同就依當事人撤銷權的行使,經法定程序被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認定無效。[3]
筆者認為將這種觀點可取,且與效力待定的效力模式相比更合理。
一是商法追求交易便捷,如果采用效力待定的模式,每一個由于公司越權行為簽訂的合同都要經過追認才有效,十分不利于交易的便利;當超過一定期限沒有追認,合同歸于無效,則對在這期間已經履行了合同義務的一方十分不利。而可撤銷的合同除非撤銷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撤銷,否則合同有效,更符合交易便捷的原則。
二是,從行使權利期限上看,撤銷權的行使期限為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追認權的行使期限為一個月。追認期限太短,效力待定的合同的不確定性太高,如果采用這樣的效力模式也是不符合交易安全的原則的,而撤銷期限比較長,也具有靈活性,因此對擁有可撤銷權的相對人的保護是比較合理的。
三是,一份合同之所以成為可撤銷合同,是因為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意思表示存在著瑕疵,法律并不使之絕對無效,它主要包括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欺詐、脅迫和乘人之危。而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是指雖然符合民事行為的成立要件,但法律效力尚未確定,它主要包括限制行為能力人訂立的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合同、無權代理行為和無權處分行為。我認為從兩種行為的定義和類型來看,將公司越權行為歸于可撤銷的行為更符合法理,因為雙方當事人在存在公司越權行為的情況下簽訂的合同,其一方或雙方的意思表示往往是存在瑕疵的,一般情況下與公司交易的相對人并不了解公司是否存在越權的情況與自己簽訂合同,而內心卻以為公司沒有越權的,交易相對人往往存在重大誤解,這樣的情況也容易造成顯失公平的后果。
根據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將公司越權行為的效力模式定性為可撤銷最具有合理性。
參考文獻:
[1]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620-627.
[2]朱廣新.法定代表人的越權代表行為[J].中外法學,2012(3):484-502.
[3]陳欣.超越經營范圍所訂立合同的效力問題初探[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6):55-59.
作者簡介:唐冰潔(1992-),女,漢族,重慶銅梁區人,法學碩士,單位:重慶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