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淋



摘要:發展有機農業是“十三五”時期實現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措施,是滿足城鄉居民食品質量安全需求、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近年來,萬載縣充分利用生態優勢和產業基礎重點扶持有機農業,使之發展成為當地三大特色主導產業之一,研究和探討金融支持萬載有機農業發展,對于我行縣域業務轉型、主動融入地方特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有機農業;金融支持;萬載縣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4
在當前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逐步向“十三五”時期平穩過渡,新時期發展目標的實現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是十八屆五中全會的關鍵詞之一,也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有機農業作為一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農業,是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發展有機農業可以有效滿足城鄉居民食品質量安全需求、促進農產品市場發展,提升農民經濟收益。萬載縣是江西省有機農業發展的先行者,1999年萬載縣茭湖鄉有機小蔥遠銷歐洲,自此開始發展有機農業,茭湖鄉也因此成為中國首個整體實施有機農業生產的鄉鎮,直到目前,萬載有機農業已經擴大到全縣11個鄉鎮,并發展成為與花炮、燈飾產業齊名的三大特色主導產業之一。
一、萬載縣有機農業發展狀況
萬載縣地處贛西北部邊陲,錦江上游,毗鄰湖南瀏陽,素有“花炮之鄉”、“百合故里”之美譽。地理概貌屬“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低山丘陵區,全縣國土面積1719.63平方公里,轄9鎮7鄉1街道,總人口56萬。多年來,萬載縣瞄準“生態立縣、有機富民”的目標探索欠發達地區發展現代有機農業新路子,使得萬載成為江西發展有機農業時間最早、規模最大、品種最全、品牌最響的“江南有機農業第一縣”、“全國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及“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
(一)萬載縣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1.產業發展環境。由于資源稟賦的差異,萬載縣各鄉鎮工業和農業化發展進程不一,工業化發展較早的是以黃茅、株潭兩個鄉鎮為主的花炮產業,而其他鄉鎮的工業化起步進程較晚。萬載縣轄區內有泰溪、高村河、茭湖河、錦溪、仙源、白水河、潭埠排江、株潭后槎河、路下芳林車陂、嶺東河等流域,有赤興、黃茅、高城復勝等水系,流域面積廣,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污染程度低,發展有機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充分認識到有機農業的廣闊前景后,該縣以錯位競爭的思路,自1999年在茭湖鄉開發建設生態有機示范園區,至2003年茭湖鄉全鄉范圍內實現了土壤的有機轉換,到目前為止,全縣有機農業生產區有11個鄉鎮,其中3個實現了整建制的有機轉換,全縣有機農業生產面積達30.4萬畝,其中有機耕地面積9.8萬畝,有機野生采集面積20.6萬畝,為該縣發展有機農業生產提供了有機種植、養殖的土地環境。
2.產品發展情況。萬載縣有機農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基本形成有機水稻、果蔬、畜禽三大主產業,目前有毛豆、小蔥、草莓、百合、竹筍、水稻、木姜、蜂蜜、山茶油等38種農產品、160多個加工品獲得有機認證,產品熱銷美國、日本、韓國、歐盟及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萬載縣有機水稻產業主要包括有機優質水稻、綠色水稻等品種,果蔬產業主要有有機毛豆、草莓、木姜、小蔥、腳板薯、百合等名優品種,禽畜產業主要有黑山羊、黑兔、康樂三黃雞、番鴨等地方特色品種。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萬載縣有機農業產值、銷售收入及出口創匯額呈逐年攀升態勢,即使在2011年世界金融市場處于震蕩、出口產品受阻、貿易滑坡的情況下,產值也達到了8.07億元,實現銷售收入7.7億元。2015年,該縣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平臺,推動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型升級,截至目前,全縣有機農業年產值已突破20億元。
3.政策支持情況。2009年萬載縣以鄱陽湖生態區建設為契機,按“科學發展、趕超進位、綠色崛起”的要求,立足產業基礎和生態優勢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推進技術對接、產業對接、政策對接的科技興農發展戰略。2010年,該縣制定了《現代農業示范區總體規劃》,初步確定了“一區兩片三圈三產業”的總體發展思路,即“三興核心示范區”,“北部有機農業生產片區”、“南部綠色標準生產片區”,“輻射帶動縣域周邊生態產業圈、贛西生態經濟圈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圈”,“發展好有機標準的優質糧食、果蔬、畜禽三大產業”,鼓勵農戶利用天然資源大力生產有機農產品,開展畜禽養殖,以此調整當地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及生態環境的改善。政府成立有機農業產業化工作小組,并通過了《關于加快有機農業發展的決定》,在政策上給予傾斜,縣財政每年拿出資金用于有機農業加工、產品流通、新品引入、肥池培植、農民培訓等環節,加強對有機農業生產經營的支持。
4.產業化情況。為充分發展有機農業,萬載縣先后完成渠道建設、修建機耕道(橋)、鋪設焊管等工程,加大對優質高產品種及高產配套培植等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及推廣。2010年起,該縣開始有了成規模、高質量的產業化基地,三興鎮鬧坪村、羅城鎮南恒村的有機水稻新品種展示試驗示范基地及現代(有機)農業示范園、馬步鄉郭村的百合示范地、茭湖鄉東江村的有機紅花草標準化栽培示范基地、鵝峰鄉涂泉村的馬鈴薯示范基地等,有機農業基地在全縣各鄉鎮異軍突起,產業化龍頭企業越來越多。目前該縣有千年食品、錦江有機食品、金源農業、恒輝大農業、青葉食品、萬華科技等多家從事有機農產品生產或加工的龍頭企業。其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17家,成長型市級龍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突破500家,國家級示范社4家、省級示范社15家[1],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模式輻射帶動近7萬農民增收。
(二)萬載縣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綜合競爭力不強。雖然近年來萬載縣有機農業產業化進程逐步加快,項目資金的扶持及招商引資使得有機食品龍頭加工企業發展壯大,但總體仍呈現數量少、規模小的特點,有機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能力不強,產品生產效益不佳,農戶的參與積極性也不高。尤其在產業分布上,還有很多鄉鎮的地方特色產品不具有實力強的加工企業。當前,全縣現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中,以企業生產規模來說,年銷售收入超1000萬元的不多,而低于100萬元的企業數占到了一半,而部分加工企業緊靠外銷原材料或半成品以維持企業發展。
2.經營主體利益連接不緊密,產銷關系不穩定。前期,萬載縣有機農業通過各種新型合作模式加強加工企業與專業合作社及農戶的關系,帶動了部分農戶增產增收,但仍有部分企業未與農戶建立直接、緊密的合作產銷關系。有機農業的生產具有較大不確定性,若僅依靠農戶自身的力量,難以抗拒風險,農產品收獲季節,企業與農戶雙方覺得價格合理產銷關系即達成,一旦產品價格在當地與外地市場形成差異,或農產品市場疲軟而外地價格更低,企業則會向農戶壓價或到外地采購,造成產銷關系的不穩定,影響農戶參與的積極性。
3.產業經營及品牌意識薄弱,有效投入力度小。目前萬載縣有機農業產業結構仍不夠合理,產品主要集中在水稻和蔬菜等植物原料方面,基地生產的農產品種類少、科技含量低,對于當前需求量較大的禽畜類、水產類有機生態農產品的開發力度不夠,不能滿足市場多樣化及優質化的消費需求。大部分農產品生產加工鏈條短,粗加工多,精細加工少,資金投入不足,顯少有上檔次、高質量的產品上市[2]。在加工技術上,有機農產品保鮮、儲運及精深加工等方面投入少,缺乏先進科技指導。在品牌宣傳上,目前只有千年食品在省級及以上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進行宣傳,絕大部分企業在有機產品品牌推介上力度弱,市場知名度低。
二、萬載縣有機農業產業的金融支持現狀
(一)萬載縣有機農業產業經營主體情況
多年來,萬載縣通過建立核心園區基地,以龍頭企業拉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和農民,把農產品生產、加工與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等結合起來發展有機農業產業。從2011年至今,萬載縣從事有機農業經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及農民發展步入快車道。截至2015年11月15日,萬載縣有機農業涉及的經營主體中,發展了17戶龍頭企業,333家專業合作社從事有機農產品經營,農戶3.56萬人,農民9.65萬人。
(二)萬載縣有機農業產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
1.資金用途。有機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和擴大再生產環節都需要資金投入。對有機農產品加工的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而言,收購農戶及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對農產品統一包裝、加工與貼標出售。部分企業及合作社還會對社員及農戶提供良種、肥料、薄膜等生產物資,并開展標準化培訓,邀請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支持。經營規模的擴大,也需要從事有機農業的企業和合作社將服務范圍擴大到產品加工、營銷等方面,引進新品種、技術,而這些環節都需要資金支持。
2.資金需求特點。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性、季節性特點,有機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農產品培植、撫育、收獲等周期內對資金表現出季節性需求特征,如在收獲季節,農產品的統一購銷對資金的需求非常高,以躲避市場供求及價格波動等風險。不同規模的經營主體資金需求量具有差異性,不同規模的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項目量不同,規模小的資金需求也小,而對于初具規模或處于擴張期的經營主體而言,其資金需求量也會相應較大。另外,萬載有機農業產業涉及產品種類多,且各鄉鎮的特色農產品差異大,在固定資產投入及生產資料采購、銷售等環節的資金周轉速度不一,其資金需求期限也會呈現出多樣化特點。
(三)金融支持萬載縣有機農業產業現狀
1.各行信貸支持有機農業產業情況。從2015年10月份萬載縣現有6家商業銀行各項貸款余額市場份額來看,農商銀行對地方產業經濟的支持力度最大,其次是工行、建行、農行及郵儲行、中國銀行。但從對各行有機農業產業信貸支持了解情況來看,有機農業企業貸款及農戶、農民的個人貸款余額占涉農總貸款的比重較低,說明金融機構對有機農業的支持程度偏低。
2.各行信貸支持有機農業的品種。農商銀行主要通過發放農戶小額貸款、下崗再就業貸款、百福流水貸、個人存單質押貸款等支持有機農業,為了解決訂單農業的金融服務缺位問題,萬載農商行聯合其他行共同運作了訂單信貸+訂單農業的支持模式[3]。我行主要通過小企業簡式快速貸款、短期流動資金貸款、農戶小額貸款、助業貸款、農村個人生產經營貸款及存單質押貸款等品種支持有機農業企業及農戶。工行的流動資金貸款、個人助業貸款、個人經營貸款等,建行的個人助業貸款、“助保貸”等,各行與財政聯合啟動的“財園信貸通”、“財政惠農信貸通”等信貸支持形式。總體而言,雖然各行信貸支持有機農業的品種各有差異,但主要還是集中在短期流動性貸款、農戶小額貸款等,缺乏根據有機農業經營主體經濟特點而開發的具有針對性的產品種類,信貸手續繁瑣,擔保方式靈活度總體較低,不利于信貸支持有機農業落到實處。
三、萬載縣有機農業產業金融支持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金融服務缺位加大信貸供求矛盾
目前,萬載各家商業銀行中,僅有農商銀行在每個鄉鎮都設有網點,郵儲銀行在部分鄉鎮有少量網點,我行僅有株潭分理處1家農村網點。近年來農商銀行在轉型改革的過程中上收了網點放貸權限,成立三大中心經營信貸業務,因此,農村地區銀行網點長期的“只存不貸”已造成貸款業務發展的基礎性缺陷,而從事有機農業的企業、專業合作社及農戶絕大部分是在鄉鎮地區,直接、有效地信貸資金渠道缺乏。金融機構信貸服務的錯位也加大了對有機農業的信貸供求矛盾,大部分的信貸機構貸款品種期限與有機農產品貸款需求期限錯位,部分農作物需要一定生長期才能形成內部循環系統,獲得相應收益,而農戶在資金需求期內必須先還貸再續貸維持經營。
(二)企業自身管理缺陷形成融資障礙
當前,萬載從事有機農業的企業絕大部分是民營企業,多為家族式管理模式,法人治理結構不盡合理,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建規范程度不一,其市場準入和管理也相對較松散,導致運行不規范,普遍存在財務管理和操作不規范現象,部分企業和合作社財務管理水平低,財務報表、賬冊不全或與實際經營情況出入大,甚至無賬目,這些運作機制缺陷使得銀行貸款審查、評級及授信等工作很難開展。大部分的企業及合作社組織規模小,實力弱,注冊資本金偏低,抗市場風險能力不強,雖然目前商業銀行有部分貸款品種放寬了擔保條件,但受規模限制,大部分的貸款仍需要提供抵押物,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融資困難。
(三)政策制度落實缺乏有效監督管理
政府層面先后出臺了多項支持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制度,但至今還沒有全方位和系統全面的具體實施思路,尤其是對有機農業的金融支持制度僅僅流于形式,無法獲得有效支撐。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體制,金融機構出于信貸風險和自身經營利益的考慮,仍然不愿意將信貸資金投入到有機農業領域中,因此信貸政策的落實情況不盡理想。
四、金融支持萬載縣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政策扶持引導,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當前,基地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及龍頭企業的拉動已經把萬載縣有機農業產業帶入快速成長期,而前期政府的規劃引導則主要集中在宏觀層面,強化政策在具體操作層面的指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是必要的。一是繼續強化財政支持力度,通過制定有機農業的財政補貼政策、稅收減免政策等,在有機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關鍵環節,提供適當補貼降低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及農民的風險成本,提高生產積極性。二是發揮政策金融的職能,有機農業作為萬載三大支柱產業之一,應加大對有機農業產業政策性資金的投放力度,在嚴格的項目篩選后由政策性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以加強信貸支持力度。三是發揮商業銀行優勢,加強支農力度,在縣域金融市場中,農商銀行、郵儲行及農行的物理網點最多,對于拓展三農市場具有獨特的優勢,對從事有機農業生產和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農戶、農民提供貸款支持,是提高縣域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完善相關金融服務,推動產業組織化建設
有機農業貸款需要符合產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了解其資金用途和資金需求特點,細化完善相關金融服務方案,以推動整個有機農業產業組織化建設。一是進一步加強對有機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延長產業鏈條,龍頭企業擔負市場開拓、科技創新、帶動農戶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任,聯動農戶、農民支持有機農業是推動產業組織化建設的關鍵,而當前各家商業銀行只是不同程度的支持了部分企業,服務力度及發揮的效益不大。二是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為有機農業協會及合作組織提供配套金融服務方案,將產業鏈上不同經營主體的貸款條件分割開來,提高貸款發放期限與企業、農戶資金需求的契合性,鼓勵農戶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工具實施集約化生產,以抵抗分散經營中的市場風險。三是加快網點轉型步伐,優化貸款流程,去年以來我行的網點轉型將支行客戶部客戶經理下沉到網點,以解決農村市場信貸金融服務缺位問題,并在下一步準備在三興等地設立金融便利店、安排客戶經理,為有機農業貸款申請人提供更便捷的業務辦理通道,提高信貸支持的速度和效率,減少融資時間和融資成本,更好的發揮金融支持有機農業的效果。
(三)加快金融產品創新,緩解差異化供求矛盾
金融產品的開發講究因地制宜,不同產業性質的企業和個人在信貸需求上也存在差異性,加快金融產品創新,研發適合不同對象的多樣化金融產品才能有效緩解貸款供求矛盾。一是加大產品創新力度,建立以適銷對路為目標的產品研發機制,設計符合地方、產業特色的貸款產品,變由上而下開發產品為由下而上申報產品,如前期我行的“油茶貸”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萬載有機油茶種植業。二是完善信用等級評定系統參數設置,適度放寬抵押物限制,對鄉鎮房地產抵押物列入個人經營類貸款抵押范圍,對住宅、門面廠房等執行差異化抵押率,對于單證抵押,執行公證即可的政策,解決同一企業在農行評級低于他行的問題。三是吸收借鑒成功產品經驗,對同業中和系統內兄弟行業務產品創新舉措要及時掌握,采取整體移植、整合改良、創新替代等方式快速吸收和應用,如農商銀行探索的有機農業“訂單信貸+訂單農業”支持模式較好的促進了萬載縣有機農業的發展,百福流水貸等產品滿足了有資產無產權客戶貸款需求。
(四)抓好風險防范管理,加強主體規范化經營
當前萬載縣從事有機農業的企業大部分是小微企業,專業合作社數量也在近年內增長迅猛,其自身內部管理缺陷造成了銀行信貸融資困難,參與合作社的農戶及農民信用意識參差不齊等因素,也加大了金融機構信貸風險管理難度。一是積極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通過送金融知識下鄉、珍愛信用宣傳等活動,著力推廣信用農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在有機農業貸款中建議以信用村為單位的授信機制。二是加強與外部信用擔保機構的溝通合作,尋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擔保模式發放龍頭企業及中小型有機農業企業貸款,共同做好信貸資金運用的監管工作,規范引導企業財務報表報送,防范經營風險。三是做好內部貸前審查、貸中監督及貸后管理工作,強化對客戶硬實力約束,加大企業走訪頻率,建立穩定的銀企合作關系,嚴格監督資金流向及用途,對已發放貸款做好現場及非現場檢查工作,掌握企業經營狀況。
參考文獻:
[1]黃磊,姚智智.萬載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N].宜春數字報,2015-11-16.
[2]江夢微,黃國勤.江西省萬載縣有機農業的發展進程[J].農學學報,2012-2(06).
[3]羅潔涵.農信社深化縣域金融服務的效應調查——以萬載縣為例[J].金融與經濟,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