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經濟體制在發展的進程中,面臨一定的問題,價格壟斷行為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控制行為,在經濟領域中一度呈現出無序的工作狀態。對價格壟斷行為違法性的認定是打擊壟斷行為的重要方式。為了維護市場秩序,本文針對價格壟斷行為違法性意義、問題、認定進行探究。
關鍵詞:價格壟斷行為;違法性;合法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1
隨著時代的發展,價格成為物質交易中最為重要的度量單位。我國經濟體制在發展的進程中,經歷著著計劃經濟解體、市場經濟復蘇的發展現象,面臨一定的發展問題。因此,價格壟斷行為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控制行為,在經濟領域中一度呈現出無序的工作狀態。從宏觀上說,價格壟斷指的是壟斷廠商憑借著自己的壟斷地位,在行業內部有目的的制造高價或低價買斷的行為,是違反“公平交易”原則的具體表現。因此,為了維護市場秩序,對價格壟斷行為違法性的認定成為了打擊壟斷行為的重要衡量方式。
一、價格壟斷行為的若干表現
當前形勢下,價格壟斷的確立存在多方面的認定因素。從這些具體的表現行為中,可以看出,價格壟斷行為的發展存在相應的表現性,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一)串通操作價格
受企業利潤的影響,很多經營者為了達到一定的經濟發展目的,謀取更多的利潤,在具體的協議中,通過合作、協調的形式,串通操作價格。
(二)強制經營銷售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營者憑借市場的發展特性進行非正常經營,通過經銷、代理等模式,在商品發展中限制其轉授、販賣價格,從中獲得強制的支配地位,謀取經營利潤。
(三)低于成本價格壟斷
在市場經營過程中,憑借著自身的經營權利,以排擠、損害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目的進行價格銷售,使商品市場價格出現不正常的起落,從而使產品市場銷售處于不平衡的發展狀態。
二、關于價格壟斷行為違法性認定的發展困境及原因
1988年,胡汝銀在自己的書作《壟斷與競爭:社會主義微觀經濟分析》中曾經指出,價格壟斷是一種必然產生的經濟現象,政府要依靠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經濟組織,對宏觀經濟活動進行控制和調節。這種理論發展到當前經濟形勢下,已經出現了不同的評判聲音。在當前價格壟斷違法性的認定的工作中,依然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經濟問題。
(一)行業壟斷未能打破
在交通、信息、醫療等諸多行業中,很多行業在市場的發展中,取得較大的支配地位。以中國移動信息行業為例,一方面,市場準許的進入的門檻較高,無法進行多角度的結構和充足,完善的市場競爭格局尚未形成。另一方面,雖然有些中心企業都是獨資企業,但是其本身的結構性能未能打破。特別是在信息、電力、石油、煙草等行業中,這種現象尤為明顯。
(二)壟斷改革十分緩慢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在價格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開拓。盡管相關部門已經看到了壟斷改革帶來的多項問題,但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發展尚不協調,對壟斷情況的調控依然處于一定的困境,相互的利益集團發展失衡,競爭嚴重,使很多企業通過提高產品價格,計劃銷售產量等方法,獲得一定的經濟利潤,這也是壟斷改革緩慢、監督措施缺乏的又一表現。
(三)政企合一
在很多具有強大競爭能力的企業發展中,在具體的商品交易上,很多壟斷行業的主管部門都需要依仗具體的行政能力,根據相應的發展利益進行“政治、經濟”的雙重合一。這種經濟模式下,一些企業“打擦邊球”、依仗行政權力,設置難以逾越的發展鴻溝,容易滋生壟斷企業和相應監管部門的“黑暗勢力”。
三、提高價格壟斷行為違法性認定工作的具體策略
(一)實現系統化的發展經營模式
政府作為核心額監管體系,在經營模式的方向中,往往不容易形成系統化的宏觀調控。在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的《反壟斷法》中,通過經營者所達成規范的壟斷協議,通過排除不正當競爭、提升會場監督效果的同時,對價格的波動進行嚴格的認定。
首先在企業開展各項合同協議上,要嚴格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變更商品價格、提高商品的生產價格協議。禁止企業限制新技術、新設備創意研發、限制企業分割銷售市場,使商品的價格能夠保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同時,要促使企業經濟者通過不同的實施主體,依據一定的制度規章,遵循市場經濟的公平原則,認真研究價格壟斷協議、價格壟斷行為中存在的各項問題,防止各種涉嫌價格壟斷交易的進行。
(二)增進政府管制的科學性能
在一些特殊的行業發展中,壟斷企業確實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但是這并不能表明,所有的壟斷企業都具有自我的管控好和約束能力,例如,有的經濟學家認為,投標競爭這種模式是通過價格引發競爭的模式。但是,這種具體的競爭模式并不能被完全的企業方式所管控,而是需要政府監督機構有所進入。
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通過相應的年度檢查、發放許可證、價格審批等方式,通過具體的行政手段,使企業和個體能夠感受到政府在經濟宏觀調控中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的科學化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三)實現全方位的違法認定
雖然價格壟斷行為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在經營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具有社會公共效益的行為是合法的交易行為,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可實現性。我國所設立的《壟斷法》雖然明令禁止了各項價格調整措施,但是對于一些不具有社會危害性、不違反市場公平秩序的經濟行為仍然可以保持正常的運行。例如,為了改進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價格限制、為了增進產業發展效益的專業經營、為了緩解中小企業競爭壓力的價格調整、為了實現救災、救困等公益行為的價格行為,使企業能夠獲得一個創新、開放的發展空間。
四、總結
綜上所述,打破壟斷企業僵局的突破口在于國家。在繁雜的市場環境下,不管是消費者還是民營企業,都呈現出一定的發展弱勢。因此,國家各級經濟部門需要拿出十足的發展勇氣,不斷發展政府職能和企業規劃。在提升價格壟斷違法性精準性的道路上,廣大經濟工作者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曼瑟·奧爾森.國家的興衰――經濟增長、滯脹和社會僵化[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1).
[2]徐淑丹.從西方規制理論看我國自然壟斷行業的規制改革[J].中國市場,2012(4).
[3]王曉曄.王曉曄論反壟斷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4]李松.價值相同產品的電子商務市場集中度成因研究――基于淘寶網的數據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1(12).
作者簡介:李連根(1960-),男,漢族,寧夏銀川人,大專,工作單位:寧夏價格認證中心,主要從事價格鑒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