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晨
摘要:《反不正當競爭法》已經實施多年,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當下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出現,導致其在適用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滯后性,需要將《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缺陷完善修改,以保障經營者與消費者的正當法益。
關鍵詞:反不正當競爭法;網絡不正當;電子商務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1
一、概述
為保障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蓬勃健康的發展,同時也意圖遏制不正當競爭的行為,保護鼓勵公平競爭,保障經營者與消費者雙方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而制定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已經在我國的市場經濟運行中扮演了異常重要的角色。伴隨經濟的騰飛,經營者為攫取最大的利潤不可避免的會采取限制競爭等手段進行市場活動,以求獲取市場的控制力。但是此類不正當的競爭行為會損害其他競爭者及消費者的正當法益,擾亂現有的正常穩定的市場經濟秩序,阻礙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
目前網絡經濟也在迅速發展,但是在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時候很明顯的可以發現存在諸如適用主體狹隘,內容覆蓋不夠廣泛,相關責任與義務規定不甚明了,法律滯后性凸顯。而網絡科技的高歌發展勢頭也在一方面促使電商的發展,競爭尤為激烈,亟需對《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修改與完善,否則放任網絡市場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僅將會導致經營者與消費者的法益嚴重受損,而且也將沉重挫傷經營者的經營積極性。
二、存在的局限性
當反不正當競爭法適用于網絡經濟的時候,其局限性凸顯。首先是主體狹隘,根據法條規定《反不正當競爭法》所保護的主體是經營者與消費者,也就是說對于網絡經濟下的界定存在困難,原因是網絡經濟中的經營者與消費者的界限較為模糊,不如實體經濟中對于經營者有較為明確的劃分。雖然目前網絡經濟有多種模式,例如B2B、B2C、C2C,其中現前交易規模最大的網上交易平臺屬于C2C模式,大多數的賣家并非形式上的經營者(未經注冊登記),但卻是實質的經營者,這樣便處于無法律規制的處境。當處于此混雜主體時,法律缺乏相關的規定。
其次是內容覆蓋不夠廣泛,根據法條列明的11種具體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伴隨經濟的發展,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也所使用的競爭方式愈發彌多,所以當面對現在蓬勃發展的網絡經濟時,不同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頻繁涌現,《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疲態也日益顯現,給經營者的不當競爭行為提供滋生的溫床。
最后是相關責任義務規定不明晰,具體可以體現在法條中規定列明的違法行為全是行政處罰,罰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種簡單有效的處罰方式,但是在面對網絡經濟這一虛擬市場的時候,經營者并不擔心金錢罰款的多少,國家規定的罰款數額畢竟有限,而背后膨脹的是強大的購買力及自己經營的品牌的商譽可帶來的經濟收入。在日??梢姷牟徽敻偁幮袨橹?,利用網絡謠言散布虛假信息進而打擊對手品牌,或是利用自己在網絡市場的強大地位進行排他性經營,諸如此類的行為已經屢見不鮮。對于我國的行政罰款數額也無法遏制市場上的不當行為,最高20萬元的罰款對于現在的電商平臺不能構成真正的威懾,相較于其某些特定日期的特賣會交易額而言實在是杯水車薪,所以在網絡經濟下違法成本低廉以極大的削減了法律的威懾力,是我們需要直面解決的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問題。
三、修改完善的建議
對于以上提出的幾點問題,筆者認為國家需要提起足夠的重視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現在網絡經濟亂象,首先需要就是要擴大主體范圍。主體包括兩者經營者與消費者,在對這兩者主體進行解釋的時候應當采用擴大解釋的法律解釋方式,不應當將經營者局限于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組織、法人和自然人,應當將擴大為從事實際經營活動的參與者納入其中。同樣對于消費者也是最不應當忽視的主體,消費者是一切經營活動的最終歸屬也是市場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特性導致消費者的弱勢,故在《反不正當競爭法》完善修改的過程中應當對消費者的正當權益給予關注。
其次增加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對《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列明11種行為已經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經濟社會,故應當結合目前市場競爭的最新動態,總結歸納經濟行為新特點,在制定行為時不是單單的具體行為列明,而應該是進行寬泛的定義,對某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具體描述應當交由后期的司法解釋或立法解釋填充,這樣以便可以更好的能夠適應當下網絡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變化的態勢。
明確責任與義務,對于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經營者責任義務的規定過于單一,僅為行政罰款這一項,且數額較低無法順應現在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故應當對在不正當競爭行為中受害者規定補償,補償的形式不一定只是單純的局限于經濟補償可以精神補償等諸多形式。需要提高經營者的違法成本,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絕此類違法行為的再次發生,對于違法金額的行政處罰可以不僅是規定一個具體的數字也可以是規定最低罰款額,不限最高罰款額,同時對存在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經營者可以通過在新聞媒體及在線平臺等方式發布相關的信息,以敦促經營者改進。在保護消費者利益中,法律也應對經營者明確義務,規定經營者切實履行保護消費信息,維護其信息安全等。
參考文獻:
[1]李昌麟.經濟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35.
[2]蔣舸.反不正當競爭法一般條款的形式功能與實質功能[J].法商研究,2014.
[3]陳虹.互聯網條件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修改與完善[D].中國計量學院,2013.
作者簡介:孫 晨(1992-),女,漢族,云南大學法學院,2014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經濟法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