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
摘要: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及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設施農業逐漸興起,并因其綠色環保、生產規模化等優勢而得以廣泛推廣并應用。文章簡單闡述了設施農業的基本概念及類型,分析了設施農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地位,研究了設施農業當中影響生態環境建設的相關因素,并提出了促進設施農業生態化發展的措施,旨在提高設施農業的生產管理水平,以充分發揮設施農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
關鍵詞:設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地位
中圖分類號:F323.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2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現農業生產當中引入了大量新型技術及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設施農業的發展。受生態環境惡化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現農業減產現象越來越嚴重,為能提高水土資源利用率,同時又不產生災害,以實現抗逆增產的目標,就有必要促進設施農業的發展,通過調節和控制環境及物質能量供應以保證生態環境的建設能順利進行[1]。
一、設施農業概述
1.設施農業的基本概念
設施農業是指利用現工化的生產方式及技術,通過充分發揮氣候及土壤的潛能,為改善農業生產環境,以實現農業生產高品質、高產量、高效益的一種新型農業[2]。設施農業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設施栽培,栽培對象主要是蔬菜、花卉及果類等,其栽培設施主要有各種溫室、塑料棚、人工氣候室和人工氣候箱及相關配套設施,其栽培方式有地面栽培和無土栽培;另一方面是設施養殖,養殖對象主要是畜禽、水產品及特種動物等,其養殖設施主要有各種保溫、遮蔭棚舍、各種現化化集約式的飼養畜舍及相關配套設施。
2.設施農業的類型
現我國最常使用的設施農業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簡易覆蓋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地膜覆蓋,多用于干旱寒冷的北方地區;第二,一般設施型。主要有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微滴灌系統等;第三,簡易設施型,是指中小型拱棚,主要是利用塑料薄膜進行低空覆蓋,多用于城郊蔬菜種植保護;第四,復雜設施型,是指現代化大型溫室,主要指各類無土栽培、工廠化育種及生產等,包括通風、加熱、降溫、滴灌、中心控制等各項系統。
二、設施農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地位
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及生態環境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設施農業迅速發展,栽培面積也越來越大。據相關資料表明,現我國設施農業當中的蔬菜栽培面積正以每年60%的速率在不斷增加[3]?,F我國的設施栽培面積在世界范圍內居首位。同時,設施農業已成為我國最具活力的一項新興產業,尤其是對于正實施生態環境建設的西北部地區而言。因環境原因,現我國西北部地區很多坡耕地不得不退耕成草地或是林地,農民只能在在低部的梯田及順平地進行耕種。在這種情況下,高效、無污染的農業產業方式便成為了人們的急切需求,而設施農業正是這樣一種農業產業方式。設施農業以大棚為主,在提高地地生產率的同時還可降低農民的投資風險,使農民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此外,因設施農業產品緊密聯系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具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所以得到了大范圍的推廣應用,同時其規模也越來越大,并成為現今農業行業的一項主導型產業,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效促進了周邊生態環境的建設和發展。
三、設施農業中影響生態環境建設因素分析
1.農膜
農膜有地膜和棚膜兩種。雖然農膜只是為給農作物提供一個良好生長發育環境而設置的,但其殘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生態環境帶來污染,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污染土壤環境。因自由重力作用,水會不斷移至土壤深層,此現象被稱為土壤滲透。但若土壤當中有農膜殘留,土壤孔隙的連續性將會被改變或是切斷,使得水在移動的過程當中受到較大阻力,水的移動速度變慢,導致水分滲透量急劇減少,土壤的含水量下降。而這不但會使得土壤的抗旱能力下降,嚴重的還會導致地下水難以滲入土壤當中,使得土壤出現次生鹽堿化等不良后果。此外,因農膜的主要材料為高分子化合物,這些物質在自然條件下很難被分解,若一直存于土壤當中,土壤的透氣性嚴重下降,土壤的水肥運移受到阻礙,使得土壤的結構形成及微生物活動受到影響,最終導致土壤的肥力降低,影響作物的根系生長,導致作物減產。
第二,危害農作物。農膜殘留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土壤的理化性狀,使得作物根系難以繼續生長發育。另若土壤中含有農膜殘留,作物根系就難以連通,使得作物水分及養分吸收功能受到影響。此外,農膜殘留還會影響作物的施肥,在進行作物株間的施肥時,若存在農膜將作物分離,那么施肥也將存在分離現象,影響施肥效果,最終使得作物產量下降。
第三,影響農村環境景觀。因農膜殘留回收的局限性,再加上農膜殘留處理的不徹底,處理方法不當等原因,有些清理出來的農膜殘留會被直接丟棄在田梗邊或是地頭當中,經大風吹刮,這些農膜殘留可能會降至房屋周圍、田間或是樹梢上,帶來“視覺污染”,影響了農村的環境景觀。
2.大氣
近些年來,人們通過檢測大棚內大氣發現,大棚內空氣存在大量有害、有毒氣體,主要包括氯氣、氨氣及各類亞硝酸氣體。其中氯氣主要由于塑料薄膜的揮發而產生的,氨氣及各類亞硝酸氣體則主要是由于施肥及施藥而產生的。這些有害、有毒氣體會給作物的產量及質量帶來的嚴重影響。如當大棚內的氨氣濃度達0.1%以上時,在晴天高溫環境下,約1-2小時,黃瓜植株就會直接死亡;而當大棚內的亞硝酸氣體濃度達5-10mg·kg-1時,各種蔬菜作物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受到危害最嚴重的有番茄、茄子、芹菜、萵苣等,其品質及安全會嚴重下降[4]。
3.土壤
設施農業是高產農業,在進行生產時,其需要大量肥料,大量肥料的長期使用,又缺乏雨水的淋失,再加上土壤自身的降解能力較差,使得土壤存儲了大量有害、有毒物質,最終導致土壤的污染程度超標。而土壤污染程度超標一方面會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加大土壤有害生物含量而減少有益生物含量,進而對作物的生產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存于土壤當中的有害、有毒物質在作物不斷生產的過程當中慢慢被作物吸收,進入作物的莖、稈、枝、葉及籽粒當中,最終被人畜食用進而影響人畜身體健身。另據大量實踐表明,若施肥不當,大棚蔬菜當中的土壤會因生理酸性而出現板結情況,進而導致蔬菜出現肥害現象,另還會使得土壤中的硝酸鹽和亞硝鹽含量超標,而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在進入人體之后會與腸胃當中的銨類物質發生反應形成亞硝銨,亞硝銨是一種致癌物質。若人們食用了這種蔬菜很容易出現食道癌、胃癌等疾病,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4.有害生物
有害生物對于生態環境建設的影響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有害生物不僅會影響栽培作物的生長和發育,而且還會對產品的產量及質量產生危害;第二,人們所使用的化學農藥會給設施農業環境帶來污染,進而影響蔬菜質量。很多濃度較高且易殘留的化學農藥,如含有有機磷、有機氯等物質的農藥,在施用之后,其會慢慢滲入土壤和作物內,這樣不但會污染設施農業環境,而且還會增加部分產品的有害污染物殘留量,導致蔬菜質量受到影響,營養成分下降,口味變差,品質變低。
四、促進設施農業生態化發展的措施
1.控制環境
促進設施農業生態化發展,需要從環境控制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盡量避免設施農業當中各因素對于生態環境建設及發展的影響,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合理調控設施內環境,包括設施內的光線、溫度、濕度、大氣等。第一,科學設計設施結構,并選取優質農膜進行覆蓋,同時注意及時施肥和澆水,以合理調控設施內環境,保證作物擁有最好的光線、溫度、濕度、及大氣環境,促進作物健康生長;第二,針對大棚蔬菜,應增加其開棚、開窗次數,并適當延長開棚、開窗時間,以加強棚內光照,使蔬菜的硝酸鹽及亞硝酸鹽含量得以減少。其次,注意節水灌溉。要大力推廣并應用節水技術以為土壤及時補充水分,如溝澆、地膜內澆灌、噴灌、滴灌等,這樣作物既不會出現旱害,也不會出現澇害,同時有效節約了水資源,加強了生態儲水功能,設施農業投入少,不但提高了農業產業經濟效益,而且還提高了農業產業的社效益。再次,防治農膜殘留污染。堅持以宣傳教育為導向的原則,加強殘膜污染管理為核心,同時將殘膜進行回收利用,并不斷研發替代產品等方式,積極防治農膜殘留污染。在實際工作當中,要注意及時清理殘膜并將其進行回收利用,同時政府應制定相關的回收利用政策,以提高殘膜的回收利用率,真正減少殘膜對生態環境所帶來的污染。
2.采取科學合理的施肥方式
施肥方式直接影響了肥效,從而影響土壤土質,進而影響作物質量及生態環境。為此,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施肥方式。首先,對土質進行測試以平衡施肥,大范圍推廣使用蔬菜專用型復合肥。第一,對化學氮肥的使用要進行嚴格控制,多施用磷鉀化肥;第二,盡量避免使用含氯化肥,如氯化鉀、氯化銨等,以免蔬菜淀粉含量下降,導致蔬菜品質及產量下降,同時有效防止土壤因脫鈣而引發板結情況;第三,適當使用硫酸鎂、硫酸銨等類型肥料,以免肥料中的硫酸根離子阻礙蔬菜的生長發育;第四,適當施用碳銨,以免氨氣揮發而導致大棚內氨氣超標引發危害。其次,大力推廣使用生物肥料,尤其是生物有機復合肥和盧博士有機液肥的使用。生物肥料主要是由有機肥、無機肥、菌肥及增效劑復合形成的肥料,生物肥料含有大量微生物活化菌,可有效改善土壤性質,加強土壤肥力,為大棚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再次,避免使用激素。很多激素會對作物產生催熟、催長作用,如赤霉素、多效唑、乙烯利等,導致蔬菜過早成熟,蔬菜品質下降,人們長期食用此類蔬菜也不利于身體健康。為此,設施農業應禁止使用激素。
3.合理防治病蟲害
在病蟲害的防治過程當中,首先要加強對農民科學、安全用藥方面的技術指導。第一,要提高農民科學、安全用藥的意識,并提高其用藥水平,以從根本上保證作物質量;第二,嚴格禁止生產或銷售高毒性、高殘留農藥,同時還要加強培訓農民的安全用藥技術,以盡量改善現存的作物農藥殘留偏高的情況;第三,植保部門及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依照各地實際情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做好科學、安全用藥的指導、宣傳及培訓工作。其次要注意使用安全、合理的農藥。第一,實施病蟲害的防治時,務必要使用能效高、毒性低、殘留少的農藥,避免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品種;第二,充分發揮現代網絡技術作用,采取聯合協作、連鎖經營、集中配送等方式,鼓勵農民多使用所推薦農藥品種;第三,在示范基地廣泛推廣各種農業、物理及生物技術等病蟲害防治措施的應用,如防蟲網、昆蟲信息引誘劑、苦參堿、尼效靈等,盡量少用化學農藥,全面實施無農藥污染病蟲草害治理措施,以滿足作物病蟲害防治需求。再次,要加強農藥的監督管理力度。第一,各植保部門應嚴格依照相關規定,如《農藥管理條件》、《農藥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等,以加大對科學用藥的管理力度[5];第二,針對高毒、高殘留農藥的生產、經營及使用行為要嚴厲打擊,以加強農藥生產者、經營者及使用者的法制意識,堅決杜絕生產、經營及使用違法農藥等行為,以為安全、合理使用農藥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五、結語
設施農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設施農業的發展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多元化、多層次的消費需求,有利于農業的變革性發展,促進國民經濟的向前發展。但是在發展設施農業的同時要注意生態環境的建設和發展,合理控制環境,并采取科學的施肥方式,同時注意病蟲害的防治,以免因設施農業的生產發展而給生態環境帶來污染,盡量發揮設施農業對生態環境建設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胡生萍.施農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探析[J].福建農業.2015(04):27.
[2]楊曙輝,宋天慶等.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思考[J].財稅金融.2011(03):21-26.
[3]談春成.淺談發展設施農業的意義及舉措[J].天津農業科學.2011(03):122-124.
[4]黃秋鑾.論設施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辣椒雜志.2011(02):40-43.
[5]馬秋.發展設施農業要重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16):105.
作者簡介:江 澤(1964-),男,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赤峰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現代農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