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穎+鄒旭+彭貝貝



摘要: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土地生產率與農場規模是不相關的(周陽,2010)。事實上,單純的規模變化是不會影響土地產出水平的變動,只有在土地規模差異引發農戶對于土地生產投入變化的情況下,土地產出水平才會變化。本文結合兩省十三戶不同規模農戶的玉米種植案例,具體對比分析了不同規模戶的生產投入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帶來的產出水平的高低。
關鍵詞:耕地規模;生產投入;產出水平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3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勞動成本上升,土地經營的規模化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土地規模經營程度對于生產率的影響關系到農民收入穩定乃至糧食安全的大事。對農地經營規模和土地生產率之間關系的認知,對于制定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等有關政策,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
對于農業產出,大都數文獻用的是“價值量”或凈收益。當然,這種變量選取還是取決于研究的目的。例如在李谷成等(2010),Helfand and Levine(2004),Townsend et al.(1998)等研究中,因為采用不同的生產率指標,所以研究結論不一致。
目前的研究結論不外乎下列三種:
第一種觀點認為農業經營規模與土地生產率具有負向相關關系。任志軍(1995)通過對法國規模經營數據的分析得出“農場規模越大,土地生產效率越低”。夏永祥(2002)認為如果用土地產出率指標來測量農業效率,則小規模的土地經營往往更有利于提高農業效率,大規模的土地經營反倒不利于提高農業效率。李谷成(2009)通過在湖北省的調查表明,從全面的農戶效率指標與農戶規模的關系來看, 土地生產率與耕地規模是負相關的。廖洪樂等通過對中國824個農戶數據的分析得出“土地面積增加1倍產出增加不到1倍”。
第二種觀點認為農業經營規模與土地生產率具有正向相關關系。張光輝(1996)對任志軍的的觀點提出批評,認為農地大規模與提高土地產出率并行不悖。
第三種觀點認為農業經營規模與土地生產率之間無明顯正向或負向相關關系。黃祖輝等通過分析浙江省28個不同糧田經營規模農戶的數據,發現“農戶糧田經營規模與土地生產率的相關性并不顯著”。中國土地制度課題組(1991)對 600 戶農戶調查顯示,農戶擁有 2hm2以上的規模, 耕地規模的擴大引起平均產量先降后升,超過 2hm2的土地產量趨于下降,但仍比最小規模組的平均產量高。史正富(1995)認為農地大規模經營對土地產出率基本上無促進作用。蔡基宏(2005)采用基于農戶模型的研究方法,認為土地市場并不完善時,二者關系會受兼業程度影響——當兼業影響大于土地規模影響時,土地產出率不減反增。辛良杰等(2009)認為負相關的支持者往往忽略了土地質量方面的差異,在區域、國家甚至大洲水平上的土地質量差異較大,因此得出土地規模與土地生產率的負相關系結論,但如果研究區域縮小或將土壤肥力因素考慮在內,兩者的負相關系將被減弱,甚至消失。
事實上,另有研究表示,農地經營規模的差異并非直接導致土地產出的變化,起作用的是貫穿于中間的一整套影響機制。例如黃宗智(1986)認為在邊際報酬十分低下的情況下,農戶生產決策行為仍會選擇投入更多的勞動;李岳云(1999)認為小規模純農戶,在信貸制度不完善的環境中,缺乏對土地長期投入的資金。
目前,對于農地規模化程度和土地產出率的關系并無一致結論。其中影響機制很少有人具體探討,因此本研究將從不同經營規模對于農戶生產投入決策的影響入手,結合經濟理論,分析土地規模對于土地生產率的影響,以及其內在影響機制。
(二)研究目的
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在分析農地規模化經營(農戶耕地面積)對于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的影響,很少有學者從不同規模經營對農戶經營的決策影響入手。事實上,小農戶與規模經營的農戶決策的目標和機制有著顯著差異,隨之而來對生產效率的影響肯定也不盡相同。據此,本研究將主要從規模差異如何影響農戶生產投入決策入手,深入實地考察,獲得真實詳盡數據,通過歸類對比分析,得出不同土地規模下農業經營者生產投入特征以及土地產出水平的高低。
通過分析經營規模對于土地產出的影響,為更好理解土地規模經營的影響和對糧食安全的意義提供科學依據。根據研究結果,對小農和不同級別的規模經營者分別提出建議,幫助他們改善福利,促進增收,避免糧食安全的威脅。
二、數據統計與分析
(一)數據說明
本文采用2014年8月份黑龍江省龍江縣白山鎮(4戶)、景星鎮(2戶)和河南省夏邑縣郭店鄉(4戶)、安陽縣辛村鎮(3戶)十三戶典型玉米種植戶的數據。三類玉米經營規模戶經營面積分別為:大規模:400畝、700畝、1200畝、1280畝、1750畝、12000畝;中規模:87畝、100畝、110畝、165.2畝;小規模:10畝、10畝、32畝。文中產出水平以單產數據代替。
(二)戶主素質與農地規模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中國特定的農業經濟環境下,戶主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在經營規模的選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毫無疑問,戶主的經營素質必定影響到農戶的生產經營規模。
在我們調查的十三戶案例數據中,經營規模較大的一組戶主平均年齡為43.8;規模居中的一組為47.6;而較小規模的戶主平均年齡高達51.5,顯而易見,年齡較大的戶主在選擇經營規模的行為上更為保守,相反年輕的戶主更偏向大規模經營。其次,經營規模較小的戶主受教育年限平均水平為7年,而中、大規模的戶主平均水平分別為9年和11年,由此可見,教育程度越高的農戶越偏向于大規模的經營種植。統計的十三戶案例數據顯示,大規模經營的戶主大部分有開辦過公司的經歷,無曾外出打工情況,相反中小規模戶主開辦過公司經歷較少(僅有一戶小規模經營的戶主),大部分戶主有過外出打工經歷。根據實地訪談,發現很多大規模經營戶具有很強的社會資本,比如村干部、企業經營者等;而中等規模戶主則主要是農村戶籍人口通過農地轉入經營,小規模農戶則主要種植自己分配得到的土地。除此之外,在種地經驗上,案例數據顯示,大規模戶主平均種地經驗(按以前種地時長計算)為18.75年,中小規模分別為28.8,35年。具體數據見表1。
(三)農地規模與生產投入
戶主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生產決策。當然,這種生產投入決策必須建立在所經營的農地規模上。換一種說法,不同的經營規模有著不同的生產投入組合,以期達到最大化的經營利潤。
1.農地規模與物質投入(不包含機械投入)
從總的物質投入水平來看,大中小規模的畝均總物質投入分別為308.11元,233.1元,247.54元。各部分具體投入情況見表2。
從統計的農戶案例數據中可以看出,大規模經營的農戶偏向于投入更為優質的物質資源。在具體的投入結構中,不難發現大規模農戶在種子、化肥投入上具有絕對優勢,而農藥投入偏低是因為由于大規模戶的田間管理等措施得當,或多或少地避免了病蟲害的侵擾;由于小規模戶的精耕細作,同樣在農藥投入上得以適量的減少;與大、小規模戶相反,中規模農戶既缺乏科學的田間管理,又不具備精耕細作的能力,所以在農藥上就必須過多的投入。相較于農藥,種子和化肥的投入量就顯得并非那么重要——病蟲害會使作物顆粒無收,而種子的優劣、營養物質的缺乏只會使作物少量地減產。
2.農地規模與機械投入
我們將機械投入情況分為兩類:購買機械服務與自有機械投入。購買機械服務指農戶租用其他機械與服務用于農業生產;而自有機械投入指農戶購買機械用于農業生產。不同規模各類機械投入數據見表3(數據來源:作者調查整理得到)。
總的來看,規模越大,其機械投入就偏向于更多,從小規模(171.29元/畝)到大規模(226.09元/畝)遞增。按購買機械服務和自有機械投入來看,我們發現大規模農戶更加偏好于購買機械服務(購買機械服務占比62.39%),通過對6戶經營大戶的實地訪談,我們發現,大戶往往會考慮到轉入土地經營期限限制的問題,而一般不會過多地對經營的土地進行長期投資,一般會選擇購入部分整地機械、播種機械、打藥機械等價格較低的生產機械,而其他的生產環節則通過購買機械服務來完成;相反小規模戶則不必考慮經營期限的問題,但受限于經營規模,三戶小規模經營者均做出了近乎折中的選擇,自有機械投入與購買機械服務占比分別為51.94%、48.06%。
3.農地規模與人工投入
在統計調查的13戶案例中,存在長工雇傭情況的的僅有3戶,且這三戶所經營的玉米種植面積均屬大規模經營,中規模和小規模不存在長工雇傭情況。除去長工雇傭,不同經營規模的農戶基本上都存在短期雇工情況(按各個種植環節需要分別雇工)。通過詳細統計,我們發現不同經營規模戶的機械投入與人工投入間存在某些替代關系。舉例來說,在整地這一環節上,大規模戶機械投入占總機械投入的27.06%,中小規模戶的機械投入占比分別為26.76%、6.83%;而雇工投入占總人工投入比重分別為5.20%、33.12%、0。由此可見,大規模戶更偏向于在整地環節花費更多的機械投入(包含購買機械服務和自有機械投入),減少人工投入;而中等規模戶恰恰相反;小規模戶并不能得出明確的結論。其他各項生產環節投入占比分析見表4(數據來源:作者調查整理得到)。
表4 人工與機械投入占比表
對于上表,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幾點替代關系:大規模經營戶在耕地環節、播種環節和收獲環節以機械投入替代人工投入;打藥環節、晾曬環節以人工投入替代機械投入。中規模經營戶在耕地環節、打藥環節以人工投入代替機械投入;在收獲環節以機械投入替代人工投入。小規模經營戶在打藥環節更加偏向于選擇人工投入;在收獲環節更加偏好機械投入。
(四)生產投入與產出水平
三類規模玉米畝均單產分別為1298斤、1283斤、1304斤。畝均總投入分別為574元、448元、460元。簡單地來看,三類規模的單產與投入都呈現出明顯的“U”型分布,單產與投入之間也存在一定的正向關系。在十三戶農戶中,我們選出具有代表意義的單產較高(1600斤)(簡稱農戶1)與單產較低(1100斤)的農戶(簡稱農戶2)加以比較。兩戶所經營的玉米地均無受災情況,均使用了增產新品種。各類生產物質投入情況見表5。
在機械投入和雇工投入方面,農戶1畝均機械投入為232.45元(購買機械服務占比68.13%);農戶2畝均投入僅為189.31元(購買機械服務占比51.56%),其中播種和收獲方面的機械投入遠遠小于農戶1兩環節的機械投入。農戶1畝均人工投入為34.69元;農戶2畝均人工投入為68.95元,其中耕地環節的人工投入高于農戶1,打藥環節的人工投入小于農戶1。
從上面的分析中,不難總結出高產出水平種植戶的一些生產投入特征:
1.重視種子、農藥投入,保證玉米高效種植;
2.利用機械專業化生產,提高作業效率,減少玉米種植損失;
3.偏好于購買高效機械服務,減少自有機械投入,避免操作不當帶來的作物損害;
4.在需要靈活操作的環節(如打藥環節,可根據病蟲害程度適量增減農藥量)盡量使用人工操作,減少機械投入;
5.在播種、收獲等具有統一操作性的環節使用機械,避免人工操作容易造成的失誤。
三、結論及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大規模經營戶與小規模經營戶在產出水平上更具有優勢。大規模農戶通過優質的物質投入以及較高效、較專業化的機械投入獲得了更高的產出水平;中規模農戶的生產投入決策較之大規模、小規模農戶而言,既缺乏合理的田間管理,又缺乏現代科技支撐,單產較低;小規模戶通過合理的田間管理和人工投入(精耕細作)也獲得了較高的產出水平。
針對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重視種子、農藥質量,保證作物高效種植;
2.鼓勵更多的機械投入代替人工投入,以轉移部分農村勞動力;
3.不鼓勵農戶盲目進行耕地流轉,這種盲目的流轉更多的是造成中等規模經營戶的出現,從而導致低產;
4.鼓勵中等規模戶的適量合并,以形成農業生產中的“集聚優勢”。
參考文獻:
[1]石曉平,郎海如.農地經營規模與農業生產率研究綜述[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2):76-84.
[2]李谷成.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技術推進抑或效率驅動——一項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的行業比較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0(5):4-14.
[3]任治君.中國農業規模經營的制約[J].經濟研究,1995(6):54-58.
[4]夏永祥.農業效率與土地經營規模[J].農業經濟問題,2002(7):43-47.
[5]張光輝.農業規模經營與提高單產并行不悖——與任治君同志商榷[J].經濟研究,1996(1):55-58.
[6]黃祖輝,王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及對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8(2):38-47.
[7]蔡基宏.關于農地規模與兼業程度對土地產出率影響爭議的一個解答——基于農戶模型的討論[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3):28-37.
[8]辛良杰等.農戶土地規模與生產率的關系及其解釋的印證——以吉林省為例[J].地理研究,2009(5):1276-1284.
[9]李岳云,藍海濤,方曉軍.不同經營規模農戶經營行為的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1999(4):41-47.
[10]周陽.土地生產率與農場規模相關性的經濟學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0(11):44-49.
作者簡介:石 穎(1995-),女,漢族,江蘇常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農林經濟管理。
鄒 旭(1994-),男,漢族,江蘇徐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農林經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
彭貝貝(1995-),女,漢族,湖南益陽人,本科生,研究方向:農林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