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陽
摘要:本文針對我國在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實現現代農業的過程中金融體制障化、融資渠道狹窄資金外流嚴重的現狀分析,來探討構建適合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農村投融資體制。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市場化;投融資
中圖分類號:F3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2
農業產業化是在農村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民實踐創造后各級總結完善的一種農村生產經營模式。其基本內容是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龍頭,以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業為依托,以“公司+基地+農戶”為主要形式,實行生產布局規模化,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生產經營模式。
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農村金融體制缺失、農業產業化企業資金短缺,融資困難。可以說農村投融資體制的不完善是制約和壯大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最主要的原因。2015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不懈厚植重農氛圍,把農業農村工作放到重中之重位置。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投入,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要加大涉農資金的整合力度,發揮財政投入對結構性改革的引導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可見,農村金融體系在農村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農村金融改革的緊迫性,如何很好地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有關文件精神,構建與農村發展相適應的農村投融資體系,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目前我國農村資金快速增長與金融體系的資金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現,“桎梏”著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的包括農戶、農村企業和政府。不同主體的信貸能力具有鮮明的層次性特征,需要相應的金融組織來滿足其需求。
根據有關對未來農業發展投資需求的研究,農業發展的目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農業經濟增長;二是農民收入增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兩個目標有著同等重要地位,農業投融資總量必須能同時滿足這兩個目標的實現。根據兩種農業發展目標分別進行預測;①到2010年,為滿足農業經濟增長目標需求資金需求量為6613億元;為滿足農民收入增長目標則需要6447億元,為了滿足農業發展的投資需求量,以不變價格計算,2001-2010年間農業投資總量年均增長2.5%,但是1978年以來,我國財政支農支出占農業總投資的比重逐年下降,1978年為31.4%,1985年降為19.6%,1990年降為17%。因此,為保證農業發展目標的實現,在受我國發展水平制約財政支出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硬約束下,建立完善的農村投融資體系,促進農村信貸資金投入至關重要。
從供給角度看,目前農業貸款仍是農業融資的主要形式,可以說,金融機構對農業的投入力度不足,農業獲取資金的渠道單一成為制約農業投資規模快速增加的兩大關鍵因素。從11個省100個縣抽樣中金融機構的支農情況看:②1984年—2002年間貸款余額年均增幅為20.73%,小于同期存款余額24.51%的增加速度,當年凈增貸款額年均增長11.20%,小于同期存款凈增長額增加速度6.77個百分點,并且絕對數值偏低,2002年當年凈增貸款額僅為人均501.88元/人;金融機構投向農業的當年貸款凈增額在18年中年均增長10.99%,2002年只有109.52元/人,僅為金融機構當年凈增貸款額的21.82%。從以上分析可見,農村金融機構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有效起到資金支農的作用。
二、現行的農村投融資體制不健全,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瓶頸”
從總體上說,新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但也應該注意到,我國農村投融體制仍存在著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一系列問題疊加構成了我國農業產業化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具體體現在:
(一)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與農業金融市場發展緩慢的矛盾
我國農業生產已經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業發展對資金的需求量和需求結構發生了變化。一是傳統的農業種值業比重下降,相對于非傳統種植業所占份額上升。二是“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已初具規模。但是,農業產業結構相對應的信貸結構和農業金融市場發展緩慢卻不能及時調整以適應新型農業對金融的需求:一是農業金融機構貸款投放主要局限于傳統小農業領域,規模小、貸款期限短,缺乏針對大農業的固定資產貸款和更新改造中長期貸款。更為嚴重的是,隨著國有商業銀行商業化進程加快、農村金融網點的撤并,貸款權限上收,農村信貸資金更為匱乏。二是農村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股權融資門欖高,所占比重很少,間接融資仍占主導地位。外部融資的主要渠道是債務融資。而債務融資的絕大部分來源于農村信用社的供給。在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較多的農村中小企業不得不以非正規金融形式融資。
(二)投融資體制缺位,導致農村資金外流,加劇了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供應的矛盾
盡管農村金融體制的重構工作已經完成,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種類增加了,但受商業利益沖擊,機構總量卻呈減少趨勢,金融資源大幅度向城市集中、農業資金流出嚴重,農村信貸投入總量和增幅趨于減少,農民的錢不能用于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導致農村正規金融供給不足,農戶和企業缺乏有效的融資。從某種意義上,我國農村還沒有形成統一的金融支持體系。
三、“破繭”構建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投融資體制的新路徑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有著9億農業、二億三千萬農戶的農村,如果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因此,農業的發展對于我國而言同樣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而農村的發展必須建立在農村產業結構的轉化升級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才是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出路。
(一)以市場化為導向,重構農村投融資體系
按照市場化要求重構農村投融資體系,關鍵在于明確農村投融資體系的層次關系,嚴格界定職能,切實發揮應有的作用。一是構建分工明確,相互配合,運轉良好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逐步建立起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為主導,農村信用合作社和中國農業銀行為兩民翼,國家開發銀行和其他商業銀行等機構為有效補充的穩定的活躍的農村金融信用體系發揮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服務功能,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機構經營水平,以產權改革為核心,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二是拓展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信貸支農業務的范圍,實現中國發展銀行對農村政策貸款的統一管理,以確保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發揮更大的支農作用。
(二)以支農資金為重點,拓寬農村企業融資渠道
第一,建立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的中小資本市場,讓更多的資金通過直接融資渠道進入農業產業化生產領域。第二,取消對農村企業發行債券的某些限制,允許和鼓勵產業化龍頭企業在一定范圍內通過發行債券或股票進行融資,增強直接融資能力;鼓勵和引導以農村信用社為主的符合條件的農村金融機構參與貨幣市場業務,增加資金來源,提高支農實力,改善經營效益。第三,大力發展農村票據市場,靈活操作貨幣政策工具,不斷調整和優化再貼現資源的分配結構,引導農村金融機構適當增加對農業產業化企業的票據貼現,擴大票據融資規模,擴大資金供給,緩解農村資金的緊張狀況。第四,地方政府部門出臺優惠政策,在稅收、銀行貸款等方面提供方便,引導民間資金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同時積極吸引外商投資經營農村企業或與農村企業合資、參股經營。第五,建立農村資金反哺回流機構。
(三)以政策性金融性為支點。建立完善的農業產業化投融資保障機制
農業本身屬于弱勢產業,它同工商業相比,除了市場風險外,還要面臨自然災害風險,這無疑增大了農業貸款的風險度,農業的這種弱勢性決定要以財政支農和政策性金融為支點來為農業產業化發展保駕護航。一是在國家層面成立國務院農業投融資委員會,將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財政部、農業部等各涉農政府部門的農業項目財政資金,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涉及金融機構的政策性信貸資金,以及各級政府的財政支農資金統一歸到農業投融資委員會統籌使用;第二,加大對農村金融的扶植力度,主要應加大政策投入和資金投入。政策投入主要體現在積極推動農村金融的方法工作,應當盡早對各類農村金融形式進行立法保護;第三,構建農業政策性保險體系。農業經濟是一個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的高風險性基礎產業,必須通過設置風險分散機制來降低農業風險。第四,實行財政補貼政策。
(四)健全民間投融資體系,制訂民間投融資法制,使民間資金匯聚到農業產業化發展中來
在當前農村金融的信貸資金供給與服務滯后,農業產業化發展需求的現狀下,如何規范管理,進一步擴大,激活民間投融資活動,已成為解決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融資難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建立民間投融資服務體系,優化民間投融資環境,幫助民間投資者建立規范的產權制度,財會制度和人員培訓制度;二是疏通民間投融資渠道,規避民間投融資風險;三是大力發展適應民間投資需要的多層次金融體系;四是規范民間借貸行為,使其成為彌補金融供給不足的有力手段;五是制定相應的監管制度,對此實行強有力的監管,興利避害、規范運作。
注釋:
①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辦公室主編、《農業投入與財稅政策》、2001年中國農業出版社。
②李光、《中國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研究》,2005年9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參考文獻:
[1]李光.中國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9.
[2]瞿振元,等.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3.
[3]生蕾.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經濟日報,2006-11-13.
[4]寧啟.由快速發展向創新提高轉變——農業產業化發展綜述.農民日報,2007-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