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
據了解,《鄉村教師下班回家吃飯遭通報批評》的新聞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新聞大意是廣西百色市西林縣某鄉鎮小學教師下午五點下班后,回縣城的家吃飯,沒想到晚上七點被到校督查的暗訪組認定為脫崗,隨后遭到通報批評。這則新聞的核心問題在于教師的工作時間是否有合理的限度,由此也引發一系列相關的問題:教師的尊嚴在哪里,他律的管理問題如何解決,教師如何提升自我要求等等。
教師的工作時間從法理上看,無疑應是每周40小時,每天8小時。據此,鄉村教師每天工作的時間從幾點到幾點不難做出硬性規定。但是從新聞信息來看,西林縣教育局規定鄉村教師周一到周五每天都要留在學校。這一硬性規定無論是依據上級文件還是師德承諾書,都無法避免涉嫌違反法理、違背人性。就管理者而言,上述規定是越權行為,是對被管理者合法權益的侵害。
鄉村教師是教育系統中的弱勢群體,環境差、待遇低且任務繁雜,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現了“鄉村教師調往城市學校”的單向流動或辭職現象。加之農村留守兒童多,教育質量停滯不前或者下滑,給管理者帶來了較大壓力,他們力圖盡快加以改變。鄉村教師也確實存在因“走教”帶來的亂象。但是,這些問題的解決應依賴于管理者深入鄉村學校認真調研,了解“走教”問題的本質和復雜成因,提出合情合理的解決辦法,而不是依賴越權、侵權形成的管理文件及隨后的暗訪和通報。
要提高鄉村教育質量,管理者就必須理解和尊重鄉村教師。第一,學習和尊重法律法規,警惕管理行為對教師合法權益的侵害。教師的奉獻可以出于自愿,但不能強迫,更不能制度化。第二,對于“走教”引發的問題,要以研究的態度和創造性思維去解決,這實質上要求管理部門強化服務職能,在調研中理解教師處境,在服務教師的過程中激發教師的積極性。第三,管理制度的出臺一定要經過學校、教師代表的多方辯論并咨詢法律顧問。既要避免僅僅依據上級文件中的只言片語就斷章取義地制定有明顯漏洞的制度,也要避免跟隨某種潛規則的政策誤讀,還要避免重蹈過去早已失效的非人性做法。
鄉村教師一方面要保護自己的權益,同時也要強化自己的職業意識。教師的權益保護意識、自我保護能力、幸福的家庭生活、充實的工余生活是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前提。教師有尊嚴的生活才可能讓學生享受教育中的尊嚴,教師的生活幸福才可能引導學生追求幸福生活。教師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外部良好的法治環境,更需要有清醒的自我責任意識,即在規定的工作時間內兢兢業業、恪盡職守。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不是僅對少數優秀教師來說的,而是面向所有教師的時代要求。
責任編輯/邱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