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新紅 吳靜
自1979年天津市和平區岳陽道小學實施“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以來,至今已走過37載。隨著“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學校開始探索互聯網與“三結合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賦予學校特色發展的新內涵。
一、利用信息化手段開發數字化德育資源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促進了教育工作的變革,學校也在深度探索信息技術與德育工作的新融合。為了使學校開展的德育活動能及時在學校、家庭、社會中傳播,最大程度發揮活動的教育輻射作用,學校加強了信息平臺的建設——在學校網站上專門開辟了“德育天地”版塊,形成網絡德育互動課堂。“德育天地”結合學校的特色德育活動,利用全社會的有效資源,融思想教育、藝術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為一體,推送了大量的德育微視頻供孩子們學習,分為“跟我學國粹”“安全自護我能行”“文明禮儀我示范”“墨香校園我參與”“自選作業我實踐”等多個版塊,為學生開展德育實踐活動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成為孩子們享用不盡的教育財富。
在學雷鋒紀念日期間,三年級組通過網絡了解到兒童醫院的重病兒童陷入求醫無錢的困境,他們通過網絡與重病兒童的家屬取得聯系,在學校開展了“變廢為寶,慈善義賣”活動。同學們將自己制作的手工藝品帶到學校義賣,短短兩個小時就籌集到善款3 416元,并將籌得款項捐給兒童醫院患病的小朋友,解他們燃眉之急。學校將這一活動錄制成微視頻,發布到“德育天地”后,這一善舉很快得到了廣大家長和愛心人士的支持,使更多的學生和家長自發參與到愛心活動中來。
學校“三結合教育委員會”的委員們也經常參與德育微視頻的錄制工作。比如,天津市人民藝術劇院鄭天庸、宋慧春,天津廣播電臺著名播音藝術家關山,著名作家秦文虎等,都先后“登陸”學校的“德育天地”。這些委員們來校錄制的微視頻,有的為學生講解如何開展好讀書活動;有的為學生講解課本劇的創作與排演;有的為學生指導朗誦技巧。與傳統輔導相比,這種交流和輔導超越了時間、空間的局限,使更多的同學能隨時受益。
二、巧用微信公眾號搭建數字化德育平臺
學校自2015年5月8日開始創建微信公眾號以來,每天定時、高質量地發布學校新聞。公眾號同時與各班微信群互聯,強化教師、學生、家長在平臺中的交流與互動。微信平臺便捷、實時、高效、傳播廣泛的功能,架起了學校、家庭、社會參與教育的橋梁,提高了信息的傳輸和覆蓋能力。
學校的公眾號設有“我跟老師學寫作”“一文一世界”“岳小新教師風采”“岳小寒假微課程”“學科月專題報道”“親子課堂”“教師之家”“教育廣角”“美文鑒賞”等專欄。學生通過公眾號就能看到學校優秀教師書寫的范文,提高寫作興趣及寫作水平,學生及家長還可以隨時了解學校的實時動態,掌握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了解學校開展的德育活動動態。總體上說,學校利用微信公眾號搭建起更加順暢的社會信息交流、思想溝通和資訊互動平臺,拓展了宣傳的渠道。
本學期,學校又開辟了“岳小自選課程超市”專欄,旨在更好地讓學生了解各種課程,自主選課,真正做到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
三、借助移動終端開啟合力育人新篇章
在岳陽道小學“三結合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學校及時把握數字時代教育發展脈搏,利用移動終端設備傳遞信息的優勢,開啟了合力育人的新篇章。
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學校高度重視教育資源的數字化生成,在開展讀書活動、社會實踐、特色德育活動的過程中,學校信息中心教師做到全程跟蹤,數字化記錄活動過程,結合相關德育資料制作成德育視頻資源,推送到移動設備的學生端和家長端。學校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師高超的教育策略、家長獨到的教子經驗通過移動終端網絡進行著充分的共享,讓教育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應用,教育力量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凝聚。
“三結合教育委員會”藝術部的輔導員通過網絡授課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紅領巾電視臺小主持人、小記者、小編輯、小攝影師。學校專門成立了學生攝影部、采編部,開設了“我拍我班”“我拍我家”“我看社會”等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欄目,敬業的小電視工作者們通過智能手機、iPad等設備及時將采編的信息傳給負責教師。這些小電視工作者們在利用移動終端設備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鍛煉了合作能力,強化了創新精神。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學校開設了“心之航”網絡空間,學生的心里話、小秘密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及時高效地呈現在心理輔導老師和心理專業的校外輔導員面前,他們的小煩惱通過教師端心理輔導老師的在線輔導很快煙消云散。
【褚新紅,天津市和平區岳陽道小學校長;吳靜,天津市和平區岳陽道小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邱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