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凌晨
2016年1月14日,吳萍老師在監考中不幸離世,人們無不為之悲痛惋惜。與此同時,媒體迅速展開報道。在校方尚未還原事故原貌時,網絡上立刻出現題為《江蘇一女教師監考時猝死》《36歲女教師監考時猝死無人知》的報道。稍加比較,可發現前者題名尚屬中性,后者做出了“無人知”的推斷。隨后,事實層面上,警方尚未公布調查結果之時,一篇題為《江蘇女教師監考中去世,中學生平靜做題——冷血無知的考試機器何以造就?》便出現于微信朋友圈。不難看出,該文作者做出的則是“有人知”而且“知而不救”的推斷。在語言上,使用了“平靜做題”“冷血無知”“考試機器”等詞匯來加以渲染。此后,部分媒體人不滿于此,于人民網刊登《“女教師監考死”是誰不求甚解胡亂噴?》一文。
如果說伸手去扶倒地的老人,是在陌生人情境中發生的,那么在某些人看來,此次事故似乎更為嚴重,因為它是發生在熟人(至少是半熟人)之間,是在學校教室這一育人之地。對于此類事件的報道,部分媒體總是“青睞”于將矛頭指向年輕一代的冷漠無情、道德教育的徒然無功,以此來吸引讀者的眼球、引發全民的熱議,仿佛如此這般,社會成員便可有所擔當,道德教育就會事半功倍。然而他們卻忽略了,人為地將這類事件連續加以突出報道,所產生的放大效應難免會讓讀者產生錯覺,并據此為現實描繪出一幅圖景:全民道德滑坡,助人便會被訛。
在如此浮躁喧囂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扶正道德與道德教育。首先,與社會對道德教育現狀的種種抱怨相比,這個時代恐怕更希望看到社會承擔道德教育責任的意識和行為。作為社會教育工作者的媒體人,可以進行正面報道,樹立道德榜樣;也可以負面報道,揭露社會中存在的道德問題。但是,與事實不符的負面報道既不能為我們展現道德的現實,也無助于我們描繪道德的前景,應極力避免。
其次,紛繁報道有千萬種,事實真相是唯一的。面對社交平臺上瘋狂轉載的眾多報道,教育者不妨引導學生做進一步的思考,以確認報道的真實性,而非一轉了之,繼而成為虛假報道的傳播者。對于憑借自身學識不能辨清真實與否的報道,教師也應該讓學生認識到:不能僅憑一己之見,對新聞事件評頭論足。這并不是社會冷漠,而是基于虛假報道的評論會匯聚為網絡暴力,傷害當事人,更傷及整個社會。
最后,兒童在現實生活中難免會遭遇他人的幫扶請求,對此教師不僅僅是簡單地教學生幫或不幫,而更應該培養學生施助的技能,這其中不僅包括如何施予幫助,更涵蓋識別的技能,即能夠分辨碰瓷與真實求助。
責任編輯/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