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菊蘭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47-02
自然角在幼兒園課程設置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幼兒學會觀察、學習探索的窗口,是幼兒發現自然、認識自然的智慧角?!吨改稀分忻鞔_指出“環境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積極的相互作用”。如何才能使自然角突破以往的靜態設計,使之“活”起來、“動”起來,成為可以引發孩子隨時關注、探究和與之“對話”的場所呢?我從以下四方面進行思考:
一、自然角注意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材料作為探究內容
興趣是促進幼兒觀察與探索的源動力,幼兒只有對感興趣的事物才能產生主動觀察的動機。對于3—6歲的幼兒來說,由于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的制約,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主要依賴于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因此,只有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在幼兒生活中看得到、摸得著的自然角材料才能引發孩子主動探究的愿望。
在班級的自然角中,我們通常會與孩子共同尋找生活周圍他們感興趣的各種材料來作為自然角的內容,這些材料大多來自于幼兒生活中的發現。例如:在一次到萬石植物園春游活動中,一種用手一碰就會自動合攏的奇妙植物引起了他們的興趣。我立即捕捉到孩子們的興趣點,將含羞草帶回了我們班的自然角中,并請來了一名在農科所工作的家長與孩子們共同交流討論有關含羞草的相關經驗,大大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這位家長還特意帶來了一些奇異的植物放在自然角中。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幼兒每天都興趣盎然地圍攏在自然角中進行觀察與交流,過后,孩子們仍余興未休,紛紛從家里帶來了他們自認為很奇妙的植物如“會長頭發的小豬”等放在班級自然角里種植,使得自然角迅速地與幼兒之間產生了積極有效的互動。 此外,幼兒親手種植的各類植物也是他們觀察的熱門物,他們親近這些植物,關愛這些植物,每天圍著自然角饒有興趣地進行多種植物生長的探究小實驗。如:蔥和蒜一樣嗎?植物能倒著長嗎?植物都喜歡溫室嗎?沒有土植物能活嗎?等等有關植物的小實驗。幼兒天生對小動物有著不可理解的親近感覺,因此,自然角里還有孩子們自己帶來的“小烏龜”“小蝌蚪”“蠶寶寶”,有他們親自去尋找和捉來的“蚯蚓”、“蝸?!钡龋@些動物都是孩子們熟悉和關愛的“寵物”,孩子們爭著為小動物們建造溫馨的家,他們關心這些小動物長什么樣?喜歡吃什么?關心它們有沒有眼睛?小時候與長大后有什么變化?甚至關心它們的血是什么顏色的?小動物們成了孩子們親密的“朋友”。事實證明,提供來自于幼兒身邊的、幼兒熟知的、貼近幼兒生活的材料做為探究的內容才是幼兒園自然角中所需要的,是幼兒所需要的。
二、自然角注重創設富有趣味性的情景點燃種植熱情
幼兒對自然物的喜愛往往是先被其外在的形象有趣、色彩鮮艷等外形特征吸引,漸漸的由欣賞美逐漸產生積極、愉悅的情緒體驗,進而主動探索。而枯燥的靜態擺設的各種植物對幼兒來說難以激發起他們心底的觀察欲望。因此,我注重創設“趣味性”的自然角探究氛圍,吸引幼兒來關心、愛護、探索自然角的動物和植物。
1.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利用身邊的自然材料和廢物制作各種造型精美的種植容器。如:單調的可樂罐變成了可愛的娃娃花瓶、小火車種植筐和有趣的小鳥花盆;一個個廢舊皮球連在一起變成了種著不同植物的毛毛蟲;多余的煤氣灶排氣管變成了機器人種植區。這些有趣、別致的種植容器裝扮了自然角,點燃了幼兒的種植熱情。
2.引導幼兒自己設計創作各種澆水工具和測量工具,引發幼兒對植物的關愛。如:一到雙休日,植物澆水成了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孩子們用可樂瓶和輸液管設計制作了能控制水流量的澆水工具,把不同材料的麻繩、海綿、鞋帶等系入瓶中,進行懸掛式澆水等;孩子們還自制了各種可愛的動物測量尺、長積塑拼接的可伸縮螃蟹尺和回形針制成的吊尺等,在測量植物的同時體驗了技術設計的過程。
3.創設富有田園氣息、童話般的種植環境,激發幼兒持之以恒進行觀察和研究植物的積極性。如:排氣管變成的機器人頭上長出了彎彎曲曲的菜豆苗,就像一條條長卷發;娃娃農莊的童話小屋住進了喜歡陽光的地瓜寶寶,每天努力地向明亮的窗口生長著;既節省空間又方便孩子轉動澆水的水車里搬來了各種愛喝水的植物,種著各種豆寶寶的雞蛋殼變成了“拔蘿卜”故事中的小花貓、小老鼠、老爺爺、老奶奶和小姑娘每天吸引著孩子們關注的目光。
三、自然角創設推進式的問題引領幼兒深入探究
自然角探究內容的深入要依靠問題的推進,對于孩子來說,探究的問題過于單一或探究過程太短暫都會影響他們的興趣和堅持下去的恒心。因此,我時時關注孩子的反應,及時捕捉孩子的興趣,通過與孩子一同討論他們感興趣的焦點問題,引導孩子們將零散的觀察組合成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漸進系列。在一個系列活動中,各探索活動有序進行,前一個活動生成后一個活動,后一個活動是前一個活動的延伸,逐漸形成系列。系列中的每一個活動都是一個一個孩子們想要探究解決的問題。如“誰幫助馬鈴薯長得更好”系列探究活動,一開始我只是讓孩子們帶著“尿液是否能當作植物的肥料?”的問題去觀察、去實驗、去驗證,隨著問題逐漸展開,孩子們解決了自己的困惑,這時他們又產生了“要施多少肥料馬鈴薯才長得好?”“怎樣讓躺下的馬鈴薯重新活起來?”的疑問,引伸出新的探究內容。又如:“植物喜歡在哪里生長”系列活動,孩子們在討論 “娃娃農莊”中應該種植些什么時,我抓住了孩子們的一些焦點問題,及時引導孩子展開爭論。繼而引導孩子們通過“植物喜歡住在暗暗的房間還是亮亮的房間”、“植物能從迷宮中走出來嗎?”等一系列小實驗的觀察、比較驗證自己的猜想。一環環的問題把孩子們的探究不斷推向深入,使他們一步步獲得有意義有價值的經驗,真正成為自然角的小主人。
四、自然角的探究成為主題探究活動中的補充與延伸
在以主題為中心開展系列活動的大背景下,自然角的探究內容可與主題教學互為補充、互相滲透與促進。在我們的自然角中,有許多探究內容是主題活動的擴展和延伸,許多自然角的探究內容又擴展到主題活動的研究中,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要學會及時捕捉幼兒間的對話,關注幼兒興趣,提取有價值的素材,在系統的探究活動中進一步提升。如:在一次參觀社區果蔬超市的活動中,幾個孩子圍在一個賣地瓜的攤位前議論紛紛。仔細一聽,原來他們是在爭論有關地瓜的大小與根的關系。有的孩子認為大地瓜是個大種子,它的根一定長得粗、長得長。有的則認為大地瓜與小地瓜都是地瓜,它們的根會一樣粗。還有的說綠豆的種子那么小,它的根一定很小很細。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我們就引導孩子從家里帶來了大小不同的地瓜、洋蔥、馬鈴薯、大蒜頭、花生、綠豆等各種大小不一的種子,分別架在漏斗狀的透明飲料瓶里,在水中養殖,并放置在自然角中觀察實驗。一段時間后,孩子們發現這些種子陸續長出了像胡須一樣的根,而且驚奇地發現:并不是大種子的根就又粗又長,而小種子的根就又細又短。在這個小實驗基礎上,孩子們又相繼在自然角生成了“枝能長出根嗎”“根的力量大”等一系列觀察實驗。經過自己的實踐探索,孩子們不僅獲得了真正內化的經驗,而且懂得了結論要以觀察的事實為根據,獲得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再如:幼兒在自然角中進行了“茄子喜歡在哪里生長”的種植小實驗后,對沙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有的認為沙子是埋在泥土中的,有的在爭論沙子和石頭的關系,有的還認為沙子一點用處都沒有……我們發現孩子的爭論正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于是開展了關于《沙子》的主題活動,通過“沙從那里來”、“沙子本領大”、“好玩的沙漏”、“一堆沙子有多少”、“可怕的沙塵暴”等一系列活動,孩子獲得了對沙子的認識,進一步提升了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
總之,自然角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扇窗,是親近自然的最好途徑,我們驚喜地發現:“活”起來的自然角正在逐漸地改變孩子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我們的孩子在實踐中養成了觀察事物的習慣,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豐富的信息;在操作中去探索周圍的世界,尋找問題的答案,并且深深地愛上了這種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的方式。從此,自然角不再是一種背景、一種擺設、而是一種活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