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慧
【摘要】現在我們的品德與社會課堂失去了真實和深刻,在華麗的外表下捧出了一束束虛假的塑料花,雖然艷麗卻失去了生命,沒了生長的氣息。然而收獲一種好的品行或者習慣,那才是我們要追求的教育的本真。
【關鍵詞】積極互動 課堂計劃 思維習慣 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91-01
曾幾何時,我們的品德與社會課堂失去了真實和深刻,在華麗的外表下捧出了一束束虛假的塑料花,雖然艷麗卻失去了生命,沒了生長的氣息。在不同層級的公開課上,經常出現趕時髦、走形式、擺架子等課堂作秀。這股華麗之風如同曇花一現,雖然花開時多姿多彩,可是忽視了孩子們內心的收獲,忽略了教育教學中需要研究的問題,只是注重聽課者的反應和評分,成為了新課程改革的絆腳石。那么我們一線普通教師應該如何褪去這樣華麗的包裝,還品社課堂以原生態的面目呢?
案例一:忌空白說教,多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
在常規課堂中減少滿堂灌輸“大道理”的模式,讓孩子們多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明白其生活的規則和與人相處的道理,然后,把在實踐中獲得的正確信息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從而使學生能養成良好生活和學習慣。
在我們的品德與社會課堂中,由于迫于考試的壓力,我們老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往往更注重知識的傳授,而恰恰忽略了孩子們都喜歡和盼望的體驗活動或者實踐活動。課堂中我們經常是老師講解做人、做事的道理;孩子們匯報,說的是自己是如何做的好。或者是我在這個方面一定會這樣做的……當面對這些蒼白無力的話語的時候,你是否相信,孩子們通過40分鐘的課堂中而真正能做得到呢?通過這十幾年年的課堂教學,我發現,想讓孩子們良好的習慣伴隨著他走過小學的時光,步入初中階段。僅僅靠課堂中的講解是無能為力的。那么,學生怎么樣才能收獲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能讓孩子們言行統一?在這幾年的不斷摸索中,我們發現,上課后的跟進和扎實有效的實踐活動能有助于孩子們良好習慣的養成。反之,學生就會很快淡忘。這樣的課堂是常態下的課堂,是我們每一位老師經常會遇到的課堂,但是你在優質課和精品課中可能不會呈現給大家。我們的常態課就是這樣,沒有神秘的面紗所遮擋,實實在在。
我們在上《生活需要消費》這一課時,課前要求學生了解父母的工作和家庭收入,體會父母工作的辛苦,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節約用錢。根據以往的經驗,知道學生的這個調查不會做的很完整,即使做了,也只是為了應付作業而做的。當第一節課以失敗告終后,我們品社小組集體商量后,在第二節課上就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把這節課的教學目的融入到體驗活動——“兩元錢的收獲”中去,讓孩子從心里喜歡這種上課方式,從而重視這件事。在課上我讓孩子們發言說說自己的體驗感受,幾乎每一位孩子都覺得掙錢太難了,以后花錢的時候要省著花。這節課通過一個小小的體驗活動,就能讓教學目標得以實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在這次活動中我吃到了“甜頭”,在最近幾年的常規課堂中這項體驗活動成了我們每年的必修課,這種類型的活動也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后來,我仔細反思一下:如果把課堂的內容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認知和體驗,不僅能提升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加深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達到節約用錢的教學目標。這張表格雖然很普通,制作起來也不麻煩,孩子在體驗的過程中也很快樂,看看孩子們給我們發回的照片和一句句發自肺腑的感受,我覺得在生活中給孩子們創造機會,讓他們能真切的感受生活的樸實無華。收獲一種好的品行或者習慣,那才是我們要追求的教育的本真。
案例二:忌演課漫游,幫助孩子做好課堂計劃
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根據計劃,把任務和目標細化,從而實施自己的主題活動。在品德與社會課中,我們經常會讓孩子們去搜集資料,來更好的進行教學,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的搜集是很盲目的搜集,沒有任何的預期和設想的“漫游”。所以,我們在課上一定切合實際的制定搜集目標,圍繞目標對搜集的內容進行刪減。讓孩子的搜集資料的活動更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學生也會慢慢找到搜集材料的最佳方式、方法。
如在《科技是把雙刃劍》一課,這節課中,我們要組織學生通過小型辯論會,讓孩子們能用辯證的觀點看待一切問題。起初,正方和反方的孩子們熱情高漲的搜集了很多資料。正方的同學搜集的資料也有反方同學需要的資料。反方同學的資料也有支持正方同學的觀點的資料。以至于在我們進行辯論的過程中,學生的論據和語言的組織基本是稀里糊涂,說著說著自己一方的觀點就被反方給“策反”了。這樣一來,這個同學對本次主題活動基本就處于無頭蒼蠅的狀態。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每個環節都一團糟。孩子們肯定不會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很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就違背了我們教學的目標。更違反了我們教育的規律。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提前設想孩子們要出現的問題,引導孩子制定好自己的搜集目標,按著目標的指引,去找資料,然后,有用的資料加以整理,根據論據的需要適當的刪減資料。在課前把搜集的計劃做好,做實,不能走馬觀花,流于形式。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收獲一種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受益終身。
案例三:注重對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培養
在品社教學中也要注重對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培養。在我們的周圍可能會有很多人認為,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好像是數學和科學課的任務,和品社教學無關。品社無非就是讀讀背背,這門課最好教了,用不著讓孩子們探究深奧的問題。所以,很多學校把這門課都成了“養老課”,更別說是思維能力的培養了。基于這么多的因素,我們在品社課中要注意思維能力的關注程度。在上《林海雪原》一課時,要使用到東北地區圖(如下頁地圖),讓學生通過對東北自然環境、氣候的探究,來推理出東北獨特風土人情和氣候、自然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的。在這節課中,我們始終貫徹讓孩子們獨立看圖,發現問題,小組合作學習解決。解決不了的老師給以引導的主線。讓孩子看圖,看看能從圖中看出什么?或者能通過看到的想到了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告訴孩子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孩子們一開始沒有幾個能發現有價值的問題,老師慢慢引導,先看看顏色有沒有不同?有什么不同?由此我們可以推理出什么呢?孩子們會發現顏色不同,代表著他們的海拔也不同。這樣的一個發現,就是一個獨立的思維能力提升。他們會把這種思維能力釋放到《江南水鄉》、《黃土高坡》、《雪域高原》中去。等我們認識了這樣的自然環境和氣候以后,讓孩子們自己去推理本地的衣食住行的特點,孩子們自然而然想到的是:本地氣溫低,所以穿的衣服很厚,住的房子都是雙層玻璃,且有火炕。通過學生一步步的探索發現,和有效地、廣泛的內部行為,開啟了更深入的思維活動。使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和連續性得到很好的提升。使學生的認知水平更上一層樓。
真正的課堂是真實的,大家都在真實的做應該做的事情。課品如人品,如何讓課堂成為最實在、最可學、最自然,學生最獲益,是我們每一位老師應該默默為之付出的。
參考文獻:
[1]周曉靜.課程德育:走向整合的學校道德教育[J].教育學術月刊.2009(02)
[2]郝文武.兩種理性及其與非理性統一的有效教育方式[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