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英語課程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大部份英語基礎差的大學生都是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學習就出現問題,他們承受著學習外語的困擾與壓力,卻難以得到釋懷;而這種扎根性的問題卻嚴重阻礙了整個人才培養的發展計劃的進度。本文從跨文化意識的角度,探究導致英語教育問題的根源,揭示英語啟蒙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外語教育 基礎教育 學習外語 扎根性問題 跨文化意識 英語啟蒙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106-02
一、英語啟蒙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來有不少人反對過早對幼兒進行外語早教,然而,從二語習得和認知語言學等學術領域的研究中已經明確的事實是,0-12歲是兒童習得外語的黃金時期,而英語已經被設為我國義務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這就意味著學習英語,對于我國國民是必要的,因此,做好英語啟蒙教育不僅必要,而且很重要。
筆者對比分析香港小學所使用的英語教材,朗文英語小學教材:全套共6冊,每冊含有綜合教程及輔助練習,還有聽力,語法,閱讀等專門訓練語言技能的練習冊。整套教材的設計思路清晰,教學目標明確,前后連接性強,多元素的語言技能的練習充分讓學生掌握英語語言這門交流工具;每課的教學內容不是單純的日常口語,而是生活中用于簡單的情感交流的情景對話和小故事。香港學生與大陸學生英語水平最大的差距在于,香港學生到了高中階段,只要接受過雙語教學的學生,普遍能看懂全英文的原著小說,聽懂英文電視臺的節目。
從英語基礎教育的教材對比來看,香港地區的英語教育,從一開始就明確了英語的角色定位,讓學習者從小開始學會利用這一工具去獲取國際信息。相比之下,國內的英語啟蒙教育的理念仍然停留在語言知識的層面上,從幼兒園到小學三年級,反復練習日常最簡單的問候語和基本的問句,目的就是為了積累日常生活的這幾十個單詞。而到了初高中階段,學生在英語科目上的學習則主要花費在語法理解和閱讀寫作技巧的訓練上。到了大學階段,因為沒有一個很扎實的長期的語言輸入過程,只是得到語言表達技巧——非技能的訓練,最終造成了“啞巴英語”的困局;另外,“雖然就整體而言,外語人才數量增加,質量有所提升,但高層次,高素質的精英人才或特色人才相對較少。”(戴煒棟,2009)
二、剖析“啞巴英語”
筆者在民辦高校的教學中看到,許多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雖然掌握了四六級詞匯,但仍然難以用英語清楚表達自己的思想;當面對外國人的時候,根本無法進行跨文化交際。
另外,筆者曾探訪過本地幾家培訓機構,了解到參加輔導的一些中小學英語后進生,發現:這類學生學習外語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與興趣;在學習上,一般會死記硬背,記住老師上課時所講的語言知識和句型及對話內容,但往往不能辨認及理解所背過的單詞和句子。
由此來推想:大學生們的“啞巴英語”并非三兩天而產生的,而是存在根源性的問題;雖然有不少科研項目推動著大學英語課程的發展,但外語的啟蒙基礎教育問題存在的根源。
三、文化是語言的“根源”
1.文化意識與跨文化意識
資料釋義,意識就是對認識的認識。人們如果對事物認識不夠或不成熟,往往無法對它進行觀照。一個人有沒有文化意識,要看他對文化的思想體系有多少認識。那么,一個人有沒有跨文化意識,就要看他對非本族文化的思想體系有多少認識。目前,關于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學術研究,更多的是與英語教學相關聯,而研究的對象中很少有低齡段的英語學習者。另外,關于跨文化主題方面的研究,主要針對跨文化意識對提高英語學習者理解力的層面上研究。
筆者認為,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行為之前,人們必須先具有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意識,兩種意識是相互并存的。近些年,在英語教育市場上流行的“雙語”、“走出國門”、“浸泡式英語”等現象,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是一種跨文化的追求或跟風。在我們的英語教育中,人們強調學習英語,一定要學習并了解歐美文化,卻忽視了對本族文化的教育及滲透;最終使我們的英語教育走歪了方向。楊耀邦(2007,2)提到,“光靠強調英語的學習只會把我國大學變成美英的學術殖民地,這不單有損國民的自尊心,更會因為盲目崇拜美英大學而喪失自己的原動力和創意。”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根源。法國人承認英語是最流利的國際性語言的同時,亦會很自豪地說法語也是世界性高層語言。(楊耀邦,2007)因此,我們應該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意識,從啟蒙教育開始明確外語教育的方向定位,才能真正把我國建成英語教育強國。
2.跨文化意識的深遠意義
跨文化意識是學習外語的內在動機,也是外語學習興趣的根源。基于學習動機與興趣的眾多研究當中,筆者從一項調查研究數據(丁永祥,2012)中發現,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與興趣集中于幾個因素:一是英語是主要課程,二是長大希望出國學習;三是喜歡英語國家的文化;四是對學好英語一直很有信心。在調查項目數值的比較中,這四類的比分均在66%以上,而且在市區外國語小學各項所獲取的數值超過70%。從中看到,選擇前三項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跨文化潛在意識,畢竟學生還處于小學低年級階段,他們也許還不能清楚計劃著自己的未來,但已經開始對外國文化有所識別,從而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與動機,而興趣會使學習者產生滿足感,另外,學習英語的信心也會相互影響著學習者,穩定學習者的學習情感。為此,筆者重新理解跨文化意識的存在意義,認為跨文化意識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對語言文化理解上的問題,它有著更深遠的意義。
我們應該客觀地去認識跨國文化,在本國文化意識的驅動下,建立跨文化意識是對學習者思維的一種開拓。楊耀邦(2007,2)提到,要學好外語,必須從學好現代漢語開始,先用漢語形成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和世界觀(包括文化積淀,專業知識儲備,思維方法和個人品德)。因此,有必要從啟蒙教育開始,樹立國民的文化意識,使其客觀地認識并接受英語文化,使學習者能積極地使用英語語言去實現跨文化交際,并使英語語言這一工具在本族文化中不斷專業化,同時促進本族文化不斷國際化,這是我們外語教育的真正意義。筆者深信,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意識相互存在,英語啟蒙教育對整個外語教育起著深遠影響。
四、對英語啟蒙教育的更新認識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教育的發展,教育理念不斷更新,學習者從以往被動的接受知識,變成了可以獨立自主學習的個體。“只要用心和有恒心,達到一定的英語水平并不難。”(楊耀邦,2007)可見,英語學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者的非智力因素,即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包括興趣,情感,意志等)。綜合上述論點,筆者首先提倡,跨文化意識的形成應該從英語啟蒙教育就開始,它是英語學習興趣的根本源動力;跨文化意識,能保證英語學習持續性。但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它必須立足于本族文化,與本族文化意識共同存在。
其次,那些把英語啟蒙教育局限在語言知識的感觀認知層面上的觀點理論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有觀點提出,通過早期的英語啟蒙教育,可以使幼兒對英語知識的學習形成基本概念,并逐漸培養幼兒對學習英語知識的興趣(張云,2014)。筆者認為,英語啟蒙教育的突出意義在于,它能開發低齡學習者的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等五大因素),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效率,有利于增強學習者的信心。從多元智能發展理論(Howard Gardner)可以證實,語言智能的開展是勢在必得的。
最后,筆者務必要提出的一點就是:英語啟蒙教育不能片面的去強化口語的學習。根據語言輸入和輸出理論,筆者認為,真正的英語啟蒙應該先從聽開始,而聽的重心不是為了聽“聲”,而是在于學會辯“音”,并從小開始學會閱讀英語小故事,讓孩子開始形成跨文化意識,初步感受英語文化的優美之處,慢慢開始形成全球化思維。
參考文獻:
[1]戴煒棟.立足國情,科學規劃,推動我國外語教育的可持續發展[J].外語界,2009(5)
[2]邱建華.語音意識和閱讀能力相關性實驗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03,11
[3]丁永祥.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和動機的調查與分析[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3
[4]楊耀邦.英語學習在中國大學應有的地位[J].北華大學學報,2007,2
[5]顏曉芳.學前兒童英語啟蒙教育的誤區[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4)
[6]張云.幼兒英語啟蒙教育的重要性[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4,6
作者簡介:
劉湘粵(1979年3月-),女,漢族,廣東增城人,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