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巖
【摘要】在目前現代化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相當于是真正提升教學水平以及最終效益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具體高中化學課堂教學進行時還要對有關方面的內容給予相應的重視。本文主要對高中化學課堂激發學生探究精神的途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給高中化學課堂激發學生探究精神方面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高中化學 探究精神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179-02
基于新課程標準,提高對學生探究以及實踐能力的培訓,相當于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前提。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高中化學課堂上探究能力以及實踐精神的形成,通常通過改變教學方法和模式使其得以實現。因此,在目前教學改革快速發展的環境下不斷創新學習方式,對于化學教師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下面將進一步解析高中化學課堂激發學生探究精神的途徑。
一、確定角色提升學生研究能力
自主學習屬于和以往接受學習具有對應關系的一種現代化學習的方法,簡單的說,自主學習就是將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經過學生獨自分解和探究以及實踐和質疑,創新這些目標完成學習的目標。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當中明確指出,提倡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勇于探究,樂于動手,提升學生采集和處理信息方面的能力,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溝通合作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屬于學習過程中重點構成,指的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前提條件下,獨自學習和探究并且應用新知識的能力。
必須要自主學習才能夠順利達到學習任務的目標,其特點是學生獨立和自主以及控制性,重點標點在獨自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既能夠獨立進行閱讀和學習,并且還能夠獨自在學習時找到并且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在各個方面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對于獲得信息加工處理以及使用的能力,實施最根本的科學研究模式培養,讓學生能夠大概掌握進行相關化學學科探究的規律和辦法,提升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確保學生能力的水平。
二、積極評價強化學生探究精神
在開展探究學習時,因為學生知識水平以及能力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部分平時考試成績不是十分理想的學生會存在一些自卑心理,在建立假設的時候害怕表明自己的觀點,而扮演著旁觀者的角色。這個時候,要求教師制造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讓所有學生都能夠獲得表明自己觀點的機會,并且對于所有學生提出自己假設的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和贊美,讓學生感受到敢于假設這種精神比假設科不科學更加珍貴。
在對假設進行驗證的實驗環節,那些擁有較強好奇心的學生對于全部想不到的現象都會產生濃厚的興趣,認為自身發現了新的科學。當中,大部分情況是教師認為覺得沒有討論的價值,這個時候教師必須要認真觀察學生,并且找出問題品質,對其進行積極的評價,然后在對相互討論的態度對其進行講解。當中,也有部分學生沒有發現一些特別有價值的東西,要求教師也應該采取正確的態度對其進行處理和利用。
例如,學生提出在加入水之后的溶液當中滴入酚酞變成紅色時候馬上褪色了是什么原因,教師可以先表揚學生善于發現并且敢于質疑的精神,然后讓學生閱讀教材上的有關內容,針對那些對于教材產生質疑的學生教師應該這樣評價,非常好,我們的學生們可以像科學家那樣不惟書本和權威了,希望可以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經過自己探索使這個問題得到解決,然后讓學生共同分享。通過這種積極的評價,讓很多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將這個問題當作研究的內容,不斷的進行探索研究,最終得到答案,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提高想象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想要培養學生發散思維,一般采用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的方式。所謂的發散性其實就是想象的更高層次,屬于創造性思維的重點,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并且發展創新思維的有效方式就是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在正常情況下,學生解題的時候通常會收到定式造成的影響,例如,在對化學方程式當中用式量和質量解題比較熟悉之后,再學習用計量數以及物質量解題的過程中,學生很難轉變觀念,不知道怎樣使用新方法解題更加簡單,還是習慣使用之前的方式去解題,在對用化學方程式解題比較熟悉之后,再對于關系式解題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也更加愿意使用原來的方式解題。所以,教師在平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采取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鍛煉,同時鼓勵學生在當中找到最為簡便的解題方式,進而提升學生創新思維。
四、結束語
通過本文對高中化學課堂激發學生探究途徑的進一步闡述,使我們了解到學生在高中化學課堂上探究能力以及實踐精神的形成,通常通過改變教學方法和模式使其得以實現。因此,在目前教學改革快速發展的環境下不斷創新學習方式,對于化學教師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要求教師必須在化學課堂上激發學生探究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課堂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錦慧.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探索[D].河南大學,2014,05:129-130.
[2]陳偉勤. 淺析高中化學課堂如何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J]. 新課程(中),2015,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