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
【摘要】對于城鄉規劃、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等一系列相應的環境設計類專業來說,生態學與生態設計思想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專業范疇。特別是在當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園林生態》課程承擔著培養未來相關行業從業人員掌握生態學基本知識和培養生態設計的工作方法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規劃設計 園林生態 系統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216-01
1.課程目的
課程教學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教授園林生態學的基本常識和學科發展現狀;(2)培養具有系統性思維的設計人員,能利用其他學科的成果來為規劃設計服務,能與其他科學與技術人員進行交流和深度開發項目的能力;(3)培養生態觀念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提升設計師的職業道德和生態設計理念。
2.《園林生態》課程的主要內容
2.1 教師講授內容
課程內容主要包括:(1)人類環境生態的概況和園林生態學概論;(2)生態因子;(3)園林生態學的實際運用。
2.2 學生的作業與實踐
學生的作業與實踐主要有兩方面:(1)調查研究與數據收集,系統整理和提取生態學相關研究和應用資料;(2)引導學生做一個與園林生態系統相關的設計(可以是設計一個環境空間、可以是改造或改良一個具體環境、也可以是設計一個與生態相關的環境運作系統或解決方案)。
3.課程的重點與難點
3.1 課程的重點
課程的重點包括兩個方面:(1)生態因子的作用與人類活動的影響;(2)培養系統化的生態思維和系統化研究處理環境生態的工作能力。
3.2 課程的難點
課程的重點包括兩個方面:(1)轉變學生原有知識背景下的學習方法,將以往的教師講解知識為主的學習模式轉變為學生通過實踐和研究去培養處理問題的工作方法;(2)課程時間與資源的有限性與課程本身屬于養成教育所需要的時間與硬件方面普遍不足的矛盾。
4.課程的內容與步驟
4.1 講授課程的基本知識內容
4.2 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調查與資料收集
學生調查、收集和整理現實中的各種環境問題(可以要求不一定是明顯的生態問題),并根據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進行研究。
老師進行的引導,學生去做環境考察、調查問卷和多方面資料收集等。找出現階段實際存在的環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每個學生各自關注點的不同,收集的環境問題也會涵蓋各個方面。從已經完成的課程來看,宏觀方面有:(1)各種的環境污染問題(水、土壤、空氣等的污染);(2)各種地貌的自然環境破壞問題(森林、湖泊、草原、濕地、大海等的生態圈破壞);(3)各種城市生態問題(生物鏈破壞、熱島效應等);(4)各種工業化問題(污染、能耗、溫室效應等);(5)各種生活問題(生活空間與自然空間的割裂,生活方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6)各種社會發展中的建設問題和政策問題(建筑方式對環境生態的影響,政策性導向對環境的影響等)。
4.3學生對環境問題解決方法的資料收集與整理
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實際考查和訪問等。找到現階段治理或應對這些環境問題的方法(包括已經在實施的措施和各種尚處在設想階段的解決方案)。
4.3.1環境問題解決方法的分類
在完成過的課程中大致可以這樣來分類:(1)按學科分類基本可以概括為:物理方法、生物的方法、化學方法和其他綜合方法。(2)按社會分工的分類基本可以分為:工業的方法、建設的方法、生活方式的方法和政策性的方法等。(3)還包括在現階段還有很多雖然沒有應用或沒有大量應用,但已經提出或構想的各種解決環境問題的思路。
4.3.2 整理和歸納資料
學生對各種收集的各類解決方案進行分類和總結,整理成為各種簡潔文字和圖表。既讓學生進行學習和消化,也鍛煉了歸納和總結的能力,更培養對各種復雜問題進行系統化整理和表達的能力。這也是這個課程所追求的培養系統化思維的一個重要練習。
4.3.3 整理和歸納資料的目的與意義
每位同學將這些整理的資料(文字、圖表)進行課堂展示,并對其進行語言匯報。這種同學之間的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整理出來的解決方案,一方面,相互交換了知識,使得班上每人既是學習者,也是傳授者。另一方面,也調動了學生從文字、圖像和語言方面的歸納能力,建立自身的思維體系和表達體系。
4.4 作業與實踐
規劃設計專業最重要落實到實際的設計能力的培養上來,對于《園林生態》課程來說就是要將課程學習轉化成專業設計能力。本課程在整理資料的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作業的選題,也是研究課程的應用創新。
4.4.1 作業選題
從選題上,不做具體的限定要求,但希望落實到學生們身邊的各種實際的環境問題,有可能是對學生自身有影響或關注的環境問題,或是學校或家與周邊的突出環境問題。調查其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并對其進行歸納分析,為課程的作業的依據做準備。
對于涉及的內容,學生可以憑自己的興趣或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方面進行選擇,可以是對特定的系統進行升級改造設計;可以設計一種模式推廣到各個方面,可以是一個特定的環境空間進行設計或改造;可以是做一個概念性的生態應用設想;也可以是關于政策的制定,改變生活的方式等。
4.4.2 作業提交方式
作業可以有多種提交方式:(1)以文本和展板的方式提交(特定的環境進行生態方法改造或設計的文本);(2)也可以是對實際的環境進行生態改造實踐(學生根據自身的設計內容和條件能夠對環境進行實際的改造或施工的,要進行鼓勵和提供幫助);(3)制作相應的生態設計模型。
4.4.3 作業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
作業過程中,教師主要是協助和幫助學生完成其設想,完善其思想的合理性,盡量達到設計的應用型。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相互交流,讓每一位學生(或每一組學生)接受各方面的建議和智慧,最終完成課程的作業。
4.5作業的總結方式
最終的作業進行展覽和發布,使學生直接與有經驗的專業人士直接交流,收集各方面的見解,進一步完善自身的概念和方法。學生總結本課程運用了怎樣的研究方法和系統化思維。
5.本課程設置的研究價值的總結
以上的課程設置,擺脫以往課程從知識傳授到學生作業的線型教學模式,主要轉變成學生自主尋找答案,培養思維的方式,能培養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化整理和具有系統化研究和設計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杰拉爾德·溫伯格(美).《系統化思維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