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堯雄
摘 要: 以能力立意為主導,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全國新課標卷高考地理試題基本貫徹了該命題指導思想。如何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高考復習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高考成績是高中地理教師一個十分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 能力培養(yǎng) 復習效果 高考成績2016年高考我省將加入使用全國新課標卷的行列,比較近幾年來全國新課標文科綜合卷和福建省文科綜合卷不難發(fā)現(xiàn),全國卷不僅在結構上有一定的變化,試題的難度也遠大于福建卷,其考查內容方面有所不同,表現(xiàn)出穩(wěn)定與創(chuàng)新的雙重軌跡。具體而言,從內容上看,仍舊以地理主干知識的考核為主,區(qū)域定位、地球光照圖、氣候、工農業(yè)、城市等無一不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識,無一不是形成地理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從試題上看,地理試題空間跨度加大,綜合性增強,迷惑度增加,創(chuàng)新題增多,試題已明顯由以知識覆蓋面為主的試卷向以能力為主的試卷轉化,對能力考查的比重和力度逐年增加,實際應用的內容也在增多。地理復習內容多、時間短,如何加強學生能力培養(yǎng),增強高考復習效果,從而提高高考考試成績成為地理教師值得探討和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教學經驗,談談在這方面的三點做法:
一、夯實地理基礎知識,尤其是主干的地理知識
一輪復習要夯實基礎知識,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疏通每一個知識點,重在理解,并要準確把握主干知識體系,以干帶支,重在貫通,重點放在高中地理必修上。具體要求有兩個:一是能說出各地理章節(jié)的知識結構;二是針對不同塊的知識的特點,確定不同的教學要求。如光照圖強調計算、作圖;大氣環(huán)流等強調空間的分布等。如果沒有扎實的地理基礎知識,就如同“空中樓閣”。常聽到學生說,基礎知識懂,遇到綜合題就得不到高分。其實他們并沒有真正搞懂基礎知識,不會活學活用。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必須重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一輪復習中,以地理教材、地圖、教輔材料為載體,以主干知識整體優(yōu)化為線索,對基礎知識一一突破,引導學生不斷總結規(guī)律,掌握方法,這樣學生遇到題目就不會亂了陣腳。如我在等溫線、等鹽度線等值線教學時總結如下:在等溫線圖中,等溫線向高值方向突出,說明該部位的溫度比周圍低,該區(qū)地形可能是丘陵或山地,若是等溫線圖,則該區(qū)域為寒流流經的海區(qū);等溫線向低值方向突出,說明該部位的溫度比周圍高,該區(qū)地形可能是低地或盆地、洼地,若是等溫線圖,則該區(qū)域為暖流流經的海區(qū);在等溫線圖中,水溫由北向南遞增為北半球,水溫由北向南遞減,說明為南半球,水溫由南向北遞減,說明為北半球,水溫由南向北遞增為南半球;等鹽度線由副熱帶海區(qū)向南北兩側遞減,若等鹽度線向高值方向突出,說明比同緯度周圍海區(qū)鹽度低,反之亦然。
通過這樣對基礎知識的突破,加上習題強化訓練,對照《考試說明》涉及的每個知識點,同時把各章節(jié)考查的重點內容、命題形式、命題規(guī)律給學生講清講透,讓他們明白復習的方向。并在此基礎上,對重點知識進行梳理、歸納、拓展,使學生準確把握各章節(jié)的重難點,徹底掃除障礙,使知識系統(tǒng)化、綜合化。結合實際例題講解,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對地理概念、地理術語、地理基本數據、地理原理在講解過程中力求科學化、準確化,并要求學生準確理解、識記和運用,從而提高解題能力,提高得分點。
二、激發(fā)學習地理的興趣是培養(yǎng)能力的最好途徑
面對枯燥無味的地理教學,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擺在地理教師面前一個嚴肅而又困難的課題。高中地理復習涉及面廣、難度大,知識遺忘率高,如何把握總復習的廣度、深度,增強復習效果,實現(xiàn)質的飛躍呢?這要求教師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多數學生課后學習的學科是他們所喜歡的老師所教的學科,教師能夠吸引學生讀所任教的學科本身就是一種“本領”。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統(tǒng)一的原則,是課堂教學的原則之一,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促使學生帶著興趣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首先,用教材本身吸引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教材內容言簡意賅,內容簡練,老師要善于挖掘,善于聯(lián)系,知識面要廣,要有的放矢地用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其次,結合時政熱點吸引學生。社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是地理學科關注的課題,往往又是高考命題的切入點,也是最能引發(fā)學生興趣的內容。試題往往通過大量引用課外的知識和社會素材作為命題背景,形成新的問題情景考核,如衛(wèi)星發(fā)射、敘利亞問題、朝鮮核問題、南海局勢、釣魚島問題等,無不滲透著大量地理知識和國際問題。我經常把電視、網絡、報紙雜志等相關內容納入課堂,這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益處。
再次,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教師要制作或精選課件。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像并茂,能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畫面可以展示地圖、地理景觀、地理示意圖,把學生帶入寬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探索和學習,改變“滿堂灌”,提高能力。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性、多樣性、豐富性等特點,同時充滿動感,利用得當,激發(fā)興趣,誘發(fā)動機,從而增強復習效果。
三、專題突破和智能訓練是培養(yǎng)能力的保證
第二輪復習既要對重點知識進行系統(tǒng)整理,形成專題,挖掘科研課題間的橫向聯(lián)系,又要重視知識間的縱向聯(lián)系,構建知識體系框架,重在運用,綜合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合理的分析、判斷和歸納,實現(xiàn)本學科之間知識的有機聯(lián)系及其他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加強智能訓練,提高實戰(zhàn)能力貫穿于整個高三復習的全過程。在復習過程中始終堅持選好用好一套教輔材料,搞懂每一套習題,弄懂每題考核內容和考試命題意圖,考練內容以突出能力為主,講評突出解題思路與技巧,加強綜合題的訓練,規(guī)范學生答題,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及時回歸課本,及時總結。
總之,在復習過程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作為復習的主線,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專題突破和考練,注重概括與提升,讓學生抓住問題的實質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技巧,而不是停留在盲目做題。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能力,增強復習效果,從而提高高考考試成績。
參考文獻:
[1]曹育中.學科思想的滲透與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中學版),2009(09).
[2]張新銀.滲透學科思想打造高效課堂[J].河北教育(綜合),2010(11).
[3]吳朝雄.建立學科思想意義初探[J].青海教育,2008(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