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娉
【摘 要】《看錢奴》全名《看錢奴買冤家債主》,是元代劇作家鄭廷玉的代表作,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諷刺喜劇,被王季思先生列為中國十大古典喜劇之一,在戲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為一部優秀的諷刺喜劇,它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筆者主要是從美學的角度來分析《看錢奴》的喜劇性。
【關鍵詞】《看錢奴》;諷刺喜劇;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077-01
鄭廷玉,元代劇作家,河南章德府(今安陽市)人。生卒年不詳,生平事跡不詳,僅從鐘嗣成《錄鬼簿》將其列為“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類可知,他應該是元代早期的劇作家。其中《看錢奴買冤家債主》是鄭廷玉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諷刺喜劇。本文將從喜劇美學的范疇對其作簡要分析。
要分析《看錢奴》的喜劇美學特征,首先,我們要真正理解喜劇是什么?喜劇有兩種范疇界定,一是藝術形式范疇,二是美學范疇。其中藝術形式范疇的喜劇的含義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各種帶有喜劇性的藝術體裁,如喜劇性質的電視、電影等。狹義的喜劇是指在戲劇中與悲劇、正劇相對的一種體裁。在美學范疇內,喜劇是指一種與優美、崇高、悲劇、荒誕、中和相對的審美形態。
丑,是滑稽的基礎、本質。雖然在崇高中也會出現丑,但是丑在崇高中不是專以丑的面目出現,卻是以恐怖的面目出現的,這種恐怖依靠它通過丑而顯現的龐大和威力,在我們心中引起恐懼,由于這種恐怖就使人們忘記了它的丑。然而,到了這個丑并不可怕的時候,它就在我們心里激起完全不同的感情——我們的智慧嘲笑我們的荒唐可笑。丑只有到它不安其位,要顯示出自己不是丑的時候才是荒唐的,只有到那時候,它才會激起我們去嘲笑它的愚蠢的妄想,它的弄巧成拙的企圖。
一、人物的喜劇性
《看錢奴》講的是窮人賈仁到東岳廟祈福,神靈將拆毀佛廟的周榮祖家的福氣借與他二十年,并交代他到期歸還原主。恰逢周榮祖進京趕考,將全部家產埋于墻根之下,被賈仁發現,將其占為己有。周榮祖應試失敗,落魄回鄉,又發現財產被盜,貧困交加之際,只好賣掉唯一的兒子,而買主正是賈仁。二十年后,賈仁病死,兒子賈長壽繼承全部家產。后賈長壽與親生父母相認,圓滿結局。
劇中雖周榮祖是正末,賈仁是凈,但全劇都是以賈仁為主要人物來展開的。賈仁在劇中是一個極具喜劇性的人物,而他的喜劇性又主要是由諷刺來體現。首先,賈仁的名字,就極具諷刺性,賈諧音“假”,仁既可理解為仁義的仁,也可看作“人”。賈仁,取“假人,假仁義道德之意”。作者一開場就以賈仁的名字表現了自己的諷刺批判之意,以這極具喜劇意義的名字博觀眾一笑。
二、情節結構安排的喜劇性
不管是小說創作還是戲曲創作,巧妙的情節安排,都是非常重要的。戲曲表演的舞臺時空是有限的,而作者在本劇中巧妙地設計了情節結構,把握了時空的轉換節奏,從天上到人間,從暴發戶賈仁到窮困潦倒的周榮祖,還有二十年的時間跨度,作者把這些都完美的統攝在一個結構中,將時空轉換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在這一個整體結構中,作者又添加了很多小情節,使整體看起來更具喜劇性,最后賈仁病入膏肓,交代后事的時候讓人啼笑皆非,賈仁讓兒子在他死后不要買棺木,直接用喂馬槽發送出去,可喂馬槽太短,裝不下他,于是他讓兒子用斧子來把他這身子攔腰剁做兩段,折疊著裝進去,又囑咐兒子不要用自家斧頭,去借別人家的斧子剁,以免自己骨頭太硬,使自家斧子打了卷,又得幾文錢鋼。看到這里不得不讓人捧腹大笑。
三、戲曲語言的喜劇性
戲曲理論家在品評元雜劇語言時,一般將其分成本色和文采兩派。鄭廷玉屬于本色派,語言淳樸自然。明代戲曲理論家何良俊在《曲論》中說:“填詞須用本色語,方是作家。”[3]王國維也說:“然元劇最佳之處,不在其思想結構,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4]人物語言符合人物身份是本色作家的一大特點。在《看錢奴》中,賈仁原本是個“又無房舍又無田,每日城南窖里眠”的窮賈兒,以為人筑墻為生,他一直生活在社會底層,受到了各種冷待,所以形成了吝嗇、兇殘、冷漠的性格。作為這樣一個人物,作者為他制定了符合身份和性格的語言,同時在其語言之上添加了作者的褒貶之意,以達到觀眾對說話人賈仁的諷刺和調笑的效果。
總的來說,《看錢奴》是一部成功的諷刺喜劇。它對我國后世文學創作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在戲曲領域內,元代屈彥英曾將其改編成原本演出,明代王元壽把雜劇《看錢奴》和《來生債》合并改編成《靈寶符》傳奇,而徐復祚的《一文錢》也是繼承了《看錢奴》的諷刺喜劇精神,清代薛旦將其改編成《狀元旗》傳奇,到二十世紀末,《看錢奴》還以昆曲形式被搬上舞臺。甚至,《看錢奴》在十七、十八世紀還被翻譯傳播到了歐洲。這說明《看錢奴》是一部成功的雜劇作品,值得我們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中卷)[M].上海:上海早日譯文出版社,1979.89.
[2]臧懋循.元曲選(第一折、第二折)[M].
[3]秦學人,侯作卿.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匯編[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33.
[4]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