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摘 要】本研究在音樂專業大學生的特點之上,將學習動機理論轉化為具體的音樂學習任務,進行對藝術類高校音樂專業大學生的學習動機的初步研究。依據測量的結果,剖析音樂專業大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影響因素,并對分析的結果提出適用于培養音樂專業大學生良好學習動機策略的建議與途徑。
【關鍵詞】藝術類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學習動機
中圖分類號:J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212-04
藝術教育是造就人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審美教育,既是人文科學又是感性科學。藝術教育能使學生人格更加完善,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對于人的發展有重要影響。而音樂專業的學習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學生的個性突出、個體綜合素質不一,偏重于專業的學習與訓練,教師的授課形式多為個別課與小組課,所以,在音樂專業的學習中,學習動機的差異會直接影響到音樂專業大學生自身的學習活動。
一、藝術類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學習動機研究的背景
藝術類專業的學生都有很強的參與意識和較強的獨立意識。但是另一方面來說,由于過度偏重專業訓練與實踐,學習態度會過于感性,學習內在動機偏弱,也因此導致了藝術類音樂專業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獨立意識的形成,這種意識傾向會使學生過分關注自我,在學習動機上會因為過分追求自身需求,而導致學習動機帶上了功利性色彩,學習動機持續性短暫。
本研究在音樂專業大學生的特點之上,將學習動機理論轉化為具體的音樂學習任務,進行對音樂專業大學生的學習動機的初步研究。通過對高校的學生的學習動機現狀,并探討個體變量的不同在學習動機中是否存在著明顯差異。并依據測量的結果,剖析音樂專業大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影響因素,并對分析的結果提出適用于培養音樂專業大學生良好學習動機策略的建議與途徑。
二、國內外動機研究現狀
動機問題是心理學研究領域中的核心論題之一,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默瑞(Murray,1938)就提出了成就動機的概念,也就是成就需要。默瑞提出,人格的核心由一系列需要構成,作為其中之一“成就需要”,具體過程表現在:首先是制定一個較高的目標并努力追求,其次是要完成過程中的困難任務,最終表現是競爭并超過其他人。1953年,由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森合著的《成就動機》一書揭示了人們對成就動機研究的真正開端。在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森對成就動機的研究中,發現成就動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能夠引發人們的成就感,并增強人們為之奮斗的動力,對人的行為有強烈的影響作用。而成就動機越強烈,其內在學習動機越強,外界環境的影響就相對較弱。人們通常把成就動機看成是對個體的需求——成就、權力、親和的一種高層次上的需求。這一研究推出之后影響較大,20世紀70—80年代,阿特金森指出,制約某一動機強度的因素有期望、動機水平和誘因(張大均,教育心理學,2003)。教育心理學家卡文頓又對成就動機進行了有益補充,他提出的自我價值理論以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和成敗歸因理論為基礎,將被試學生分為避免失敗者、過度努力者、失敗接受者和下定決心成功者等四類,卡文頓對動機理論及其研究的這一思路具有重大的啟發意義,尤其對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應用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學習動機理論體系,歷經20世紀后半葉的各界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對學習動機深入的研究探索,已經逐步形成為一套完整而嚴密的科學體系。從當前國內外研究狀況來看,研究者們已經對關于學習動機和行為,課程形式與內容和教學組織等給予了相當的注意。
我國研究學習動機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落后于西方許多國家。近幾年從不同角度,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音樂專業學生學習動機進行研究分析,雖然量不多并且觀點和研究結果各不相同,但這些足以表明音樂學術界對音樂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的關注,與此同時也說明有關研究有待于展開。不管怎樣,對音樂專業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策略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國音樂教育工作者更好的了解音樂專業學生的學習風格,并為今后的教育心理實證研究提供了切實可信的理論與實證依據。
三、調查工具與調查對象
本研究采用的《藝術類大學生學習動機問卷》(史瓊,2010)是借鑒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史瓊編制的調查問卷。該問卷通過對藝術類大學生在興趣愛好、藝術情感、藝術成就的追求(成就動機),目標動機、外部動機及消極動機的調查來分析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動機現狀。問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點計分。克倫巴赫α系數0.875,表明該問卷的信度較好。
研究中選取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各專業和年級的在校大學生為被試對象。作為山東省唯一一所綜合藝術類專業大學,其生源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從大一到大四共四個年級,四個專業類別。理論專業(包括作曲,音樂學)100人(24%)、器樂(包括民族器樂、管弦樂)與打擊樂(人數太少,歸入器樂類)專業158人(37.9%)、鍵盤專業39人(9.4%)、聲樂專業(包括美聲、民族聲樂)120人(28.8%)。共發放425份問卷,收回425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417份,有效率為98.1%。
四、問卷結果分析
(一)調查問卷的總體狀況
調查問卷的數據采用SPSS19.0專業數據統計軟件進行收集與分析,分析結果發現學習動機各維度均值上的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興趣動機、藝術情感動機、外部動機、成就動機、目標動機、消極動機。
藝術類高校由于其專業要求和培養方向的特殊性,學生的總體學習動機中興趣動機與藝術情感動機的強度比較明顯。其中,興趣動機平均值達到4.07,在李克特5分制的評分范圍內屬于動機強度較強的,而藝術情感動機平均值達到3.96,接近4分,也是偏強的動機維度。這兩個高分維度直接就能影響學生的總體學習動機走向。其次是外部動機,平均值達到3.79,處于整體學習動機中第三的位置,排在成就動機與目標動機之前,說明外部學習動機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學習動機也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而目的動機與消極動機在音樂專業學生總體學習動機中遠遠低于其他維度,表明其對學習動機的影響是比較小的。從以上分析來看,藝術類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整體學習態度呈現的是一個積極、活躍、向上的狀態。
(二)興趣動機在學習動機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研究中,學習是由動機引起的有目的的活動,動機是學習的起因和動因,學生在有足夠的學習動機之后,就會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自發自覺地努力學習,堅持不懈,促使學習富有成效。學習動機作為推動學習的內在力量,其具有啟動功能、指向功能、維持功能以及調整功能。在本研究中發現,學習興趣比起成就動機、目標動機、外部動機來說對學習的正向影響具有更大作用。
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知,它在認知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的基礎之上,是一種推動個體對事物去認知和探求的重要動機,興趣在學生的學習動機中是最活躍的因素。在音樂專業的學習中,學生會感受到動聽的音樂、美好的歌唱通過外界刺激使其情緒和感官受到吸引,仿佛身在其中,不自覺的想去參與其中進行更深的探求。我們通常所說的“音樂天賦”,在針對音樂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中,將這一項與“喜歡音樂”放到了問卷的最前面,因為喜歡音樂的人不一定有音樂天賦,但是有音樂天賦的人通常會喜歡音樂,而且在接受音樂、學習音樂、通過音樂表達內心情感的能力比沒有音樂天賦的人容易得多。在調查問卷中,大多數學生的興趣動機分值都是非常高的。
因此,興趣動機在學習動機中占有絕對的重要作用,不分性別、年級,無關城鄉、家庭和專業。由此可知興趣動機也會推動和影響其他學習動機的強度。
(三)外部環境對音樂專業學生學習動機的顯著影響
“動機是為實現一個特定的目的而行動的原因。”(沈金榮,1997)容易被音樂所感動的學生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例如,父母家庭的期望、學校環境、學校管理制度、教師的教學方法及社會對音樂專業學生的期望等等,都是重要的外部誘因和影響因素。所以,在興趣動機及藝術情感動機之后,外部動機的平均值也是非常高的。在專業教師的授課模式上,藝術類高校有別于普通高校授課模式的是,音樂專業的學生是面對教師的個別授課模式,“因材施教”極大地體現在此。每個音樂專業學生的天賦素質、專業進度、接受能力都不盡相同,對于藝術類高校的“高、精、尖”培養要求來講,專業教師必須面對面的對學生進行專業教學與輔導才可以達到“因材施教”,使學生在專業上展現個性,挖掘其對藝術的再創造能力的目的。所以,作為教師主體因素從外部推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在音樂專業的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作為一所藝術類高校,培養音樂專業學生就要為教學和實踐提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專業設施。再次,隨著國家經濟文化和傳媒的發展,人們藝術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加強了,各種高質量的文藝演出與高雅音樂會大量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國家對專業音樂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在校音樂學生的社會演出活動正在逐步增多。
(四)成就動機與目標動機偏弱
在音樂專業學生的學習動機中,成就動機與目標動機偏弱。音樂專業的學生由于過于注重專業的學習,缺乏對其他學科的求知欲,導致文化素質與專業素質比例失調。這樣會致使音樂專業大學生欠缺一個遠景的規劃,學習動機就會缺乏使之持續的動力。既然內部因素的驅動力不夠,那就要在外部通過給予鼓勵、獎勵強化成就動機和目的動機,使其均衡發展。
綜上所述,在音樂專業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是巨大的。有了興趣學習動機、藝術情感學習動機就有了學習的可能性,有了外部學習動機就會促使學生對成就與目標產生更大的動力。
(五)男女生學習動機的性別差異
本研究中的性別差異是社會學意義上的性別差異,也就是說作為社會中的成員以不同的社會身份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其中,性別角色劃分社會角色的依據是兩性之間的差異,主要指在后天學習生活環境中,兩性間形成的心理上的差異。在音樂專業學生的學習動機問卷調查中,性別差異非常顯著。
1.在男女生比例上的差異。
參與問卷調查的被試者中,男生134人,占總人數的32.1%;女生283人,占總人數的67.9%,數據很清楚地說明了音樂專業學生的男女比例差異。在音樂教育界,一直都有“陰盛陽衰”的現象,在社會學方面來講,男女因為社會角色的不同社會分工也有很大的不同。盡管在教育上和社會地位上一直在強調“男女平等”“一視同仁”,但是男女在心理學與社會學上的客觀差異是不容忽視的。而音樂是作為藝術的重要的體現形式,它需要學習者能用細膩敏感的感官去發現音樂的美,并去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藝術之美。所以在專業選擇上,更多的女性偏重于音樂專業的學習。
在藝術類高校對于音樂專業學生的選擇上,大多數高校音樂專業為了保證男女比例的平衡,都在招生簡章中對招生量比較大的專業上對不同性別的招生人數做出嚴格要求。盡管如此,在整體音樂專業中還是女生人數遠遠超過男生。
2.學習動機中男生的總體學習動機高于女生。
音樂專業學生學習問卷調查中數據分析表明,男生的學習動機普遍高于女生。在音樂專業學生學習動機調查中,男生對回答問題的果斷性和自信心明顯高于女生,從數據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出男生回答“非常符合”“比較符合”的人數明顯高于女生,女生對于問題的回答在“比較符合”“不確定”選項上較多。雖然總體看來男女生學習動機都處于中等偏上的強度,但是從回答問題自信心上女生是低于男生的。
在心理學中,自信心是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表現,具有積極的自我評價的主觀體驗,有引起和維持行動的作用,鼓勵學生主體以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取得成功。通常女生和男生相比,缺乏自信心,有較強的依賴性,做決定時往往會考慮行為后果,對失敗的預計大于成功的預計。而男生相對于女性自信心較強,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所以,男生在音樂專業學習動機上目的與成就動機比女生更加顯著。
(六)不同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分析
“動機是推動人們行為的內在力量。”(高志敏,1997),在對藝術類高校學習動機調查中發現,年級之間的差異是顯著的。比較突出的是大四學生的興趣動機與目標動機顯著高于大一的學生,在外部動機上大四學生高于大二大三學生。而在各年級學習動機平均值中可以看出,大二的各項均值低于其他年級。而在成就動機均值比較中大一反而略微高于其他年級。
首先,大學的學習生活與高中的學習生活有極大的不同。對于中國應試教育下的學生們來說,高中生活可能是最緊張的。大一學生走入大學校門時帶著對未來的躊躇滿志和對新環境的新鮮感,在眾多考生中的脫穎而出都給他們以強烈的自信,因此,大一學生對未來的憧憬和抱負相對于高年級的成就動機方面要高。
其次,到了大二時,發現原來大學管理比高中松多了,剛進大學的新鮮感也過了,對于生活和學習的動機水平急劇降低,大三時,適應了大學的各種學習生活的習慣和方式,跟專業老師的交流多了,老師對學生的外部動機影響力會逐步加強。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大三以后的階段演出機會逐步增多,隨之而來的榮譽和名聲也會越來越多,渴求知識的目標動機、興趣動機及外部動機隨之增強。大四面臨畢業找工作,實踐經驗和社會活動的增加,使他們越來越明確自己的目標在哪里,為了增加自身走入社會的籌碼,會自發自覺的有目的性的學習。
所以,音樂專業大學生學習動機是動態發展的,受社會環境、個體身心發展水平及教育過程的影響。
(七)不同專業學生學習動機影響因素的分析
各專業學生在學習動機上總體分值較高,在情感動機、興趣動機、外部動機上有顯著差異。聲樂專業學生在興趣動機上明顯高于理論專業和器樂專業的學生;在情感動機上,聲樂專業、器樂專業、鍵盤專業學生明顯高于理論專業;在成就動機上,聲樂專業與鍵盤專業高于理論專業;在外部動機上,鍵盤專業明顯高于其他三個專業;目標動機和消極動機各專業沒有顯著差異。
在藝術類高校音樂專業中,聲樂專業(也可以稱為演唱專業)的學生與其它專業學生有較大的區別。作為聲樂專業的學生在性格特質上都是非常有自信的,自我效能感極強,在學習動機問卷調查中體現在興趣動機與藝術情感動機上,在這兩方面都遠遠超過其他專業學生。也就是說,興趣與情感是支配聲樂專業學習動機的最大驅動力。
同樣,作為表演類專業的器樂專業和鍵盤專業的學生與聲樂學生不同的是,器樂與鍵盤專業的學生對于心理素質這方面要求比聲樂專業學生低,因為他們的表演需要依靠對樂器的操控,在舞臺上展現的是人與樂器。所以,對于器樂與鍵盤專業的學生來說,外部環境的影響也很重要。
理論專業的學生,包括音樂創作和音樂研究兩種專業類型,他們的專業基礎應該是比較扎實的,既需要在某種樂器演奏上有一定的造詣,又要有廣泛的專業知識。也就是知識、技能、創造思維的綜合體。從調查數據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理論專業學生學習動機各維度水平均勻,波動不大。“動機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當它超越一定程度時,反而效果越差”,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理論專業學生在學習中的動機水平是最穩定的,不會像表演專業學生那樣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在學習成績上也是比較穩定的。
五、藝術類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學習動機提高策略
(一)及時調整授課計劃,提高學生成就感,使動機水平均衡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認為,動機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當它超越一定的程度,反而效果更差,因此中等程度的學習動機最有利于優秀成績的取得。興趣與情感動機強度過高,會使學生產生過度自信,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動機會發生偏離。專業教師要針對學生動機不均衡的狀況及時調整授課計劃,布置作業或任務的時候,給過于自信的學生布置難度較大的音樂作品,激發該學生的挑戰意識,加強其成就感,使學生能夠自發、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二)強化女生性別意識,引導對成敗的合理歸因
要強化女生的性別意識,正視自己性別定位。學校和專業教師一方面要針對男女生性別的不同給予不同的就業培訓,鼓勵女生勇于參加社會實踐積極走向社會;另一方面要注重女生對成敗的合理歸因,尤其對失敗的歸因不要放在性別的差異上,積極找出合理的失敗歸因,正視挫折與困難,增強自信心。
(三)科學調整各項外部動機,通過外部因素來促進學生內部學習動機
學校要在學習條件和學習環境上為音樂專業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廣泛征求學生的意見與建議,讓學生親自參與學校的建設,提升學生對學校的依戀。
提高教師專業技術水平,積極舉辦個人專場音樂會、教學音樂會,以身示范,提升學生對教師的崇拜情緒,激發目標學習動機的形成,要在實踐學習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帶動學生,從外部因素來促進學生內部學習動機。
(四)引導二三年級學生確立適宜的成就目標,并及時反饋成績信息
麥克利蘭成就動機論中指出:個體應根據現實情況審時度勢,提出切實可行的目標。當大二大三學生的動機強度開始弱化的時候,教師要及時引導其根據自身能力合理確定及適當調整自己的成就目標,并且對學生每階段的學習給予相應的信息反饋,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進步程度和存在的差距,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可以確切檢驗自己所確定的成就目標是否適度,從而避免因年級增長,動機衰退帶來的不利。
(五)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提高表演專業學生綜合素質
加強音樂表演專業學生文化修養上,重新修訂教學大綱,針對音樂專業學生培養計劃,在大綱中合理的加入傳統文化、文學、藝術哲學、藝術美學、音樂教育心理學、社會學等課程。與職業教育相關的知識以講座、培訓的形式開展,并將課程成績與獎學金、畢業證掛鉤,促進表演專業學生文化修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史瓊.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其影響因素的問卷編制與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370):51-53.
[2]高志敏等.成人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3]沈金榮.外國成人教育概論[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4]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