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偉塵

[摘 要]Sandwich教學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體”教育理念,教師導入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問題、教師總結提升、學生再次討論分析新問題,這種基本教學過程也體現了“學習—實踐—學習”的人才能力培養理念。在綱要課教學中,各章節根據分組需要可以設計多個問題,這些問題不僅要緊扣章節內容,還需要從整體上為回答“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服務。在總結提升環節,教師只需要選擇一個或者兩個問題作為重點難點予以透徹講解。以問題導向來組織教學,重點難點突出,實現了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能大幅度提升綱要課教學效果。
[關鍵詞]Sandwich教學法;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5-0036-03
Sandwich教育模式產生于19世紀的英國桑德蘭技術學院,該學院在教學過程中夾有工作訓練,并逐漸形成了“學習—實踐—學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后來德國海德堡大學首先將Sandwich教育模式引入課堂教學,在每一次課堂中都要體現“學習—實踐—學習”的人才能力培養理念,從此Sandwich就成了一種課堂教學方法。[1]Sandwich教學法突出了學生主體,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法,讓學生自己學習、實踐、學習。教師首先把問題的背景資料講給學生聽,然后針對資料提出問題,讓學生尋找答案,最后教師針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整個課堂的主要環節由學生來完成。其要點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小班教學;其基本流程是教師開場白、學生分組討論、學生交叉學習、集中匯報問題、教師總結、學生討論新問題、反饋共六個環節。[2]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文件指出,“教學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貼近學生實際,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學習特點,提倡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科[2008]5號)文件指出,“探索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大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提倡啟發式、參與式、互動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學”。從理論與實踐來看,Sandwich教學法都能體現這些要求。下面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第六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為例來探討Sandwich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Sandwich教學法在綱要課教學中的應用舉例
(一)課前準備
課堂教學前要向學生說明Sandwich教學法的要點和步驟,準備好25個編號清楚的掛牌和5個標示小組的臺簽;組織學生分好小組,選出小組組長;設計好《Sandwich教學法課堂記錄表》并分發給每一位小組成員。
(二)課堂實施
課堂實施時間為120分鐘。小組討論參與人數為25人,分為5組。
1.教師開場白,用時10分鐘
首先,教師要創設情景來吸引學生,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例如使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否認侵華歷史的事實來做開場白,引導學生不要忘記歷史。其次,介紹近代日本侵略和滅亡中國的罪惡活動,把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的歷史史實作為背景向學生進行介紹。再次,提出學習目標“認清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造成的深重災難,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戰爭;認識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意義;了解國民黨以及正面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力量是中華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最后,圍繞這個學習目標提出5個問題:(1)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造成的深重災難體現在哪些方面?(2)如何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3)如何認識國民黨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4)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5)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是什么?
2.學生第一次分組討論,用時15分鐘。
共分5組(A、B、C、D、E),見表1中的按行分組,每組討論對應的問題。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監督學生進行討論,并督促學生在《Sandwich教學法課堂記錄表》中記錄好小組討論的結果,為下一階段的交叉學習討論做準備。分組討論的目的是使這一組的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尋求本小組問題的答案,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
3.學生第二次分組交叉討論,用時15分鐘
第一次小組討論后重新分為5組(1、2、3、4、5),見表1中的按列分組。每位成員負責向其他成員匯報第一次分組討論的結果。教師要鼓勵小組中的每一位學生積極向另外四名學生介紹分組討論時的要點,注意提醒小組組長控制成員發言的時間。交叉討論的目的是使每一位成員分享第一次分組討論中其他小組的成果,并且鍛煉學生的交流能力。
4.集中匯報問題,用時15分鐘
由原來A、B、C、D、E各組選出表達能力較強的代表站在講臺上當眾發言,匯報各組討論結果。集中匯報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第二是使所有學生再一次學習5個問題的答案。
5.教師總結,用時40分鐘
教師在聽取學生發言后,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從5個問題中選出重點難點問題進行補充、引導,教師并不需要重新回答所有的5個問題。所以本章中可以選擇“正確評價國民黨政府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比較詳細的講解。選擇這兩個內容的理由是:第一,它們是課后學習思考題;第二,它們回應了當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理論熱點難點——怎樣評價國民黨和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為了透徹地講解這兩個問題,需要根據抗日戰爭的進程(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來分析國民黨和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抗日戰爭的戰略防御階段,國民黨組織了淞滬會戰、圻口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大規模的會戰,是抗擊日軍戰略進攻的主戰場。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挺進抗日前線配合國民黨軍作戰取得平型關大捷等勝利;深入敵后開辟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粉碎了日本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圖謀。但是由于國民黨推行片面抗戰路線,在正面戰場組織的會戰節節敗退,喪失了大片國土。在戰略相持階段,日本改變了以前對國民黨予以軍事打擊迫使國民黨政府投降的政策,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政策。在日本的拉攏下,國民黨二號人物汪精衛叛國投敵,在日本扶持下建立汪偽政權,成為淪陷區的幫兇。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也改變了戰略防御階段積極抗戰的政策,采取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政策。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針,從1939年1月到1943年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其中在1941年1月制造了嚴重危害中國抗日的皖南事變。中國共產黨堅定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理有利有節的擊退國民黨的反共行為,中國避免了重新陷入內戰的危險。敵后戰場廣泛開展游擊戰爭,發動百團大戰,抗擊日軍主力,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抗戰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抗擊侵華日軍的比例是這樣的:1938年抗擊侵華日軍的比例是59%,1939年是62%,1940年是58%,1941年是75%,1942年是63%,1943年是58%,1944年是64%,1945年是69%。[3]在戰略反攻階段,國民黨對日消極避戰,保存實力,坐待勝利。國民黨腐敗更加嚴重,導致豫湘桂戰役中正面戰場出現了大潰退。敵后戰場則是不斷收復國土,從1943年7月起,敵后戰場廣大軍民則向日偽軍發動局部反攻作戰,收復了大片國土;1945年8月開展了全面反攻。由此可見,戰略防御階段的正面戰場是名符其實的主戰場;戰略相持階段的正面戰場地位逐漸下降,主戰場地位被敵后戰場所取代;戰略反攻階段的正面戰場基本上沒有什么作為,敵后戰場經歷了從實施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的歷程。
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呢?可以從五方面來總結:第一,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建立并堅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共御外辱;第二,明確提出并堅持實行全民族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實行以弱勝強的戰爭指導;第三,開辟和發展敵后戰場,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創造有利于全國抗戰的戰略格局;第四,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打造爭取抗戰最后勝利的戰略基地;第五,充分發揮共產黨人的先鋒模范表率作用,以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動鼓舞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和必勝信念。[4]
教師總結的目的就是要突出本章所學內容的重點,突破難點,正面引導學生。分析“怎樣評價國民黨和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一問題的落腳點就是要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四個選擇”中的“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6.學生討論新問題,用時15分鐘
教師總結之后需要提供新材料形成新問題供學生討論與分析。提出的新問題既要運用本章所學,最好又要結合當今時代,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本章在“金魚缸”討論環節選擇的案例是: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提出的新問題是:我國為什么要這么做?在學生討論分析之后,引導學生認識我國這樣做的理由:第一,我們要牢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第二,牢記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警醒全世界人民時刻警惕日本為軍國主義侵略歷史翻案,維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和確立的戰后國際秩序;第三,我們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而共同奮斗。
“金魚缸”討論環節的目的是鍛煉學生運用本章所學解決新問題的分析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7.反饋,用時10分鐘
各組學生分享學習收獲、心得,教師收集《Sandwich教學法課堂記錄表》中學生提出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沒有涉及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問題,簡要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反饋環節的目的是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反思教學中的不足,促使教師在下一次講述同樣章節時予以改進。
二、Sandwich教學法應用于綱要課教學的優點與難點
(一)優點
教學改革實驗表明,在綱要課教學中運用Sandwich教學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學生非常喜歡這種教學法,進而喜歡上綱要課。由于學生有三個發言環節,契合了現當今大學生有思想好表達的特點,學生感覺到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探尋真理尋求真知的參與者,學生的抬頭率有很大提高。學生發言踴躍,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及時總結提升學生的觀點,師生在交流互動中不時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學相長。
Sandwich教學法有助于實現教學內容從教材體系到教學體系的轉化。教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點理論成果,教師和學生都要用好教材,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果按照教材體系展開的話,受制于時間限制、教材邏輯體系限制,很容易導致按照教材內容流水線式的教學,知識信息量很大,但是很難突出重點難點。因此,一方面,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并回答問題,能使學生利用好教材;另一方面,教師在吃透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課后學習思考題提煉出一兩個重點難點問題,并以此作為每堂課教學主線來組織教學積極引導學生,這能使教師利用好教材。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擺脫照本宣科式的滿堂灌,充分發揮學生和教師的主動性。
Sandwich教學法還可以和網絡課程相結合。可以在在線網絡課程中設置學生網絡學習環節,經過網絡測試后,學生再進入到分組討論。此時學生通過預習已經了解某章節的基本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效果會更好。
(二)難點
課堂教學時間控制是難點。由于Sandwich教學法整個教學步驟是一環扣一環,每一環都有時間限制,因此需要教師及時控制好每一個環節的時間,否則會影響到整個教學環節的完整性。
課堂教學規模是難點。Sandwich教學法一般適合于小班教學,受制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現在的綱要課課堂教學規模在100人左右,這就需要靈活應對。首先要準備好教學道具(胸牌、臺簽等),這可以起到明示身份的作用,有利于教學的開展。每次課只有25人全程參與到Sandwich教學法的各個教學環節的時候,需要對其他的75人安排任務:一是明確告知他們在“金魚缸”討論環節中是要回答問題的;二是臨時性的把他們編入某一問題小組的“親友團”。這樣就做到了人人都有任務,避免了學習過程中目的性不強的缺點。
課堂問題設計是難點。根據教材內容、學習目的和分組數量來設計問題也是實施Sandwich教學法的難點所在。設計的問題首先要吸引學生,此外還需要涵蓋所學內容,又不能簡單重復,而且還不能有政治錯誤。教師在總結的時候不是簡單回答所有問題,而是要結合課本的學習思考題,選擇一個或者兩個問題作為重點難點進行透徹地講解。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又得在“金魚缸”討論環節中提出一個新問題來引導學生運用所學來討論分析并解決問題。還有一點,每堂課所設計的問題從根本上又要從屬于回答“四個選擇”,因此在綱要課中運用Sandwich教學法時,設計問題對教師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參 考 文 獻 ]
[1] 田志逢.淺析Sandwich教學法[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24):72-73.
[2] 黃亞玲,馬建輝,彭義香,蔡馥丞.Sandwich教學法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J].醫學與社會,2008(3):55-56.
[3] 李慶剛.《黨史知識大講堂》第三講: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136058/221814/14767875.html,[2011-05-30]/2015-05-06.
[4] 《中國抗日戰爭》編寫組.中國抗日戰爭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10.
[5] 羅運勝.論地方高校歷史文化課程的特色教學[J].大學教育,2015(1):123.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