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曼琳
摘要:當核能作為人類重大成就被和平利用而產生收益頗豐,但同時一旦發生核事件或核泄露事故,會對環境及公眾產生嚴重的后果。當前我國核第三方責任保險制度缺失,尚未建立完善的核事故損害賠償保險經濟政策和制度,本文通過分析國外核電大國及核電組織在核保險制度上的現狀和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核能;核損害賠償;核第三方責任保險;啟示
中圖分類號:F840.6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4-000314-02
一、核保險與核第三方責任保險
核電作為與水電、火電一同被稱為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安全可靠轉移核電風險,核電企業在建設期和運營期都以核電站為保險標的,由專門機構承保,因核保險對保險人的償付能力要求高,保險業無法承擔全部保險責任,這就需要通過全球再保險以最大限度的分散。
核第三方責任是指在核設施發生核事故造成核損害時,運營商應承擔的賠償責任。而核第三方責任保險,就是指保險人依法對應對第三方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時,由保險人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向第三方支付賠償金的財產保險。它是以被保險人依法應當對第三人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為標的而成立的保險,其存在的價值能幫助受害人獲得賠償,同時也能為保險人提供財產保證,分散保險人的風險。
二、國外核第三方責任保險制度發展與實踐
20世紀60年代,簽訂的《巴黎公約》和《維也納公約》這兩個公約為各國確立了處理有關第三方核責任的基本原則。
1.美國的第三方責任保險
美國在利用核能之初就開始研究處理核事故責任問題,于1954年頒布了《原子能法》。作為世界上最先建立專門而完備的第三方核賠償責任法律制度的國家,卻未加入《巴黎公約》和《維也納公約》核賠償責任公約。1957年的《普萊斯一安德森法》成為全球第一部關于核損害賠償的法律。該法案確立了營運人負有嚴格責任,授權核管理局和國際能源局在規定限額內對第三方賠償,同時將美國的核第三方責任賠償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要求核營運人強制購買至少3億美元的責任保險;第二部分是核營運人每年每反應堆支付1500萬美元的保障基金,保險金額達到100多億美元;第三部分是在賠償總額超過責任限額和公共基金總和,國會要進行財政支持。
為發展第三方責任保險,美國核聯營將核責任風險與常規風險分離開來,由核共保組織AN[來管理。1973年美國核自保組織NEIL成立,承保了美國境內核保險90%以上業務,年均保費收入達到2億美元。美國通過完備的立法支持以及多樣性的承保方式,既能保障核設施營運人的利益,又能確保公眾的合法權益以獲得賠償。經過長期發展,用于核事故的賠償保證金,足以應付核事故發生時的賠償。
2.日本的第三方責任保險
日本在1961年頒布的《核損害賠償法》以及《核事故損失賠償政府補償法》規定了核營運人對核事故承擔唯一責任和無限責任。目前日本還未加入任何國際核賠償責任公約,但日本依據這兩部法律為其建立了本國的核損害賠償法律體系。如果遭遇大型核事故,核責任保險不能承擔部分由核營運人及政府按照事先簽訂的補償協議,由政府來補償。在日本,第三方責任險是強制保險,保單限額最高為15億美元。正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日本有別于其它核電大國與核電組織,建立了核保險巨災準備金制度。日本核共體以保險池的方式向營運人提供第三方責任保險,每年提取毛保費的50%作為巨災準備金存入日本核共體,截止2013年,日本核巨災準備金將上升至900億日元。
3.歐洲國家的第三方責任保險
1960年簽訂的《巴黎公約》為歐洲各國制定本國的核責任立法提供了依據,由于歐洲國家在地理位置上相鄰,發生跨境核損害的可能性高,有明顯區域性特點,該公約更成為全球第一個區域性的核損害賠償公約。如英國頒布的《原子能法》以及對人身傷害問題和責任限額進行規范的《核設施法》;將大型核設施責任限額提高到1.4億英鎊的《能源法》;1965年法國頒布的《核動力船舶營運人第三人責任法》等。這些公約締約國效仿《巴黎公約》有關核損害賠償責任的責任限額、財務保證等方面的規定對本國核安全責任立法。歐洲核互保組織EMANI,占據核保險市場份額較大,其成員包括法國等53個國家的保險公司,承保能力為6億歐元。
三、國內核第三方責任保險制度現狀
我國核保險業務相比其他國家起步較晚,1994年開始建造的大亞灣核電站是我國第一座核電站,正是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承保開啟了中國核保險業務大門。大亞灣核電站僅投保核物質損失保險,并沒投保核第三者責任險。我國的原子能法立法工作從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由于體制改革等原因一直未能出臺,但國務院還是制定了一系列應對核安全問題的行政法規進行規范。1999年中國核保險共同體成立,在承保國內核風險的同時,接受境外核保險分保業務,即成為了世界核共體體系的一員,使我國核保險業務與國際并軌。
1986年與2007年分別頒布了《國務院關于處理第三方核責任問題的批復》、《國務院關于核事故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這是我國處理第三方核責任問題的基本法律依據。在該批復中也增添了關于跨國境的核損害的原則處理方式;將特大自然災害引起的核事故納入到責任范圍內,同時增加了關于財產保證和責任保險的規定。但這僅僅是一部行政性條例,沒有從法律層面對營運人做出相關規定。
四、對完善我國核第三方責任保險制度的啟示
目前我國在建的核電站已超過全球在建核電總數的30%。我國核電事業急速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核電保險的發展,未來巨大的保險需求將是對我國保險行業的一次考驗。結合各核電大國及核電組織的經驗教訓,對完善我國核第三方責任保險制度有以下啟示:
1.盡快出臺核事故損害賠償責任的相關立法
沒有針對性的法律,尚未明確賠償責任的范圍、分類及金額是我國核事故損害賠償制度現狀。而首當其沖的就是缺乏專門的法律。雖然我們最新最權威的指導性文件是2007年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核事故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但其中沒有對譬如訴訟時效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且其中關于最高賠償責任限額為3億元,遠低于其他國家對于責任限額的規定。另外,我國還未加入任何國際核責任公約,一旦發生跨境損害,可能會沒有導致責任界定不清,賠償工作無法展開的局面,同時在制定國內立法的同時要注重與國際相關公約一些原則性條款的并軌。
2.建立巨災保險體系
國際上一般做法是將自然災害作為核事故發生時的除外責任,中國在2007年批復中將自然災害納入到責任范圍內,但在核共體提供的保單中并沒有做出說明。中國應建立巨災保險體系,以緩解在自然災害導致的核事故發生時,財政面臨的壓力。建立一個由政府牽頭全行業參與的巨災保險體系,適當運用再保險形式來分散風險,有效應對巨災造成的損失。巨災保險體系的監理能在采購核第三方責任保險的基礎上,作為一種有效補充使核風險得到充分的財產保證。
3.加強營運人核損害賠償能力監管
福島核事故發生后,在對事故的后續調查發現國家與核能機構對核設施的監管不嚴是導致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事后,我國吸取他國的經驗教訓對核電設施進行了全面清查。為保障第三方利益,防止發生重大核事故時營運人逃避賠償責任,國家財政承擔風險,應當定期對營運人的運營資格進行審查,同時與保險公司簽訂的第三方責任保險合同進行監管,查看是否提供了有力的財產保障。
4.尋求其他保險運作模式
在核保險運作中,比較活躍的是核共體組織與核自保組織。美國和歐洲都采取的兩種形式,無論哪種形式都是在核能利用程度成熟之后發展而來。目前,我國成立了核共體組織,但承保能力有限,絕大部分依賴于國際分保業務。從新的保險法中可以看到,對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已不再限制,在法律層面上來說對我國成立核自保組織提供了法律保障,核保規模巨大,核自保組織的建立可以突出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