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慧 陳聞君
一、問題的提出
1997年中石油收購哈國阿克糾賓油田項目,開啟了中國與中亞能源合作歷程。目前已形成以哈國為重點,合作范圍擴及周邊中亞國家的良好態勢,合作形式包括獲得油氣資源開采權、修建跨境油氣管道、并購中亞國家及外資在中亞的油氣田以及油氣生產技術服務等多個領域。合作大體經歷了“探索與起步”、“發展到鞏固”、“機制化”幾個階段。雙方的社會發展需要、能源互補優勢、已有的合作基礎和條件、經濟結構等,決定了開展能源合作是實現雙方經濟互聯互通的突破口。2014年下半年以來,能源市場的動蕩和不確定性預示了世界能源格局正經歷重大調整。同期,受俄羅斯經濟不景氣、世界資源類市場嚴重下滑、國際資本市場動蕩難平等諸因素影響,中亞國家經濟指標連續走低,出現不同程度的困難。而又恰逢“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進入密集實施階段。在此背景下,在區域內外環境均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中國與中亞能源合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二、深化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的基礎
(一)中國與中亞國家在傳統能源石油和天然氣產品上存在很強的互補性
我國與中亞國家在能源資源領域特別是油氣產品上互補性很強。首先,雙方能源戰略相互支撐,實現能源出口多元化是中亞國家實現經濟獨立的重要依托,這與我國能源安全戰略形成互補;其次,我國能源需求持續增長,能源缺口日益加大,與中亞地區能源供大于求的狀況形成互補,合作潛力巨大;再次,基于比較優勢和貿易互補性,中亞國家和中國在石油與天然氣產品上貿易互補性明顯。最后,中國與中亞國家在能源開采技術和加工技術等方面各有所長,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中亞各國都積極出臺相應政策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能源領域作為中國中亞合作的重中之重可獲得更廣泛的政策支持,有利于上述能源互補性條件轉化為各自的現實利益,大力提升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二)能源合作主要由雙邊合作向多邊合作轉變的現實需要
目前,我國與中亞能源合作主要采取的是雙邊合作,合作特點表現為“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盡管雙邊合作具有落實效率高、操作性強、受第三方影響的可能性低等特點,但隨著參與主體的增加和合作領域的深化,雙邊合作越來越難以適應發展的需要。一方面,現有雙邊合作存在不足。其一,容易引發消費國之間的惡性競爭,各國都希望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獲得更大的份額。其二,不管是我國與中亞國家間還是中亞各國間的能源合作都存在合同條款大部分類似的情況,重復談判和磋商,導致高交易成本和低效率。其三,由于缺乏統一的能源價格機制,使各國間能源貿易價格存在很大差別。另一方面,中國與中亞國家存在開展多邊能源合作機制的有利條件,且具有了相當程度的多邊合作經驗積累。隨著區域范圍內各國能源合作力度的加強,油氣資源等跨國運輸規模的擴大,多邊能源合作正在穩步推進,尤其是途經多國的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的修建,是多邊能源合作的成功范例,為多國共同磋商機制奠定基礎。
(三)各種不同層級的區域性合作機制為深化合作提供了組織基礎
中國與中亞區域范圍內目前已有上海合作組織(SCO)、中亞區域經濟合作機制(CAREC)、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中亞經濟專門計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絲綢之路區域合作項目”、中國新疆“亞歐博覽會”以及正在形成中的國際新興金融平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等不同層級的區域合作機制。其中上合組織與CAREC機制在推動中國與中亞經濟合作中起主要作用。目前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正在探索建立能源俱樂部,但由于其中涉及的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讓渡問題均比較敏感導致建設進程緩慢,中方一直為此努力。在2013年比什凱克上合組織成員國會議中,習近平主席進一步提出“成立能源俱樂部,建立穩定供求關系,確保能源安全”的主張。另外,由亞洲開發銀行力倡的中亞區域經濟合作( CAREC) 機制,旨在推動資本、貨物、人口的區際流動,致力于為工商界提供服務。該機制將能源作為優先發展的四大領域之一,推進建立能源市場化運行機制,促進區域能源貿易。
(四)中國中亞油氣運輸網絡初現端倪
中國與中亞能源合作采取以管道運輸為主,公路、鐵路運輸為輔的供給模式。管道作為雙方能源合作最重要的運輸載體,主要包括已建或在建的中哈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A、B、C、D)四線、西部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網,以及規劃中的中巴、中吉管道和中俄西線管道,這些管線聯結了新疆境內各主要支線的36條管線。同時,中國中亞區域范圍內的鐵路運輸體系正在形成,已建的北疆鐵路、精伊霍鐵路以及將要構建的“克拉瑪依—新西伯利亞”的中俄通道、“明水—吉木薩爾—阿亞古茲”的中哈通道、“喀什—塔什干”的中吉烏土通道、“喀什—瓜達爾港”的中巴通道等中國西北跨國鐵路通道將會大大改善鐵路運輸現狀。此外,跨國公路運輸體系建設也得到發展,初步形成了中國西北與周邊國家“一縱三橫”國際公路通道體系:“一縱”指經過塔城、喀什兩地,縱貫整個新疆區域,連接俄羅斯、南亞的國際公路通道;“三橫”涵蓋了經阿拉山口的新亞歐大陸橋、經霍爾果斯的國際公路及規劃的由“喀什—安集延”公路聯接的泛亞大通道,構筑了橫跨亞歐大陸的北、中、南三個方向的主干線。這些聯結著中國、中亞國家、俄羅斯的能源通道系統是建立區域統一能源市場的基礎。
三、深化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面臨的機遇
(一)國際能源市場進入熊市周期,為中國與中亞國家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中亞能源秩序提供了機遇
目前,中亞地區的能源秩序尚處于構建過程中。中國與中亞國家同處于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缺少話語權。此輪油價下跌主要是由基本面供給過剩、美元走強而引起的,石油市場處于買方市場,中國可以借助消費大國的影響力,與中亞國家一起構筑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中亞地區能源秩序。當前受俄羅斯經濟拖累、國際油價暴跌等因素影響,收入減少、貨幣貶值、經濟下行壓力大使得中亞國家與中國的合作意愿更加迫切。2014年油價大跌導致中亞國家石油美元收入大幅減少,致使流動性趨緊,貨幣貶值嚴重,在與他國的石油交易中都在尋求非美元化。我國可利用人民幣幣值穩定、大多數石油生產國幣值貶值的市場時機,加快建設以人民幣計價和結算的原油期貨市場,引導我國在石油對外貿易中使用人民幣計價和結算,推動石油人民幣進程,并進一步助推人民幣國際化。同時,我國要利用上合組織在區域內的積極作用,妥善處理與中亞各國、俄羅斯和美國的關系,爭取在中亞地區能源供需關系的整合中獲得最大利益。
(二)中國已開始進入資本輸出和產業輸出階段,而中亞各國為擺脫經濟發展困境需要中國的助力
目前,中國已同哈、吉、塔先后簽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雙邊合作協議,“絲綢之路經濟帶”已與哈“光明之路”、烏“福利與繁榮年”規劃、土“強盛幸福時代”、塔“能源交通糧食”三大興國戰略以及吉“國家穩定發展戰略”實現了對接。這些發展戰略的對接為中國資本、產業輸出以及中亞國家擺脫經濟困境提供了機遇。在國內消費市場活力缺乏,歐美市場疲軟、美國構筑島嶼封鎖連的情況下,與中亞國家進行能源合作,輸出產能、資本、技術、裝備等,既釋放了合作潛能實現優勢互補,也為我國開辟了新的戰略空間。而中亞國家與我國的合作可以為本國帶來經濟發展急需的資金與技術支持,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及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提升經濟競爭力、推進經濟的多樣化和現代化以及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項目實施正進入密集期,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綢之路基金、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等平臺的建立,為中國與中亞合作發展注入新動力、開啟新的窗口,有助于破解當前經濟發展困局,提升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的效果與影響力。
(三)新一輪能源革命為中國與中亞國家深化清潔能源領域合作提供了機遇
2014年下半年以來能源市場的動蕩和不確定性應該被視為市場上某些構成元素正在進行新一輪調整的標志。在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以及全球碳減排壓力的推動下,能源供需結構發生顯著變化,未來能源生產與消費應該是綠色低碳、高度智能化的,天然氣、非化石能源有望成為未來主體能源。面對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順應能源格局新變化,“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快推進我國能源向清潔化、低碳化轉型,以應對資源環境挑戰。而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大發展的今天,資源或環境等可持續發展構成的威脅,是一個區域兼全球的問題,既來自國內,亦來自國外,單靠一國力量或能力,很難解決由此而引發的安全問題。這就需要開展與周邊國家、地區或國際機構合作。因此我國與中亞國家應為共同的資源環境利益,在傳統能源開采峰值到來之前,強化清潔能源領域合作。中亞清潔能源資源風能、太陽能、生物能和水能等非常豐富。我國在風能發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和核能發電方面具備裝備制造、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有能力和中亞國家進行合作對接,在保護中亞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和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也推動我國能源國際化,并帶動能源體系轉型升級。
四、深化中國與中亞能源合作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一)貨幣貶值與金融風險加大
此輪國際油價和大宗商品暴跌,使得倚重能源的中亞國家和俄羅斯經濟遭受重大打擊,外匯儲備銳減、經常項目惡化、財政赤字劇增,貨幣價值一直危若累卵。哈薩克斯坦作為我國在中亞地區主要能源合作國,2015年8月20日,自啟用匯率自由浮動機制,當日美元匯率即從1美元兌188.38堅戈飆升至1美元兌255.26堅戈。2016年1月1日美元匯率為343.11堅戈,8日即破350堅戈,11日美元加權平均匯率再創歷史新高,達357.66堅戈,兌換點匯率為359堅戈。其他四國貨幣也均有貶值趨勢。幣值的不穩定加大了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金融風險,使海外資產安全受到威脅,直接關系到我國海外能源項目的生產經營和可持續發展。
(二)大國博弈激烈
大國關系是影響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的關鍵,中亞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豐富的能源資源,歷來是大國力量博弈的主戰場。中亞區域的能源博弈集結了美國、俄羅斯、中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各大經濟體,其就能源利益形成的縱橫交錯的供應與需求關系,將嚴重影響該區域的能源安全。2014-2015年間,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不斷加強與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合作程度。印度總理莫迪7月遍訪中亞五國為雙邊合作開拓了新的空間。同期,中亞國家與歐亞經濟聯盟的關系更為密切,吉國已經完成加入步驟,塔國也在進行之中。如果再加上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本地區各種合作項目或構想交織,如何平衡與制約不同能源利益體系,穩定該區域能源安全,將成為未來影響中國與該區域開展能源合作的戰略因素。
(三)區域內社會穩定安全形勢堪憂
2014年夏季至今,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外溢至歐洲高鐵、北非旅游景點、法國工廠和科威特大清真寺等地,擴散趨勢明顯,給亞歐大陸安全穩定蒙上陰影。而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核心區,中亞、中國新疆等地,打擊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活動從未停歇。然而現實是,中亞國家均不同程度出現極端組織大范圍活動跡象。2014年底以來,不斷有報道和視頻顯示,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參戰者在敘利亞和伊拉克活動。僅2015年上半年,吉國家安全部門就成功阻止了10次可能發生的恐怖活動,同時還打掉了40多個極端主義組織。這些都說明如果周邊區域極端勢力得不到有效控制,地區社會安全形勢將出現不斷惡化趨勢。
(四)生態環境脆弱
中亞國家資源能源豐富,但地質地貌復雜,生態環境先天脆弱。能源產業具有環境污染特性,區域能源合作將進一步強化和放大環境污染效應,蘊含較高的環境風險,加重其環境的承載負擔,可能使雙方合作面臨巨大的民生阻力,導致合作進程受阻。
五、結論
當前,中國與中亞各國都處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都需要利用能源實現國家的宏偉發展目標。在國際能源格局經歷深刻調整、區域內外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中國與中亞國家要善于根據變化了的時局,捕捉有利的能源合作機遇。如構建互利共贏的能源新秩序、加強產能合作以及清潔能源領域合作等,同時要對合作中存在的風險與挑戰有充分的估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根據中亞各國的實際情況,在共同發展中尋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資助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BJL050)。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