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楊
摘要:在當代藝術創作中,文字材料在圖形符碼中的優越性則日益顯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在創作時尋求文字的幫助以更好的表達主觀意圖,表現個人對于當代文化和人類生活的態度。本文筆者就文字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作用和意義及主要應用進行簡要分析、闡釋與探討。
關鍵詞:文字;當代藝術;作用;藝術家;價值
在當代藝術創作中,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出現了文字材料。其材料的選擇對作品的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圖形符碼材料具有非常強的符號性,文字作為符號材料,其符號性和文化性是最強的其中一種,其利用價值和潛力都非常大,因此如何駕馭文字材料,如何巧妙合理地利用文字,才能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是藝術家在創作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作者試圖通過對優秀文字材料作品的分析解讀,進而探討文字在當代藝術創作中起到的作用、利用價值和其存在的潛力。
當代藝術的主觀意圖、內在含義和外延性比較復雜,具有一定不定性元素。當代藝術容易與現代藝術和后現代藝術等概念相混淆,三個詞語有一定的關聯性。所謂“當代藝術”就藝術由時間的角度來定義,其內容主要包括具備現代語言和現代精神的藝術。當代藝術之所以流行完全取決于現代藝術這個詞,因為現代藝術與現代派藝術往往經常使人產生混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解釋,當代藝術成為許多展覽的稱謂。另外當代藝術兼備現代性和當代性,包括對當今時代的特點,也涵蓋藝術家對于當下社會生活的真切感受。
當代藝術不能單從時間上看待它的藝術價值,當代藝術還有其特定時代與文化特征。這里必須聲明的是,在現在這個時代的藝術家創造的藝術品不一定都屬當代藝術。只有作品反映當代文化和社會形態,關注社會生活、問題以及對未來的思考,才能真正屬于當代藝術的范疇。無論是何種表現形式,只要內容是表達當下社會特點和文化均可視為當代藝術。
文字,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文明社會,其生活中變得隨處可見,它有著認知性、辨識性、指向性等屬性。人類社會中離不開對文字的使用。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也可稱為文化的載體。
在當代藝術作品中不乏通過文字來表現題材。用文字作為表現題材能夠直觀表達作品觀點。在中國,文字最早以象形文字的形式出現,并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仍未失去其藝術美感。文字具有多元的表現方法與技術。它的表現形式多得令人數不勝數,最簡單的不同的字體都具有著各種不同的外在結構以及完全不同的書寫方式。當文字還可以利用藝術加工來融入藝術家的作品當中。以上這些就已經足夠說明我們的文字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已經逐漸成為一定程度上的文字藝術。
藝術家需要多維地觀察利用文字,最大限度地表現主題,提煉文字的表達方式和文化屬性,巧妙深刻地道出作品的內涵。藝術家準確的將信息進行巧妙地傳遞的時候并力圖做到文字的多種自身語言能夠與作品形成一個可能的整體。我們除了要讓文字與作品的完美融合 ,在當代藝術創作中還要追求讓文字的應用能夠更巧妙,提高作品內涵與信息完整傳達的可能性。
文字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經常被藝術家運用到作品當中,而材料則有現成和現成再利用等的復雜多樣性。劉永剛在其《站立的文字》作品中,在改造和放大后的文字上涂畫印制中國國旗,表現中國強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漢字本身代表著中國文化,但在強調中國和作品感染力的力度方面還不夠,紅色的中國國旗有著強烈的標識性和視覺沖擊力。因此,漢字與國旗的結合清晰明確地表現了作品中心思想,加大了作品的力度。另外,谷文達《聯合國:人類與空間》作品用從世界各地收集到的頭發組成漢字,試圖把所有人和不同的文化聯合統一在一起。在這個作品中,不同的人和異域文化與各地收集的毛發這一材料進行了巧妙的轉換,再結合文字語境,非常貼切的表現了作品的大一統的主觀意愿。
當代藝術創作中,有著許多藝術家的反思和觀念,反映著多樣的社會問題,而文字在與無形材料的運用也起著靈活多元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徐冰的行為藝術作品《文化動物》——印有拉丁字母的公豬與印有漢字“天書”的母豬現場交配,一度被認為是“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強奸” 。作品中文字與豬的行為結合在一起,豬的行為則作為作品中的無形材料。文字的這種文化性和異域文化性加于豬的行為上產生了荒誕的、戲劇性的效果,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映,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穿透力。
谷文達利用大型水墨字與空間的形式產生的心理感受結合,單純在形式上帶給人一種壓抑沉重感。相反徐冰的《天書》則將文字與文字的識別性做了簡單純粹的結合,“偽文字”顯現出來的意外感則非常好地起到對觀眾心靈和經驗的顛覆作用,具有啟發性。賈方舟對此評價說:“谷文達使用文字畢竟做了些陳述性的東西,但徐冰確完全堵死了觀眾希望通過文字去理解作者創作意圖的途徑,這正是視覺藝術語言的純度”。因此文字材料相比其他符碼材料,具備著更高的普遍認知性、和文化性,在當代藝術創作中有著更大的價值。
文字具有標識性和認知性,藝術家能夠利用文字的這兩種屬性結合到作品當中,令作品主題準確的巧妙地傳達出去。但是文字的這兩種屬性在創作的運用中也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徐冰的《何處惹塵埃》,展出地點是美國,作品呈現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英文句子,這對于普遍中國人來說,并不能夠快速直接的解讀作品,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禪語經過英文翻譯后,能否準確地向西方國家的人們傳達出這句話包含的禪意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素。
在當代藝術創作中,越來越多的作品出現了圖形符號材料。其中多數優秀作品對文字的巧妙運用讓作品有著強烈的內涵和精神指向性。
在對以上藝術家的作品分析探討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文字是當代藝術創作中承載作品思想的重要媒介,對文字的深切運用能夠讓作品產生新的社會價值。文字還具備有效服務于作品中心思想等的巨大藝術潛力,文字能夠為當代藝術創作的發展,無論是觀念、文化內涵上,還是作品形式、語言上,都能帶來更大的啟發,促進當代藝術更好地發展。但我們對文字材料加以運用的同時,切勿本末倒置,過分注重形式,要讓文字材料服務與當下的社會生活和作品主題的需要,服從于人們的過往生活經驗和表達,賦予文字元素更多、更新的視點與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存瑞.“徐冰現象”議紛紛 眾口評說呂勝中[J].美術,1989(01):20-24.
[2]蔣萍.“戒指”文化內涵淺析[J].安徽文學,2012(12):157-1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