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養成教育核心過程的德育對人類和整個國家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促進和諧發展、護維國家安全穩定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及多元文化對學生思想觀念的沖擊、信息全球化對學生道德觀念的影響使德育面臨巨大的挑戰。德育的目的是教學生追求幸福,德育的功能使學生理解幸福;德育的過程讓學生享受幸福。實施德育必須指導學生在道德學習中體悟幸福;引導學生在道德生活中創造幸福;協助學生在道德回歸中追求幸福。
【關鍵詞】學生幸福 德育 教育
【基金項目】2014年廣西教師教育專項課題“學前教育專業大專生養成教育實踐研究——以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立項編號:2014JS016。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220-02
一、學生幸福的內涵探析
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不斷地探索著幸福,他們向往、熱愛并不斷地追求幸福。正如某位哲人所說:“幸福是人生的最終目的,追求幸福是人類所具有的天賦權利”。然而,對于幸福的看法至今仍是眾說紛紜。事實上,幸福與一個人的德性發展、情操志向、文化修養等存在著密切聯系。在希臘語中,德性一詞來自“arete”,原本指自然事物的特長、用途和功能,此外還有“長處”、“優點”、“效能”、“權利”的意思。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泛指可以使事物成為完滿事物的特征和規定性,是使人成為善良、并獲得其優秀成果的品質,其類型分為倫理德性和理智德性。可見,幸福是人在現實生活中,當預期的目標和理想得以實現、自身德性得到最大限度發展時的內在滿意和體驗。
只有德性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獲得幸福。然而,“對于未來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一直是家長和學生在考慮“讀書學習目的”時的傳統觀念,但是這種簡單的二元對立的劃分,再加上他們認為“讀書學習”的特性是為了未來的生活,本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思想,一味地追求智力提升,忽略學生自身德性的發展,從而不惜以犧牲學生當下的幸福生活為代價,學生由于自身德性發展問題處于缺失幸福的生活狀態。德育作為一種“成人”的活動,關涉著人對幸福的理解。德育應該關注人的生命,走向人的生活,并在此過程當中提升人的生命,展示人生活的多樣性,以此達到人的德性的不斷完善與充實,即一種德性得到最大限度發展的幸福生活。
由此,本文所闡述的學生幸福指的是學生在德育過程中成功完成特定的任務、實現預定的目標和理想、自身德性(包括倫理德性和理智德性)在現實生活中形成并得到最大限度發展時的一種滿足的精神狀態和情感體驗。
二、幸福德育的過程梳理
(一)德育的目的教學生追求幸福
人的生活是自身本質目的逐步確認的過程,是意義依次確認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通過教育理解生活的意義和構建學生的德性的過程。德育基于人類的共同經驗,并使它與個體的生活發生關聯,使個體豐富、更新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內容和結構、并建構個體精神世界的核心——德性。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它使人從“自然存在”走向“精神存在”。德育引導學生的德性生成,指導學生理解、追尋生活的意義和幸福。只有如此,德育本身才具有價值和意義。當我們把幸福生活看作人生的終極目標時,德育也應該指向這一目標。人的特質的不確定性決定了人需要德育。人是德育活動的承載體,其德性生成與他的身心發展規律一樣,都是德育應重視和遵循的。德育更長遠的目標在于能夠對當下及未來的生活有積極的作用,能夠在德性發展的前提下使學生生活得更好,能夠有助于學生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幸福生活的實現。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學校德育應對學生個性的發展及多樣化顯得力不從心。當前,“以人為本”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流,而在我國高校目前在德育工作中,人文關懷卻依然嚴重缺失。長期以來,高校德育缺少人文關懷,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在德育過程中過多地強調了德育的群體性功能,過分強調通過德育教育樹立社會道德規范、加強對個人的外在制約作用,而忽視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建立在具有健全人格的個體“人”之上,忽視人是社會群體基本單元的事實和個體的主體性作用,從而把受教育者僵化地認為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對象、客體。究其原因,既有德育工作者德育理念的滯后,也有德育內容的貧瘠、枯燥,更不乏德育方法的單一、機械。在理念層面,部分德育工作者未能從對德育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未能緊跟時代步伐樹立正確理念,未能深入理解德育的內涵。在內容層面,存在只注重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及學校規章制度的強化的現象,未能將“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納入德育中來,從而導致學生具有高深知識卻不知道珍惜自己生命,體會不到學習生活的幸福。在方法上,注重顯性德育,未能有效挖掘并利用隱性德育的價值,無法將隱性德育納入到顯性德育中來,未能引導學生在道德生活中感悟生命、感悟良好道德行為帶來的滿足感、感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德育需要幸福,但是目前德育的功利化傾向嚴重阻礙了學生幸福能力的發展,把德育降格到只以訓練人掌握和遵循基本的道德行為規范的層次。教師只能把德育內容變成僵死的規定,以灌輸的方式教給學生。如此一來,不僅阻礙了學生德性的形成和發展,也使得學生只接受道德規范,而忽視了對學習生活中幸福的理解。因此,實施幸福德育教育要關注人生,關注生活,給學生快樂,提供給他們獲得幸福的觀念和方法,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
(二)德育的功能使學生理解幸福
《止學》有云:“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又云:“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德育除社會功能外,它還具有并發揮著日益明顯的工具性的自然功能和本體性的個人發展的功能。德育作為培養人的德性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盡管要考慮如何滿足社會的、教育者的、社會環境中的個人的德性需要,但首先應考慮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完善受教育者的德性結構,滿足受教育者的德性需要。
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在尋求幸福。“一個由具有活力、勇氣、敏感和智慧的人們組成的人類共同體,只能靠與迄今為止的任何教育迥然不同的最高度完美的教育來創造。在這個人類共同體中,幾乎人人是幸福的”。而德育作為培養人的德性的社會活動,更要為提升人的幸福服務。
德育在發揮其兩大功能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幸福。首先,德育在促進個體的發展過程中,通過人的德性的發展與成熟,促進人的社會化,建構起各自不同的對于幸福的追求與理解,通過后天的道德教育來培養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享受能力;其次,德育在促進社會發展過程中,通過提升社會的道德水準,樹立社會良好的幸福觀,進而幫助學生理解社會道德生活中的各種幸福,并學會在社會大環境實踐道德行為中體悟和創造幸福。我們的德育追求理應通過幸福的德育創生出德育的幸福,進而促進學生學習生活的幸福和社會道德實踐的幸福。
(三)德育的過程讓學生享受幸福
德育過程是一種有目的地傳遞、學習人類道德文化,促使個體德性生成和發展的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手段為實現既定德育目標,共同參與德育活動的過程。德育過程是師生相互欣賞的交往互動過程,師生雙方都應該將對方作為一個開放的創造者、一個成就者來展開對話、交流,從而養成一種欣賞視界、友愛寬仁的生活態度,最終能夠互相認同,滿足內心的渴求,實現交往的天性,達到一種幸福。
德育的本體應該是人的生活。德育是一種特殊的人類活動,無法從人的生活歷程中剝離出來,德育的過程同時又是生活的過程。而生活的目的即生活本身,不在生活之外。享受生活的幸福應是現時的,此時此地的。如果沒有一種重視德育過程即生活過程的理念,沒有一種德育即德性生成與發展的觀念,勢必很容易扼殺學生敏感的心靈、直覺式的思維與天真的熱情,而這一切恰好都是體驗幸福的最重要的能力與因素。
德育的直接結果是人的德性形成和發展。德性形成的人的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和享受過幸福,并從內心里渴望幸福,而且自信有能力獲得幸福。從學生人格形成方面來說,對幸福的追求應成為他們生命的內在追求。德育活動過程本身理應是這樣一種幸福體驗的過程。
三、幸福德育的實施策略
(一)指導學生在道德學習中體悟幸福
“體悟”作為動詞意思是體會、領悟。“體會”作為動詞意思是體驗領會;作為名詞意思是體驗領會到的東西。“領悟”意思是領會、理解。由此可見,在德育過程中體悟幸福主要依靠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探尋。學生如何在德育過程中去探尋幸福,答案顯然不是一成不變的。著名的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認為“幸福=滿足/欲望”。正如公式所揭示的,為維持“幸福”水平,“欲望”被無限放大之時,“滿足”需時常保持同步的增長,否則會導致人心理上的不平衡,這時人們就會進一步努力維持達到等量“幸福”水平或謀求超越;相反,當人的主觀欲望得到良好的控制,逐步下降時,主觀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由于人的欲望無法測量,我們只能借助于滿足感和滿意度來衡量,而這些欲望的滿足離不開日常的生活體悟。本文認為,幸福是自身德性形成和發展后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而自己獲得滿足感的一種體悟過程。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單一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和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合理利用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理解教育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同時強調了教育主體間性的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促進者、交流者,也是意義的重建者。在這樣的意義建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建構過程是一個相對的自主過程,與其它現實或潛在的主體始終保持著合作、交流、溝通與理解,所有這一切構成了學習情境。享受學習情境是學生體悟幸福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要學會享受學習情境,在享受學習情境過程中體悟自身德性形成和發展(德育)帶來的成就感、創造感等。學生在這種學習情境中以非理性精神為前提和基礎,憑借各種非理性精神形式,依靠各種非理性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意志和思想,通過與教師探討德育內容來發展自身的德性,在這種互動式的活動中體悟自身的幸福意義。
(二)引導學生在道德生活中創造幸福
和諧的校園生活以及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是學生自我精神層面體悟和道德生活層面創造幸福最重要的途徑和方式。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實踐道德生活的環境基礎,也是學生在完成德育學習任務過程中有助于提高其學習滿意度的條件之一。學校內部的人際關系相對社會復雜的人際關系而言,體現著單純中透著執著,和諧中包含理解的特點。做一個幸福的學生,要求學生自身具有積極追求個體人生幸福的主觀態度。學生對于個體人生幸福的積極追求是學生生命價值的體現,更是學生德性形成與發展的要求和展示。德育學習活動作為學生整個人生過程的經驗,不應該對學生的現實存在和生活置若周聞,而應給與極大的熱情和關注。關注的目的不在于了解他們怎樣生存,而在于努力促進他們更好地生存,體驗到生存的意義和幸福。
學生獲得幸福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要多體會人生的美好。學生不僅要學會欣賞風景,也要讓自己成為美麗的風景。二是要與人為善。從為他人的奉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實現幸福。三是要有感恩的心態。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到幸福的原因在于心存感恩。有了感恩的心態,就會懂得珍惜,重視自己的所得,努力從所得中發掘最大的喜悅和滿足。四是要學會閑暇。學習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閑暇往往是幸福的過程,是德性形成和發展的外在表現。
(三)協助學生在道德回歸中追求幸福
善是至高無上、完滿無缺的一種至福狀態,德性就是使行為個體達到這種性質,實現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教導培養起來的。德性生于行為,追求德性的行為必須在社會中通過實踐活動來進行。如果行為者把自己封閉起來,脫離社會現實,那么其所追求的德性行為必然是沒有現實依據的。因此,德育必須協助學生在德性的行為實踐中追求“善”的至福狀態,完成自身道德的回歸。
在德育過程中,必須展現人文關懷,強化德育教育親和力。德育不僅應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存狀態,還應引導他們追問如何生存的價值問題,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地反思、批判和超越那種被給定的生存方式和發展狀態,從而達到一種理想的應然狀態。只有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意義,懂得作為一個完整生命的價值,才能與自然、與他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才能創造和諧德育、和諧社會。德育教育要改革過去傳統刻板說教的教育模式,轉向深入學生,深入生活,深入情感,讓學生在德性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實現道德回歸,不斷追求現實生活的幸福。
德育活動本身即是一種幸福體驗,因為德育的最高境界是把德育當作幸福的活動,真正做到以實踐道德生活為樂是實現學生幸福的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1]王世朝著.幸福論——關于人·人性·人生的哲學筆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2]〔英〕羅素著,傅雷譯.羅素論幸福[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3]洛克著,胡毅等譯.人類理解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金生纮.理解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5]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6]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
[7]霍勇憑執筆.實施幸福教育,塑造絢麗人生[J].現代教育科學,2005.(1)
作者簡介:
梁富一,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