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強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45-01
人人平等、師生平等是現代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唯一途徑,怎樣面帶笑容,怎樣建立師生平等的相互關系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從課標理念中體會到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有一個教師、學生互相交流合作發展的平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感染,受教育,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一、在課堂中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始終是平等的,教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多少,師生人格上的平等,不能于專業地位上的平等畫等號,所以在做每一節課時,要從互助平等的關系出發,從營造和諧的、輕松的、互動的、寬容的課堂氛圍入手,或注重導語設計,或尋找能引起共鳴的,又有價值的課題,或運用一定技巧快速與學生溝通交流,激起學生參與求知和思考的欲望。師生形成了一種默契,課堂上教師講課時,學生隨時都可以打斷。學生作答時,教師也可以質疑,一切無須舉手或事先聲明、暗示。想說站起來就說,說完就自行坐下,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可進行暢所欲言的交流。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下引導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沒有顧慮學生大膽發言,有的只是經過各自思考后的問題,因此,出現問題往往千奇百怪,但再奇再怪也往往能在同樣的課堂里得到滿意的解決,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在下一節課常常會有非同尋常的回答。在強烈求知欲望的推動下,學生把課上辯論延續到課下,或討論或主動查閱資料,在民主平等的關系中獲取知識。
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語文素質。
語文素質教育不是面向某一個學生,而是面向全體,每一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上能力都有一定的差異,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面向有差異的學生,根據他們的不同實際,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歧視、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不同程度的訓練,比如:作文課,某些同學的構思差,某些同學的立意差,某些同學的選材差,某些同學的語言差,這樣我在課堂上的分組分類的將他們組織在一起。進行切實有效的引導,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應留給學生適當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去自學,讓學生閱讀課外的書籍和課外輔導資料。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增長了知識,更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他的語文素質有最大程度的提高和發揮,從而證實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當他以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必將使他們較快的適應新知識,新事物。所以語文教師要大膽的走出課堂走出課本,面向學生。真正把教師室的隔離層當成海綿,課內長骨課外長肉。完全徹底的推進行語文素質達到預期目的地。
三、開闊學生視野,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好。開拓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增強學生素質,同時也對學生所具有的語文素質的檢驗。比如進行朗誦比賽,辦黑板報,對聯,辯論會,主題研討會,講演比賽,作文競賽,古典知識競賽等。這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開闊了學生的天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的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真正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題。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推向語文教學的舞臺。教師只能是后幕的導演,對某一篇課文不提倡教師一一的講解出來,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課文,去理解課文,分析課文,甚至讓學生作“教師”登臺講解,這樣既鞏固學生的原有能力。
四、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傳統的教學重教輕學,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傳授輕能力的發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活動教學已成為新課改一大亮點。活動是教育的中介,是實施德育的有效載體。所以在教學中常采取辯論、分組討論、分組競賽、時事論壇、演小品、小記者采訪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全體參與、全程參與,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變學習過程為探索創新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探討知識、交流體驗和進行創新性思維訓練。
五、精心測試讓學生和諧的發展。
為了檢驗學生的成績,還必須依靠考試,在考試還客觀存在的今天要完全拋棄應試是不現實的,應試也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也需要我以在平常的教學中加以培養,考試是學生知識能力的集中表現,也是檢查學生素質高低的依據,同時根據考試結果的反饋情況說,可對癥下藥。及時強化學生素質。試題應傾向學生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傾向主題觀。考試又是面向層次不同的全體學生,所以要精心設計,不能千篇一律,要有靈活性,創造性,結合教學的內容,端正學生對考試的態度。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素質教育重在學生的創造性,所以語文素質教育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意志,肯定學生的個性地位和作用并積極引導學生健康的發展自己的個性發揮他的創造性。放手讓學生去做,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主觀能動性。自學能力,獨立活動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挑戰達到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
只有師生并進,才能切實的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高素質的人才,才能提高全民族的語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