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芳
【摘要】語文課是讓學生學習漢語的過程,朗讀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十分常見。朗讀能夠強化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激發學生興趣,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入朗讀教學意義重大。本文從朗讀教學的意義、作用、方法等方面,探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語文 課堂教學 朗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59-02
語文課是讓學生學習漢語的過程,朗讀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十分常見。學生將文字性的書面語言如何轉化成自己的語言,這一轉化過程是學生通過朗讀得以實現。課堂教學活動中,朗讀可以引起學生注意,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學生通過朗讀對文章有了學習的興趣,才能發揮出學習的自主性,這有助于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朗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讀”這一教學方式是語文教學中慣用的形式。教師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將書面文字通過語氣,語調,富有感情的表現出來,產生立體性思維。學生在朗讀中,發生聲音與文字的碰撞,能夠較為容易的理解課文,感知作者寫作時的情感。學生采用朗讀的方式學習課文,容易將自己的情感代入課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宣泄,更容易產生文章情感的共鳴。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加入朗讀教學,起作用在于理解課文內涵和陶冶學生自身情操。
根據調查顯示,語文教學中課文所選用的素材,多為名家作品和優秀作品,文字語言優美流暢,是學生學習語文很好的范文。學生課堂上反復朗讀范文,在潛移默化中深受影響,帶有情感的記憶語言表述的方式,這樣有助于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同時還促進了學生文章寫作水平。
二、語文朗讀教學現狀分析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現今語文朗讀教學并沒有達到良好的效果,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由于課堂時間十分有限,語文教師的朗讀教學時間更被大幅度縮短。學生在短時間內,很難感受到朗讀對文章學習的優勢。教師講解的時間占了大部分教學時間。教師布置的朗讀預習任務,重點放在字詞的朗讀,忽略課文的朗讀,不能達到實際的教學效果。
齊讀,單人獨和分組讀,這三種朗讀形式在語文教學中較為常見,但實際效果并不顯著。教師在讓學生朗讀時并不提出要求,學生朗讀處于被動性,不含感情的機械性朗讀,使學生產生乏味心理,不利于學生對文章的深入學習。學生沒有目的性的朗讀,讓學生養成不良的朗讀習慣,不利于學生語言的學習。
三、朗讀教學的方法
朗讀教學中,范讀是重要的教學方式。學生朗讀的方式取決于教師示范朗讀的方式。教師在示范朗讀時,聲情并茂,體現出高水平的朗讀素養。情感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果教師在朗讀過程中加入自己對文章的見解,可以使朗讀教學更有特色,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
教師要求學生采用多樣化的方式朗讀,也是朗讀教學中的重要方式。朗讀的方式依據劃分對象的不同有所不同。常見的朗讀方式有齊讀、分組讀、單獨讀、教師領讀和學生分角色朗讀等。大多數教師提倡學生大聲朗讀,這樣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
語文教師的朗讀教學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積極性的評價。積極性的評價意見,可以保留學生朗讀的熱情,也可以讓教師對朗讀訓練的方案做及時的調整。積極評價有助于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
四、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實踐
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提升學生朗讀能力的前提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聲情并茂的進行示范朗讀,給學生營造出極具感染力的教學氛圍,引起學生注意,讓學生初步欣賞文章,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美的感受。這樣可以帶動學生自主參與到朗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創設朗讀的情境,讓學生進行配樂朗讀。教師在音樂的渲染中,讓學生感受朗讀的魅力,體會文章的情感。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給學生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了解文章,然后直觀的讓學生體會文章情感,最后融入感情朗讀文章。比如《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選用自然風韻的輕音樂,給學生展示桂林山水的實景圖片,讓學生在音樂環境下朗讀文章。這樣能夠更好地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感情,理解文章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選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進行朗讀教學,可以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飽有濃厚的朗讀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五、結論
教師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將書面文字通過語氣,語調,富有感情的表現出來,產生立體性思維。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聲音與文字的碰撞,理解課文,感知情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選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比如聲情并茂的范讀,多媒體的運用,朗讀形式的轉換、教學情境的營造的方式。學生在體會朗讀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朗讀能力。
參考文獻:
[1]覃英吉.淺論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訓練的實施意義[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34).
[2]龔顯愛.新課程標準下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4,(14).
[3]江道軍.新視域下培養學生朗讀語感的幾點思考[J].文教資料,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