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水生
新生兒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及病原體分析
袁水生
目的 分析研究新生兒導管相關性感染(CRI)的危險因素及病原體。方法 選取進行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140例新生患兒,將其中發生CRI的46例患兒設為觀察組,未發生CRI的94例患兒設為對照組,對比2組新生兒自身因素和置管因素的差異,針對單因素方差檢驗中獲取的數據實施多因素回歸分析,并對觀察組患兒發生感染的病原體進行分析總結。結果 出生體質量≤1.5kg新生兒的CRI發生率37例(37.3%)顯著高于出生體質量>1.5kg的新生兒7例(17.0%),早產兒(胎齡<37周)的CRI發生率42例(39.3%)顯著高于足月產新生兒4例(1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娩方式、窒息等新生兒的自身因素中CRI的發生狀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新生兒在中穿刺時間長、穿刺次數多、發生導管堵管、意外拔管、在NICU置管等因素影響下的CRI發生率依次為29例(46.0%)、26例(47.2%)、31例(64.6%)、33例(63.5%)以及14例(43.8%),而在穿刺時間短、穿刺次數少、未發生導管堵塞、無意外拔管、在操作室置管等因素影響下的CRI發生率依次為17例(22.1%)、20例(23.5%)、15例(16.3%)、13例(14.8%)以及32例(29.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針對單因素方差檢驗中獲取的數據實施多因素回歸分析,可證實出生體質量低、胎齡短、穿刺時間長、穿刺次數多、發生導管堵管、意外拔管、在NICU置管等因素是導致新生兒發生CRI的獨立危險因素。46例患兒中檢出革蘭陰性桿菌28例(60.9%),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13例(28.2%),真菌5例(10.9%)。結論 臨床上對新生患兒進行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時,對于新生兒的胎齡小、體質量輕需加強防護,并減少導管問題的出現,以減少患兒CRI的發生率。CRI的主要病原菌為革蘭陰性桿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臨床上可以對這兩種病原菌采取針對性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新生兒;導管相關性感染;病原體
導管器材在新生兒疾病治療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能夠顯著改善新生兒疾病患者的治療轉歸效果。近年來,新生兒在治療過程中CRI的發生率正在不斷升高,嚴重威脅著新生兒的生命安全[1-2]。根據現有的臨床研究與報告資料,新生兒患者發生
CRI感染事件,與多種臨床影響因素均具有直接相關性,做好新生兒CRI獨立危險因素的統計分析,對于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具備充分的現實意義。本研究對新生兒CRI發生的危險因素進行了分析,并總結感染患兒病原菌的分布情況,以便為臨床控制CRI的發生提高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新余市婦幼保健院進行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140例新生患兒,其中男85例,女55例;出生體質量0.85~3.82kg,平均(1.84±0.37)kg;胎齡27~41周,平均(31.4±2.7)周;將其中發生CRI的46例患兒設為觀察組,未發生CRI的94例患兒設為對照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胎齡、體質量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診斷標準:(1)安放患兒血管內導管發生菌血癥或者是真菌血癥,外周血標本呈現一次陽性結果,其中需要包括1.5次定量或者是半定量導管培養陽性;(2)導管頂端和血培養中分離出同一種微生物。發生CRI的診斷標準參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2001版)[3]。
1.2 方法 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的臨床資料,對兩組患兒的導管置管情況,患兒自身因素進行統計對比。
抽取患兒外周血進行血標本培養,當導管拔除后取末端血進行培養,對病原菌進行檢測,確定發生CRI患兒病原菌的分布狀況。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新生兒自身因素與CRI之間的關系 出生體質量輕、胎齡小的患兒CRI發生率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娩方式、窒息等新生兒的自身因素中CRI的發生狀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新生兒自身因素與CRI之間的關系[n(%)]
2.2 導管因素與CRI之間的關系 患兒中穿刺時間長、穿刺次數多、發生導管堵管、意外拔管、在NICU置管的患兒CRI的發生率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導管因素與CRI之間的關系[n(%)]
2.3 病原菌分布情況 有18例患兒導管末端血培養呈陽性,15例患兒外周血培養呈陽性,13例患兒導管末端血培養和外周血培養均呈陽性。經檢測,46例患兒中檢出革蘭陰性桿菌28例(60.9%),其中17例肺炎克雷伯菌,11例大腸埃希菌;檢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13例(28.2%),包括7例溶血葡萄球菌和6例表皮葡萄球菌;檢出真菌5例(10.9%)。
2.4 獨立危險因素回歸分析 本研究組中,出生質量低、胎齡短、穿刺時間長、穿刺次數多、發生導管堵管、意外拔管、在NICU置管進行置管的患兒,其發出CRI的概率顯著大于出生質量高、胎齡長、穿刺時間短、穿刺次數少、無導管堵管、無意外拔管、在操作室置管的患兒。在針對單因素方差檢驗中獲取的數據實施多因素回歸分析,可證實出生體質量低、胎齡短、穿刺時間長、穿刺次數多、發生導管堵管、意外拔管、在NICU置管等因素是導致新生兒發生CRI的獨立危險因素。
PICC導管常在患者的肘部進行靜脈穿刺,穿刺點位于外周靜脈,穿刺較淺,不易引起患者出現氣胸、感染、血管穿孔等并發癥,且穿刺操作簡單,成功率較高,減少了患者反復穿刺的痛苦,也降低了患者并發靜脈炎的發生率[4-6]。因此,PICC常作為新生兒置管的重要方法。
本研究中,分娩方式、窒息等新生兒的自身因素中CRI的發生狀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出生體質量輕、胎齡小的患兒CRI發生率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體質量輕、胎齡小的新生患兒可能屬于早產兒,而早產兒身體發育不完全,身體免疫力低,因此易發感染。患兒中穿刺時間長、穿刺次數多、發生導管堵管、意外拔管、在NICU置管的患兒CRI的發生率明顯較高(P<0.05)。患兒在置管過程中,穿刺時間長、反復穿刺會對增加患兒血管和皮下組織的損傷,使患兒出現炎癥反應和感染的發生率增加[7]。由于患兒血管較細,輸液時流速很慢,因此容易出現導管回血現象,造成堵管,當患兒哭鬧或導管固定不穩固時也易導致意外拔管的發生。此外,在NICU置管時,導管屬緊急置管,醫護人員未進行無菌操作也會導致患兒感染發生率增加[8]。
綜上所述,新生患兒CRI的發生與新生兒出生體質量、胎齡和穿刺時間、穿刺次數、導管堵管、意外拔管、置管操作地點等導管因素關系密切。臨床對新生兒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時,需規范操作,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要求,減少穿刺時間和穿刺次數,加強對患兒的導管護理,避免導管堵管或意外拔管等事件發生。此外,醫護人員還需加強對相關病原菌的針對性防治,降低CRI的發生率。
[1] 肖珮,趙青,黃妙霞,等.新生兒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及病原體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3):2180-2182.
[2] 邱立志.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及相關因素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1):86-87.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J].中華醫學雜志,2001,5:315-316.
[4] 胡安輝.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診治分析[J].當代醫學, 2014,20(35):38-39.
[5] 葉小慶.新生兒PICC導管相關性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吉林醫學, 2015,36(10):2139-2140.
[6] 歐陽秋星,王瑩瑩.新生兒監護病房30例早產兒醫院感染的臨床觀察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8):69-70.
[7] 童德軍,曹偉.新生兒導管相關性真菌血流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0):4235-4236.
[8] 吳本清,林真珠,李志光,等.新生兒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感染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1,9(7):1026-1027,105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8.061
江西 338000 新余市婦幼保健院(袁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