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憶
[摘要]數學教學應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重視精心備課,注重導入方法,科學設計練習題,優化教學模式,借助現代化手段輔助教學,才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數學課堂;效率;能力
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既是教師實施教育的主戰場,又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數學課堂教學要向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邁進,就要抓好數學課堂教學,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精心備課,準備充分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教學也如此,必須下足課前功夫,精心備好教材和學生,知道學生需要什么,才能上好數學課。
1.備好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師生教與學的中介,是教師進行數學活動
的依據。因此,教師要備好、用好教材,活用教材。首先,要吃透教材,駕馭好教材,對教材有整體的了解,理清各章節在教材中占據的位置,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進而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其次,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整合,以“學以致用,高效快捷”為原則,對哪些地方應補充什么內容,例題講解的前后順序以及練習題的安排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2.備好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一切教學都是為了學生服務,因此必須備好學生。由于筆者所任教的學校是農村中學,班級人數較少,為了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況,為每位學生建立了個人檔案。檔案記錄他們的平時成績、月考成績、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通過成績分析大多數學生學會了什么,好學生要提高什么,學困生又“困”在了哪里,并做好總結。定期和學生談話,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學生喜歡的聽課方式等,做好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備課時,筆者翻看和學生的談話記錄及學生的改錯本,想想在這節課中,學生要掌握什么,從學生的角度切入教學。
3.預設教學流程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流程,體現課程理念,突出教學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如在上復習課“二次函數”這一章時,由于大多數學生對“二次函數”整章的知識點掌握不到位,知識結構混亂,對常考題型把握不住,因此,這節復習課做了如下設計:在上課前,讓學生做好準備工作,將教材重新閱讀一遍,從知識點到例題,并制作知識結構圖,收集典型題。上課時,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從定義、解析式、圖像、性質等幾方面知識進行討論交流,對于有質疑的問題大家共同探討完成,沒有想到的部分由教師補充。一節課下來,學生通過自主梳理、討論交流加深了對二次函數的認識和理解。課后,學生做教師設計好的練習題進行鞏固。
二、注重導入方法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最初幾分鐘是非常重要的,關系到學生的注意力能不能被立即抓住或吸引,進而在課堂上跟著教師一步一步深入學習。因此,教師在導入設計上要多動腦筋。在數學教學中,導入設計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常用的方法有:
1.復習導入法
復習導入是常見的一種導入方式。課堂上學生所學知識都是前后貫通的,教師可以利用知識間的聯系導入新課,復習一些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或筆頭練習,消除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增強學習新知識的信心。
2.直接導入法
直接導入多用于章節的開頭。教師可以開門見山點出課題,直接給出學生的學習目標,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如在“整式的乘法與因式分解”第一課時,可以這樣導入:我們已經學習了整式的加減法計算,那么整式的乘除法怎樣計算呢?這節課就來學習第一課時“同底數冪的乘法”(板書課題)。導入直截了當,促使學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識的探索中。
3.生活事例導入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也就是說數學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數學教師,應抓住生活這把鑰匙,從學生身邊熟悉的、感興趣的事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一課中,可設計買文具的例子:小剛買4支筆和3個本需要27元錢,若買4支筆和2個本需要22元錢,問筆和本每個各多少錢?從而引入課題。
4.類比聯想導入法
類比聯想就是當兩個對象都有某些相同或類似屬性時,從兩個相似的屬性比較中產生聯想,通過聯想導入新課。如在講“分式的加減法”這節時,可通過解分數的加減法進行類比,先讓學生解答幾道分數的加減法運算,然后把分數改成分式應該怎樣計算,揭示課題,自然引入課題。
三、重視練習題的設計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可以幫助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消化和理解,也可幫助教師檢驗教學效果。許多練習題在教材中都有原型,設計時要優先考慮教材中的練習題,進行適當的拓展和變型,使其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達到讓學生懂一題、通一類、會一片的效果。
同時,練習題的設計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針對性。練習題的設計要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使其和所講例題結合,便于學生解答,逐步強化,或根據做題時學生常犯的錯誤設計一些習題,通過練習,不再重蹈覆轍。二是層次性。隨著數學知識的增多,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較明顯,兩極分化嚴重。教師要因材施教,不能讓所有學生做相同的題,使好學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應按由易到難,由基本到變式的順序設計習題,既要適當也要適宜,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鍛煉。三是開放性。在中考中常會有一些開放的問題,為了打好基礎,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的練習題,使學生的思維開闊。
四、改變數學教學模式
新課改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和點撥。這必然會引起教學模式的改變。endprint
在學生學習數學時,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很好的形式,因為它可以營造更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變師生的雙向交流為多向交流,使學生感到自由、輕松。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極大的尊重,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數學新知,同時,由于他們大膽提出疑問,有價值的問題也會由此產生,并能在交流中自己解決問題,從而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例如:在講“等腰三角形”一節課時,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可設計三個活動。活動一:請學生通過自己的方法得到一個等腰三角形。活動二:請學生仔細觀察手中的等腰三角形,能得出哪些相等關系?并歸納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活動三:(1)求證: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2)求證: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高、底邊上的中線互相重合。第一個活動是在課前小組合作完成,課上直接以小組的形式匯報,學生講出好幾種方法。第二個活動和第三個活動是課上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并寫出證明過程。學生通過手中的等腰三角形,沿著折痕對折時,發現折痕兩旁的部分能夠完全重合,說明對應線段相等,對應角相等,在討論和交流中歸納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并用數學符號表示出來。
五、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
要想使數學課堂獲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須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有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學生才會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過程才會順暢。如今,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成為教學的常態。這種教學手段可以突破傳統教學的限制,使學生手、眼、耳并用,進入豐富多彩的復習情境中,讓原本抽象的數學在一定程度上具體而鮮活起來,有效節約教師板書的時間。如在講“圖形中的動點問題”時,僅憑學生的想象,在變化的圖形中找到不變的基本圖形很困難,而借助“幾何畫板”等教學軟件,通過多媒體動態的演示,展示圖形的運動變化過程,則可以化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發現動點問題的規律,找到解決動點問題的方法,讓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枯燥,不再畏懼數學。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學到知識,不僅要考慮到自身“教”的改變,還要兼顧到學生“學”的適應。課程改革的道路還很漫長,為此,教師要不斷積累,不斷創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陳虹.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教育學刊,2013(2).
[3]張海青.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方法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2(10).
(責任編輯 付淑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