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切新的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學習是不存在的。整合學生已有知識對于小說寫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教學;小說寫作;整合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202-01
奧蘇伯爾認為,一切新的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學習不存在,即一切有意義的學習必然包括遷移。因此先前的學習會影響后繼的學習。先前學習即包括與后繼學習相關的課題,也包括過去生活經驗的積累。中國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后,他們的學習建立在過去將近二十年的生活積累之上,這會對他們大學寫作課的學習和創作產生較大影響。
在小說寫作課中,對學生以往的知識結構進行適當的整合才能夠事半功倍地達到效果。如以往語文課往往采用歸納法,只要把該歸納的地方采用演繹的方法就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比如下例:
昨天還是空閑的地方,現在卻到處是—派繁忙的景象。工人們推著裝了水泥的手推車匆匆而過,鐵鍬碰在酵碎石上發出鏗鏘聲,汽鏟斷斷續續地發出排汽聲。
從讀者立場出發,要關注段落的主題句:“昨天還是空閑的地方,現在卻到處是—派繁忙的景象”,接下來所有細節都在展示了工地的忙碌。但以作者眼光看,這個場面的目的是為了給讀者造成一種印象,作者可以事先決定場面在讀者心中造成的印象。確定了這一寫作目的,再設計能夠給予讀者這樣印象的刺激因素。
要讓學生看到生活和小說創作之間的相似性,把生活中的常識作為小說創作藝術的手法就可以達到目的。在生活中,沒有任何人能夠分析另一個人的心理,有的只是猜測,小說中亦如此。人物敘述者分析的都是自己的心理,是他自己對事件的看法和設想。可學生往往區分不清楚這一點,他們往往把一個人物對另一個人物的心理分析當做實際情況來處理。當他們選擇小說人物作為敘述者的時候,敘述者大都是從來不會出錯的心理學大師,被分析的人無一例外地按照他的分析來行動。究其原因在于作者忽略了任何人都不能給分析別人的心理,有的只是猜測這一生活常識,我們從一個人對另一人心理的分析中看出的是分析者的智力、情操和心理,而不是被分析者的。而猜測,是有可能與事實相符,也有可能與事實不相符的。
整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這個問題應該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來考慮。文學不僅內容來源于生活,小說創作的基本原則和形式原則也本著對生活的模仿。生活本質上是無邏輯的,但作者必須通過情節化為生活中的無邏輯事件找到邏輯性,這樣才能夠賦予作品以意義。在小說創作中,我們自造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有其自身的的法律和風俗習慣。如果說上帝創造了一個現實的世界,小說家則是一個準上帝,他創造了小說中的另一個世界。小說家在創造這個世界的時候可以參照上帝的世界,也可以完全違反上帝的世界。上帝最喜歡的兒子是那個嬌慣叛逆,任著自己性子而不是只會要求胡干的小兒子,他表面上喜歡但骨子里厭惡那個亦步亦趨虔誠孝順守著老祖宗家業的大兒子。在這一點上與其說上帝是全知全能的神,還不如說他是個寵著幼子的糊涂的鄉村老太婆。“小說家有不受理性主義束縛的神圣權利。”(愛麗絲·默爾多)“小說的特點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種安排某種經歷的形式,而這種形式又不強求那種經歷的各部分在邏輯上必然要前后一致。”
小說家努力于采用陌生化的手法對生活進行改寫,其中最拙劣的手法是試圖向新造的這個世界中注入理性的精神。小說家對生活的陌生化改寫還有一個惡果是把生活簡單化了。一個首尾連貫的故事在某種意義上說是違反生活的。因為在任何一個首尾連貫的故事中,都貫穿著刺激——反應,生活中并不是有了刺激就有反應。刺激,可以產生反應,可以沒有,而小說家在某些情境中只取反應。這就把復雜的生活給簡單化了。那些在大多數情況下排除了偶然性的小說情節。時間問題。“心理時間不僅在長短的丈量上異于牛頓時間,而且它還表現出倒流、跨越、重疊、破碎等極具偶然性的特征。”小說中的時間在性質上類似于心理時間。小說家有權利對時間進行任意的肢解。
“小說是一種自然的形式,他模仿存在。”只有不明顯違反生活常識,我們才能給讀者創造出一個貌似真實的,能夠讓讀者相信的世界來。這就像撒謊,你需要一系列的謊言來圓謊。顯而易見,一篇小說中的謊言不能太多太雜,否則作者就疲于奔命地去圓謊,而不能很好地去駕馭小說。小說之謊與生活之謊唯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是撒謊者即小說作者控制著謊言;而在生活中,撒謊者會被謊言控制。
參考文獻:
[1]唐衛海,劉希萍.教育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2]喬納森雷班.現代小說寫作技巧[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3]徐葆耕.電影講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曹文軒.小說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周淑婷(1972-),女,漢族,河池學院教師,講師,文學碩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敘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