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中國農民合作組織研究中心主任 徐旭初
?
推動黨建強社力促合作富民
——關于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調查與思考
浙江大學中國農民合作組織研究中心主任徐旭初
江蘇省寶應縣是蘇中平原上著名的農業縣,盛產稻米、蓮藕、果蔬、畜禽等。近年來,寶應縣積極順應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求,緊扣“黨建引領發展、合作推進富民”的目標,以黨建創新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跨越發展,有力推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近年來,江蘇省寶應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猛,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從傳統的分散承包向規模經營發展,對高效農技推廣、保障食品安全、提高農民收入等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發展壯大,不少合作社呈現跨村、跨鎮的規模發展趨勢,社內黨員人數逐漸增多,部分黨員跨村入社,帶來黨員教育管理方面難題,黨的基層組織覆蓋出現了新的空白點。同時,農民合作社作為自發的群眾性組織,管理比較寬松、成員素質良莠不齊,也成為阻礙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黨委政府加強管理、科學指導,進而推動合作社的良性發展。
寶應縣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的農村黨建新模式,帶領社員群眾共同致富,促進農村社會和諧,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目前,全縣合作社單獨建立黨組織141個、聯合組建121個、掛靠組建58個,黨員2500多人,實現了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
創新組織體制。寶應縣在實踐中探索了“黨支部+合作社”組建的五種模式:一是黨員能人牽頭建支部。引導支持黨員“能人”牽頭組建合作社,成立黨組織,在升格村級黨組織后,統一納入管理。二是村干部引領建支部。鼓勵村干部帶頭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雙向進入、交叉任職”。三是涉農部門領辦建支部。以涉農部門為主導力量,跨村牽頭成立合作社,并依托合作社成立黨支部,由鎮黨委直接管轄。四是基地園區帶動建支部。以農業園區、基地等為平臺,建立專業合作社及黨組織,打造黨員教育活動的陣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搖籃。五是龍頭企業拉動建支部。依托畜禽、有機稻米、水產品等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形成“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一體化經營模式,讓入社群眾在產業化經營鏈中受益。
創新工作機制。一是建立“星級管理”機制。按照“建強一個班子、建設一支隊伍、健全一套機制、輻射一片農戶、打造一批示范點”的目標,在全縣合作社黨組織中開展星級創建,將評星結果與優先申報上級財政扶持、優先推薦表彰等政治經濟利益掛鉤,增強內在動力,全縣命名100個星級合作社黨組織。二是建立“聯培聯管”機制。推行“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黨組織帶頭人”的“三培”工程,使能人政治進步有平臺、黨員帶富共富有舞臺。對黨組織關系不在合作社中的黨員,實行“一方隸屬、多重管理”。三是建立“綜合保障”機制。通過黨費下撥、部門支持、能人贊助、發展受益等方式,為合作社開展黨建工作提供經費保障。完善黨組織與理事會、監事會聯席會議、黨組織引領下的合作社成員民主管理制度、黨組織對合作社監督等制度,為合作社規范運營提供制度保障。
創新服務載體。一是搭建共建平臺。開展合作社黨支部與駐地黨支部以及機關、企業、高校黨支部“統籌共建”,選派120多名涉農專家、村“第一書記”擔任黨建指導員,以黨組織規范化推動合作社運營規范化。二是搭建聯賽平臺。開展“三找三諾三爭”和“比服務、比技能、比效率”結對競賽等活動,營造比學趕超的濃郁氛圍。三是搭建共享平臺。在生產經營上,提供“四個統一”服務,即統一采購供應、統一生產標準和技術培訓、統一品牌包裝和銷售、統一產品和基地認證認定;在政策扶持上,抓好各項扶持政策的落實到位,幫助打造品牌;在協調聯系上,幫助協調處理合作社與縣鎮村黨政組織、黨員與合作社成員、合作社成員與農戶等利益關系,及時向黨委、政府反映合作社的合理化建議。
江蘇揚州的農機跨區作業享譽全國,但近年來各地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農機跨區作業競爭日趨激烈。
在市場前景不看好的情況下,慶豐收割機跨區作業合作社卻“逆市上揚”,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現在,我們不僅在本地打響了品牌,還把業務做到了全國,各地都有我們的‘回頭客’。合作社全年跨區作業的總行程超過100萬公里,橫跨全國20個省市,跨區作業面積達70萬畝,每年作業收入近5000萬元,單機平均作業年純收入達15萬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慶豐合作社是如何脫穎而出的?領導、社會與媒體都將之歸結為這些“揚州麥客”“擎上黨旗走四方”,黨員示范大江南北,帶領社員共同致富。
2006年4月,在氾水鎮黨委的指導下,共產黨員、退伍軍人周必勝組織幾位農機手成立了慶豐收割機跨區作業合作社。短短幾年,合作社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到擁有收割機130臺、社員700人,其中黨員31人。
慶豐收割機跨區作業專業合作社的黨支部。
“2008年的時候,業務擴大了,收割機械增多了,如何進行有效管理,讓合作社成為一個有凝聚力、有戰斗力的團隊,更好地帶領廣大農戶共同致富?最后還是經過黨員的倡議,合作社建立了黨支部,最終才解決了‘帶頭引領’這個難題。”合作社黨員陸林國回憶了這段經歷。
早在成立之初,合作社黨支部就明確了一個目標,就是要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更多的農民兄弟提供優質服務,樹立好“氾水慶豐”的信譽,打響自己的品牌。為此,他們建立起了自己的活動陣地,完善了自身制度建設;定期組織黨員社員學習政策法規、機械操作等課件材料,提升了社員整體素質和專業技能;通過黨組織聯系建立了跨區作業的經紀人隊伍,開拓市場、實施跨區作業,極大地提高了效益。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合作社創立了自己的品牌標識,提出了自己的精神口號,最終把業務做到了大江南北,足跡遍布18個省市,服務了全國各地的糧農。
為激發大家的活力,黨支部廣泛開展了“爭創黨員先鋒車”和“黨員結對競賽、社員結對幫扶”等活動,以作業隊為單位,先后組織業務技能比武10多場次,發揮傳幫帶作用,提升了合作社整體業務素質。黨支部和黨員圍繞促進發展、服務民生等主題,承諾服務事項120多條,通過黨員會議、社員代表會、公示欄等形式公開,接受廣泛監督,積極履行承諾,有效激發出了黨員的干事創業熱情,樹立起了自己的“服務口碑”。
在跨區作業過程中,黨支部意識到,只有不斷發揮創新帶動作用,才能突破掣肘持續發展,長久地引領群眾致富。針對跨區作業機械維修難度大、費用高的問題,經過廣泛討論,合作社組建了1個機械維修隊和1個“二手機”調劑市場。夏收期間,維修隊跟隨“大部隊”走南闖北、大顯身手,做到了農機定時保養、故障及時排除,節省了維修時間、降低了維修成本,也為當地群眾降低了服務的價格。針對合作社服務單一的現狀,黨支部積極引導發展多元化服務項目,組建機械插秧作業隊,拓展了服務內容。
在跨區作業的過程中,總是會見到各地缺失勞動力、生活困難的殘疾農民、五保農戶。為此,黨支部專門成立起一支由17名黨員組成的黨員志愿服務隊,并選派業務能手擔任作業隊長。在合作社走遍大江南北的同時,黨員志愿服務隊也帶動大伙兒為困難家庭提供志愿服務,免費收割送到家,還減免了服務費累計10多萬元,把“揚州麥客”的愛心和溫暖送到了走過的每個角落。志愿愛心服務讓“氾水慶豐”品牌在作業區內外樹立起了良好的社會形象,當地人親切地稱他們為“揚州麥客”。
對于這支以共產黨員為核心的普通的農機手們,領導和群眾給予了“共產黨員·揚州麥客”的褒揚,也成為了他們最珍視的榮譽。正是這個品牌,與掛在收割機上的鮮紅黨旗相映生輝,樹立起了慶豐合作社黨支部的嶄新形象。
一是農業組織化程度明顯提升。通過黨建持續引領和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勢頭得以鞏固,創成市級以上示范社100多家,其中國家、部省級示范社30多家,創成農業“三品”405個,“寶應湖”大閘蟹、“風車頭”荷藕等品牌揚名大江南北,寶應核桃烏青菜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
二是農村能人集聚效應明顯提升。通過黨建持續推進和規范,合作社聚攏人才效應明顯增強,集聚農村各類致富能手8萬多名,培養專業人才2300人,涌現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李永政、陸書永等典型。同時,農業生產的“服務外包”保障了農副產品和糧食安全,解放了更多的
農村勞動力,為“空心化”背景下的農村轉型發展提供了保障。
三是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明顯提升。村干部領辦、參與合作社生產經營,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00多萬元,農村基層干部本領在“雙帶”實踐中進一步增強。
四是農村黨建工作基礎進一步加強。合作社黨組織的建立和運作,提高了組織設置與科學發展的契合度,為黨組織在更廣泛的空間發揮作用,促進黨與群眾的溝通互動搭建了重要平臺,從而拓展了黨組織聯系、服務黨員和群眾的空間,夯實了農村黨建工作基礎。與此同時,黨組織充分發揮“調解員”“信息員”的作用,及時、有效地處理好合作社、合作社成員以及黨員、農戶等各方的矛盾,統籌維護好各方權益,維護好合作社內部的凝聚力、號召力,使合作社不斷健康、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