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光 吳華榮
?
加強監督管理“死資產”活起來
——安徽宿松縣供銷合作社資產管理工作調研
王會光吳華榮
近年來,安徽省宿松縣供銷合作社資產管理工作,按照“促改革、謀發展、保穩定”總體思路和要求,在資產占有、使用、監管、處分、受益、維權等基礎性工作環節,敢于擔當、主動作為,全系統社有資產得到了有效開發和利用,逐漸由過去的死資產變成如今的活資產,并保值增值使之效益最大化,實現了從傳統管理方式管企業到管資產向管資產到管資本的轉變,為宿松供銷合作社系統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宿松縣供銷合作社曾擁有34家基層社和社有企業,職工近7000人。自2002年全系統啟動改革改制,在中央和各級政府出臺的供銷合作社改革政策指導下,通過艱苦努力,頑強拼博,克服重重困難,依法破產、依規改制。目前,全縣供銷合作社系統有28家企事業單位,其中基層供銷合作社18家、縣直全資企業5家、控股有限公司4家、自收自支事業單位1家,全系統資產總值16874.5萬元,干部職工128人。
在新形勢下,如何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全系統廣大干部職工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創新機制,充分踐行供銷合作社為“三農”服務宗旨。特別是在如何強化社有資產監督管理,確保社有資產保值增值和股東的合法權益,提升社有資產運營效益,釋放社有資產對促改革、謀發展、保穩定的功能,宿松縣供銷合作社進行了積極努力探索。
強化管理是基礎。在宿松縣供銷合作社系統改制前,由于攤子大、人員多、資產分散,各企業大都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資產管理不規范,隨意處置資產現象時有發生,稍有不慎,不僅會造成社有資產流失,還會引發許多社會矛盾。對此,為改變傳統的社有資產管理方式,一是縣社成立了資產管理中心,組成了強大的管理隊伍,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的要求,負責對全系統的資產進行統一登記、統一調配、統一監督、統一處置、統一使用、統一收益的“六統一”管理模式,并建立長效機制;二是制訂了《宿松縣供銷合作社資產監督管理辦法》和規范社有資產保值增值、投資決策、收益分配等的《宿松縣供銷合作社系統目標管理考核辦法》及《關于實行人員工資費用定額管理與績效掛鉤的意見》等規章,做到用制度管資產,實現規范化管理;三是強化系統內審監督檢查,每年對全系統各企業進行一次清產核資,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和要求。對企業法定代表人離任要進行審計,依法依規從嚴查處違法違紀的事情。自2012年以來,縣社對全系統資產管理中出現的問題下發整改通知書21份,追責4人、起訴7人,挽回經濟損失近300萬元。
爭取政策是保障。供銷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助。結合宿松縣供銷合作社資產管理現狀,2012年宿松縣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對維護供銷合作社的權益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隨意侵占、平調、處置、拆除、抵押其財產,不得隨意改變供銷合作社及其所屬企事業單位的隸屬關系。”經縣編辦批準縣供銷合作社成立宿松縣資產管理中心,為16人編制的自收自支全民事業單位,是對供銷合作社系統資產進行統一管理的專門機構,這在體制機制上為供銷合作社規范資產管理奠定了基礎。在企業改制資產處置方面,針對破產企業改制中資產處置、產權過戶手續繁雜、部門收費問題,縣政府專門出臺了松政〔2008〕69號和松政〔2008〕48號文件,規定供銷合作社系統企業破產改制處置的土地出讓金和由此發生的稅收作為改制專項資金全部撥付給縣社用于改革和發展。據統計,自全系統改制以來,爭取當地黨委、政府支持,依法合規處置社有資產45處,籌措改制資金1.04億元,共置換安置職工5318人,為職工補交社會保險費3230萬元,補發職工工資生活費861.8萬元,發放職工安置補償6261.6萬元,核銷養老保險1171萬元,依法消化債務2.72億元,充分發揮了社有資產在保障系統和諧穩定,確保改革穩步推進“鎮定器”作用。該縣社還爭取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在農業產業化、“新網工程”、教育培訓、扶貧開發等項目資金,縣社將作為供銷合作社長期投資來促進系統發展。
科學運作是關鍵。實踐證明,供銷合作社的資產只有建立在科學運作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好效益。只有建立資產盤活和風險管控機制,對資產的盤活和投入做到調研、論證、民主、決策相統一,才能實現資產效益最大化和風險最低化。一是明晰縣社作為出資人和出資人代表有權對社有資產進行監督和管理,有權享受資產收益。因為全系統資產既有國有資產,又有股東權益,既有縣聯社投資和收益,又有企業權益,因此各單位在處置資產(包括承包、出租)前必須上報縣社審批。承包、出租和處置資產收益必須按一定的比例上交縣社,專戶儲存管理。一部分用于基層企業發展,一部分作為各單位的管理費用。明確不得單純依靠資產出租、承包的收入來發放生活費和工資,必須積極開發利用資產,通過資產激活經營,來緩解自身的經費壓力。二是積極盤活資產,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把招商引資與企業處置資產相結合,把企業處置資產與“新網工程”建設相結合。如引進的“合家福”“喜又多”“安泰隆”“有意思”等9家日用消費品超市等成功范例,使社有資產有效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和開發。同時,堅持企業改革改制盤活社有資產,以明晰產權和盤活資產存量為突破口,宜租則租,宜股則股,宜公則公,宜民則民。有所為,有所不為,全力做好困難企業資產的盤活工作。三是縣社鼓勵、支持采取合作、融資、參股、租賃等形式,實現供銷合作社企業資產低成本擴張,釋放社有資產在推進社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中的帶動效應。例如,全系統4家由縣社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棉花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資金互助社先行先試,積累了經驗。同時宿松縣社在安徽省盛虹集團投資公司投入200萬元原始股參與長期投資,走出了宿松縣社資本合作的第一步,加強了縣社與省社之間的合作。并在謀求合作中,注意把握好所有者權益,做到了實現合作做大做強,又防止了“陣地走失”。四是集中精力啃難處置的資產。為防止資產流失,加大對閑置資產的處置力度,對一些地處偏僻邊緣、周邊矛盾多、不便于開發利用和監督管理、多次通過招、拍、掛等方式都不能處置的零星資產,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采取靈活方式,提請政府收儲,以市場評估價劃轉給當地鄉鎮政府,然后當地政府和鄉村再予以有償轉讓。這樣既支持了當地美好鄉村建設,又盤活了資產。其中,九姑、佐壩、復興等基層供銷合作社進行了成功嘗試。五是創新手段,科學運作。一是注重學習采取先進管理技術和手段,在加強對全系統資產信息采集、登記的同時,逐筆核對分類建資產臺賬錄入網,各企業資產狀況、使用形式、收益實效等情況十分清晰,為縣社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和企業資產整合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基本資料。并且縣社開通的供銷資產管理信息網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傳輸資產數據和信息報送,提高了資產管理水平。二是明確資產的權屬主體、經營主體和受益主體,對全系統資產性收入實行收支兩條線,設專戶管理,做到賬目清楚明白。三是對破產和關、停、并、轉改制完畢后,剩余資產要求過戶到縣社資產管理中心,推進資產管理向縣社集中、向重點行業集中、向重大項目集中,使社有資產保值增值。同時,根據國家政策向政府和有關部門提出請求改制企業國有劃撥土地轉為出讓土地。四是“一盤棋”管理系統資產性收入。集中財力辦大事,把盤活的資產一方面用于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另一方面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和企業發展。同時,縣社將在系統資產性收入中集中一部分解決全系統職工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解除全系統所有職工后顧之憂,確保了全系統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三年來共盤活四處資產,資金總額近4000萬元。五是申請設立宿松縣供銷合作社教育培訓中心與宿松縣供銷合作社資產管理中心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負責行使教育培訓職能。同時,注重對全系統資產管理人員知識更新和管理技能提升。
追求效益是根本。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基和生命線。供銷合作社改制后留下來的資產都是優質資產,分布在全縣各鄉鎮中心地段,如何盤活,發揮效益,事關全系統發展。一是縣社按照整合資源“盤活資產,最大化發揮資產效益的原則,每年全系統資產性收入達460萬元,逐年遞增8%,主要用于企業運轉和發展。自2008年5月資產管理中心啟動至今,全系統以“租賃、投資入股”等形式,收益達3680萬元。同時,對區位較好的固定資產采取直接投資的方式運作,比如對縣煙花爆竹有限公司采取投資入股的形式參與經營,截至2015年獲紅利790萬元;二是用資產性收入激活經營性收入。全系統通過資產招商引資、開展“新網工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資金互助社等,帶動了系統發展并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三是實現了全系統“資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雙輪驅動,互為促進,相得益彰。資產性收入在激活經營性收入的同時,又增加了自身的存量,經營性收入的增長反過來又擴大了資產增量,有力地推動了宿松縣社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宿松縣供銷合作社資產管理工作雖然探索出了一些做法,有一些自己的經驗,但仍存在諸多不足,主要表現在:盤活資產、整合資源力度還不夠;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還須進一步加強;變管資產向管資本的途徑和渠道不是很多;資產運作的體制機制須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對此,提出如下意見和建議。
建立和完善對社有資產管理者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企業內部資產管理和成本控制,形成激勵、考核、監督融為一體,有效防范和化解企業資產管理風險的長效機制。
建立社有資產監管和運營體制機制。本著“統籌管理、平衡使用”的原則,加大社有資產監管,提高資產運營管理水平的綜合改革。繼續堅持資產占有、登記、使用、收益、處分的長效機制,探索通過系統資產進行合作、參股、招商等形式,充分釋放社有資產在推進社有企業發展中的效益功能,使之效益最大化。
抓住綜合改革契機,進一步理順供銷合作社資產管理體制機制。明晰產權、經營權和受益權,“一盤棋”統籌管理系統資產性收入。加快邊遠偏僻零星資產的處置力度,把資金集中起來用于發展。
創新社有資本聯合合作體制機制。以縣社控股的有限公司為平臺,通過產權互融,提升投資受益功能。同時,依托供銷合作社土地、房產、標識等資源推進社有企業與社會經濟實體產權聯結,并加強與農民股權合作,充分發揮資產變資本在市場中的升值作用。
以供銷合作社“供給側結構改革“為契機,以資產變資本運作為主。用“互聯網+資產管理”的先進手段,讓資產變資本運用的供給和需求在市場中得到合理匹配,與時俱進,深化供銷合作社資產管理綜合性改革。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松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