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 袁 武
?
淺談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袁武

李克強總理在首屆中國質量(北京)大會上指出,“質量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關鍵,關乎億萬群眾的福祉?!倍|量是責任的化身,高職院校是人才培養工作的主體,是質量保證的第一責任方,應積極建設以人為本的、自律的、“三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合作的、創新和開放的現代新型職教質量文化。
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以下簡稱“體系”)的建設,是質量自我保證的途徑,是質量主體的基本責任和應盡義務;在實行“管辦評分離”的背景下,體系的建立,旨在推進和支持學校建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以“四變”(管理模式的轉變、組織形式的轉變、工作方式的轉變和運作平臺的轉變)為特點的人才培養質量保證工作常態化。這是持續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門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履行管理職責的重要形式,對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2015年12月30日,教育部職成司印發的《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以下簡稱《指導方案》)明確提出,高職院校要“建立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可持續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構建網絡化、全覆蓋、具有較強預警功能和激勵作用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旨在培養出符合經濟發展需求的、符合個人全面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提高利益相關方對人才培養工作的滿意度,并提高社會對學校的認可度。
《指導方案》中提出了三點具體任務:一是“完善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以診斷與改進為手段,促使高職院校在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不同層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對獨立的自我質量保證機制”;二是“提升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預警功能,提升學校教學運行管理信息化水平,為教育行政部門決策提供參考”;三是“通過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建立完善質量標準體系、不斷提升標準內涵,促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由此,體系建設將是以體系規劃與制度構建為推進前提,依據《指導方案》的診斷要素與診斷點,以學生全面發展保證、專業質量保證、師資質量保證中的各項評價反饋與數據調研為監測抓手,以診改效果評價為關注重點所建立的閉環的管控機制。具體框架構建如下圖。

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首先需要相應的規劃與制度構建,并在每一項子體系中輔以及時、充分的數據調研,基于實證的質量數據,從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不同層面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診改建議,并對診改效果進行評價,構成閉環的質量控制效果。
1.機制的補充、完善
對照診斷項目參考表數據和學校已有的質量保證制度及實際運行的相關機制,對不完善的機制體制找到未能運行的原因,并提出補充或改進建議,建立完善的質量保證機制。
2.質量標準的制定
質量保證體系的診斷點與觀測點相當繁多,而從中挑選出核心或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并根據一定的參考系制定出相應的合格值,作為學校當年度或當周期的標準值,并作為診改的評判依據。這一點尤為關鍵。
3.診斷結果的形成
依據《指導方案》列出的37個診斷點的順序與邏輯,將培養過程質量數據與培養結果質量數據對號入座,提供基于數據舉證的《質保體系監測評價年度報告》。
4.邀請專家入校開展訪談
對質量數據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歸納,邀請專家入校對《質保體系監測評價年度報告》進行指標分析和問題論述,通過結構化的訪談提綱,深入了解人才培養各個環節的真實情況,體系構建與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瓶頸或阻礙,以及學校采取的改進措施。
5.診斷效果評價
以《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自我診改年度報告》為載體,在對學校體系診斷點相對應觀測點的數據分析與專家入校進行的問題定位與原因探討之后,形成完整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自我診斷年度報告》,依據“自我診斷意見”“改進措施”“改進成效”的結構梳理和總結每個診斷要素的完成情況,并結合學校實際采取的改進措施,每年監測改進成效的增量與人才培養增值,以保證學校始終處在持續性改進的過程中。
體系運行的效果應有以下四個方面的體現:
1.完善高職院校體系標準,協助完善體系制度構建
質量目標與定位、質量保證規劃,是構建整個質量保證體系的標桿與根基,質量保證目標與學校發展目標、人才培養目標的一致性、達成度是自我診改的重要衡量指標,學??赏ㄟ^構建質量保證制度框架,運用數據分析與信息反饋將自我診改變為常態化的工作,并以此提升師生質量意識,提高對質保理念的認同度。
2.為院校提供體系的數據監測
《指導方案》列出了5個診斷項目,15個診斷要素,37個診斷點,包括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等不同層面。這些方面都需要輔以網絡化、全覆蓋的觀測點,使用信息化的數據調研方法以年度、乃至于更短的時間為單位,進行培養過程質量、培養結果質量的評估,通過統計分析診斷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制定改進措施,重點改進反映的問題。
3.為院校提出診改方向,提供診改建議與策略
《指導方案》提出要把“數據分析與實際調研相結合”,“輔以靈活有效的實際調查研究”。在體系的數據監測當中,調研數據只能大致給出存在問題的培養環節,并不能進行具體的問題定位與原因說明。這就需要專家帶著反映質量問題的數據入校進行咨詢或訪談,以實際調查研究的形式,了解學校人才培養的真實情況,并據此提出改進方向,提供改進策略,優化改進措施。
4.幫助學校降低質量管理成本
體系的建設覆蓋范圍較廣,涉及工作眾多,運行理念較新。它依靠先進的質保理念、科學的調研方法與豐富的數據分析,對各項工作進行網絡化、數據化監測,有利于質量的直觀測量。同時,一個相對成熟的、適用于大樣本、多元化評價主體、多樣化評價渠道的體系,可有效降低高校質量管理的成本,為辦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保證。
責任編輯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