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永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實行,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人口眾多、國土遼闊、資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導致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過大問題一直非常嚴重。目前來看,甚至有可能影響到社會穩定和國家繁榮。因此,文章重點分析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解決措施
一、我國經濟發展的背景
區域間的差別主要存在于自然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產品供給、思想文化及社會體制環境等方面,是大國經濟不同于小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區域發展差距過大不僅影響整體經濟發展,甚至會加劇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比如,我國一些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偏遠地區,而因為區域差距的持續擴大影響到民族團結的問題,可能給國際上一些恐怖組織有了趁機分裂中國的機會,長此以往甚至會影響到國家的團結、穩定和繁榮。
總體來說,區域差距的形成既有歷史原因,又有現實因素。我國需要實現由外向型的經濟發展帶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向內需型的經濟發展帶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提供了指導思想。一切的最終目標都是“以人為本”,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鎮化科學的發展。
二、中國區域差距的現狀分析
區域差距的衡量是非常復雜的,它受所采用的指標體系、衡量方法、區域單元以及價格和時段的選擇等多個因素的影響。考慮到中國目前尚處于加速發展經濟的階段,區域差距主要表現為經濟發展的差距,因此衡量區域差距的指標主要是從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來尋找,下面將從三大區域之間的差距、省際之間的差距和其他差距來分析:
(一)三大區域之間的差距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東部、西部和中部三大板塊之間的差距持續擴大,并且這種擴大趨勢在短時間內不會有明顯的改變,這引起了政府和學者們的高度重視。經研究發現,我國地區居民收入差異和東部地區內的省際差異的擴大化64%是由東西部之間差異擴大引起的,還有28%左右的差異是來源于東部地區省際差異的擴大。生產要素不斷向東部地區集中的同時,人口卻沒有向東部相應集中,造成核心發達區域生產與人口分布的高度失衡。
(二)省際之間的差距
造成中國各省之間發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是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形成的生產要素存量配置結構,與很多省市的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不一致,而目前的省際之間的差距開始成為我國區域差距的主要影響力量。經濟特區、沿海省市、內陸省市由于開放早晚不同,在人才、收入水平、物資、資金、技術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三)其他差距
有學者曾經分別選取東部和西部中處于人均GDP極端的縣級區域進行對比,這樣的區域劃分比地帶、省區更能突出落后地區的特征,從而減輕了地帶平均、省區平均所掩蓋的區域內部差別。也有可能因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南輕北重”的局面并沒有改變,而“東輕西重”的局面逐漸加劇,這樣進一步促進加工制造業正向沿海地區集中,造成中國省區之間的經濟差異呈雙峰狀,而且差距還在不斷擴大。
三、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
區域差距在很多國家都存在,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中尤為突出,雖然大多數地區的區域差距是合理的,但是忽略中國區域差距不斷擴大的事實可能產生災難性的后果,因此中國需要開始進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新階段。
(一)財政政策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發展的初期,市場的力量總是傾向于擴大區域發展之間的差異。如果想要協調區域發展的問題,就需要借助政府力量,在市場經濟發展到比較高的階段的時候,依靠市場中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技術的擴散機制達到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隨著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政府需要意識到廣大落后地區對經濟發展的訴求,將一系列教育扶貧、人才開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相繼在落后地區出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希望可以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
(二)金融政策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
金融是經濟的血液,因此想要推進和加速區域經濟社會從不平衡到平衡就需要加強區域金融發展的協調性。不同地區的金融發展水平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導致其資金的供給和需求存在分布上的差異,不同地區的金融發展水平也就存在了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是構成區域經濟增長差距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加快工業化進程和促進經濟增長,需要金融部門將有限的發展資金引導到投資回報率比較高的產業中,然后需要企業外部對企業高管施加外部壓力,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最后是需要分散風險。這樣市場中投資主體的多樣性分散了新技術使用的風險,將會促進經濟的跳躍式增長。
(三)人口政策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
隨著人們對人口理論研究的深入以及對中國發展階段特性的認識,中國人口政策正在逐步走向理性。但是在實際執行生育政策的過程中,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影響,比如在許多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暴力事件層出不窮,而在發達地區執行起來阻力就小多了。甚至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到了區域子女生育率水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子女教育的差別,這樣不同區域人們的下一代素質差別進一步拉大,當地的人力資源也就不能夠滿足當地的市場需求。針對這個問題,政府需要建立以人為本的中國人口政策,實行人口流動和人才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將過多的農民工轉向城市和東部地區;然后將人口流動按照城鄉統籌、區域統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實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人口均衡發展。這樣既解決了中國流動人口的就業、生活和養老問題,還可以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
(四)區域政策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
區域政策是為了解決區域問題,實現不同區域的宏觀經濟管理目標而設計的,要將所有的財政政策、金融政策、人口政策結合起來,實現協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的。實現區域政策的功能,既可以彌補市場在調節區域在發展關系上的缺陷,還可以規范地方政府對區域經濟的調控和管理行為,努力縮短地區之間的差距。
四、總結
區域差距是歷史、地理、文化、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是一個長期而且艱巨的任務,需要根據國情國力、綜合考慮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等來制定相應的計劃和措施。
參考文獻
[1]和云.“三個支撐帶”與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若干思考[J].區域經濟評論,2015,(4).
[2]鄭江紅.論城市化與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3).
[3]劉志彪.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基本路徑與長效機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