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以來,我國小微企業得到迅速發展,作為市場體系的基本單位,小微企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市場中有著85%的創新都來自小微企業。但隨著小微企業的迅速發展,原有的市場機制體系已經不能滿足小微企業的發展需要,甚至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小微企業的發展。文章著力于國家提出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總結出現階段我國小微企業的發展現狀,同時針對于存在的相關問題提出了一定的解決措施,使小微企業能夠趕上“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快車。
【關鍵詞】小微企業;十三五;企業融資;政府扶持
一、“十三五”前夕我國的小微企業
依照2011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上大中小微企業劃分辦法》規定的新的企業類型劃分標準,直至2013年年末,我國小微企業共計有785萬多家,而在2015年10月14日,國家工商總局公布的關于2015年第三季度全國企業登記報告,根據報告的數據可以得出,目前我國平均每天新登記的企業達到1.16萬戶。2015年的前9個月,全國小微企業登記注冊總數達305.18萬戶,其共占新登記企業總數的96.62%。
“小微企業作為我國經濟體系的一個基本單位其看似微不足道,但他們所創造的最終產品和價值卻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其納稅額相當于全國納稅總額的50%以上,企業所創造的就業崗位更是高達75%。”小微企業的存在和發展為國民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008~2013年,我國第二、第三產業企業就業人員由21889.4萬人擴大到29123萬人,增加7233.6萬人,增長33%。期間,新開業小微企業吸納5964.6萬人,對第二、第三產業企業就業人員增長的貢獻達到82.5%,拉動第二、第三產業企業就業人員增長27.2個百分點。”小微企業的快速成長,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進級有著巨大的影響。在2013年的一年里,從工商總局公開的數據可得知,2013年我國新開的第三產業小微企業單位數為323.7萬家,其帶動的就業人數共計2945.4萬人,其占當年全部新開業企業單位數和從業人員的72.1%和49.4%。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最終階段。該時期是建設創新性國家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提高人民生活物質水平的重要階段。小微企業作為市場體系的基本單位,在世界和國內經濟逐漸恢復的狀態下,在“十三五”這個決勝時期。小微企業的作用也就顯得異常突出,國內大部分企業都在進行著改革之風,想要繼續保持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唯有把小微企業的路鋪好,方是重要的途徑。
二、小微企業現階段發展中所面臨的相關問題
(一)我國小微企業普遍存在平均壽命較短、死亡率較高
2013年里,我國宣布破產倒閉的小微企業共計16.78萬家,而這一數字占當年我國第二、三產業關閉破產總數的98.8%。根據最近幾年我國小微企業破產倒閉數據來看,我國的小微企業平均壽命為6.8,相較于大型企業而言,這一數據卻不足其平均壽命的1/3,而與中型企業相比較,小微企業的平均壽命僅相當于其平均壽命的60.2%。從破產關閉的時限來看,5年以內關閉破產的企業中,小微企業占其51.5%,從這就可以得出小微企業的平均壽命較短。
(二)小微企業的內部阻礙
1.企業高端人數較少,高端人才流失嚴重。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頒布的統計上《大中小微企業劃分辦法》的小微企業劃分標準,小微企業在稅收上的概念和其他部門略有不同,主要包括三個標準,一是資產總額,工業企業不超過3000萬元,其他企業不超過1000萬元;二是從業人數,工業企業不超過100人,其他企業不超過80人;三是稅收指標,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小微企業的劃分標準也代表著其擁有著較少的就業人數,這也決定這小微企業并不像大型企業那般,擁有完善的體制機制,很大一部分企業的企業主往往兼職了財務主管、市場主管、人事主管等職務,這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能夠節約企業的成本,同時該種發展模式也有利于企業的技術創新。這雖然能夠降低企業的人力成本,但也會隨著低工資企業很難招聘到具有高素質的人才進入企業,高層次人員不足,企業的研發力較低。另外,由于企業對于高層次人員的管理不足,也導致了大量的高端人才流失現象十分嚴重。
2.企業自身管理缺陷。
(1)目前,在中國所擁有的小微企業大多數都是以個人經濟或家庭經濟的形式存在,這種以血緣關系所組建的企業形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企業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但這種以家族式的企業也同樣存在著很大的缺陷。首先是家族式的企業在很大的程度上缺乏著科學的管理制度和企業內部內控制度,很多的小微企業在創業初期往往都會呈現著蓬勃的發展勢頭,但在發展中期由于缺乏科學的管理制度和企業內控制度,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往往會因為血緣關系破壞企業應有的相關制度。
(2)家長式的管理模式攔阻了企業的進一步成長。有些企業的創業主憑借著個人膽識和特殊機緣賺到第一桶金后,在一定程度上就會拒絕現代的企業管理制度,在企業制定長期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時往往會根據自身的個人經驗進行企業決策,很多決策并沒有進行科學的市場調研和考究,缺乏了有效的制約、反饋和監控,最終使得企業決策的準確性大打折扣。
3.企業信用缺乏阻礙了企業的發展。
在現行的市場機制體系下,我國明顯表現出信用機制缺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缺乏已經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難題,有很多的小微企業的破產往往都是由于企業融資不足,導致企業發展嚴重困難。在信貸方面:社會中的企業“老賴”現象比比皆是,很多原本愿意貸款給企業的銀行,卻因為企業自身原因而導致貸款消失;在納稅方面:有些企業為了逃避納稅責任,就會選擇采用違法手段制造假的企業賬目,用于混過納稅責任;在產品方面:為了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生產者總會選擇以次充好,銷售出質量底下的產品,這也嚴重的降低了市場對該企業所生產的產品認可度。有些小微企業破產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自身所生產的產品不具備優勢的原因,而是由于企業信用缺乏,導致被市場所淘汰。
(三)外部環境對小微企業發展所構成的攔阻
1.原有的法律體系已不再適合小微企業的發展。
小微企業作為市場經濟體系中的基本單位,其與市場的其他要素部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同時在一定意義上小微企業也是市場機制運行的履帶。對于小微企業而言,有著交流就會產生利益和摩擦,但是在現行的市場機制中,針對于小微企業的一些法律體系并不完善。法律是政府部門對于市場的一種監管手段,同時這也是市場的一種自律機制。小微企業作為市場上的基本單位,其對于市場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在市場的各個方面,總會看到小微企業的身影。這也決定了在數量龐大的前提下,并不是所有的小微企業都能夠做到遵守市場規則,在利益的驅使下有些小微企業往往會違背市場規則打破市場規律,生產出不符合市場準入的相關產品。同時,小微企業由于自身力量不足的缺陷,很容易受到來自市場其他優勢者的攻擊。這也決定了,小微企業想要在市場上能夠健康的成長,免不了需要一部完整的法律體系來為它保駕護航和監督。在國外,美國于1953年頒布了《中小企業法》奠定了支持小微企業的政策基礎;“日本為促進小微企業的發展,日本先后制定了《中小企業廳設置法》《中小企業基本法》《新中小企業基本法》等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實施涵蓋了微型企業,從而有力推動了微型企業的發展。”
2.融資依舊是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難關。
“我國小微企業六成以上的融資是依靠內部融資方式獲得的,內部融資比例高達60%以上,尤其是處于初創期和規模比較小的企業,幾乎所有資金都是依靠內部融資。”在我國股票市場中,雖然也有著中小企業板塊和創業板塊,但是入市的門檻較高,對于小微企業而言只有少數部分才能在這資本盛宴中淘到資本。從銀行信貸而言,雖然近幾年銀行針對于小微企業的貸款條件有所放寬,但是惜貸現象依舊很嚴重,多數的小微企業根據其自身的條件很難在銀行貸到款。為了能夠緩解資金不足的困境,許多中小企業都會選擇向一些小額的借貸公司進行借貸,而采取這種方式取來的資金其成本要遠遠高于國家所規定的利率水平,這也大大提高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在溫州和義務等地區有許多小微企業的倒閉就是由于民間資本的借貸使企業資金鏈斷裂,最終導致了大量的小微企業倒閉。
3.政府系統對小微企業發展的服務平臺不完善。
(1)政府對小微企業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不強。小微企業由于其自身因素,其單個所創造的產品和價值相對于大型企業所創造的價值而言可謂是小巫見大巫,這也導致了小微企業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很難進入政府法眼。部分干部對于小微企業的發展意識還停留在小微企業初創階段,政府政策效應依舊會偏向大型企業。
(2)政府對小微企業服務平臺不明確。美國于1953年成立了小企業管理局,通過行使其宏觀調控手段,引導社會的資金流向小企業。但在我國雖然也有不同層次的政府成立了小微企業管理平臺,但由于在執行上卻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導致政令繁多不知遵何的現象時常發生,小微企業對政府的一些政策性優惠措施了解程度不高,導致大量的社會資源浪費。
三、“十三五”時期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的啟示
(一)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
“十三五”時期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時期,小微企業作為市場的基本單位,其對于創建創新型國家有著重要的作用。從現階段的政府對小微企業扶持手段中,我們不難看到政府通過財政稅收政策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幫助小微企業進行社會融資。政府作為市場看得見的手,在針對于小微企業扶持上,政府做的更多的應該是引導作用。小微企業由于自身實力偏弱,因此政府應該從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加大小微企業自身的吸引力,提高其社會的競爭力。例如,可由地方政府出資建立小微企業培訓機構,針對于小微企業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做出專業的培訓。通過對小微企業的管理層進行培訓,提升小微企業管理層的個人素質,提高企業主的創新意識和創優能力。
(二)針對小微企業的法律機制亟待完善
我國目前已經針對中小企業發展于2002年推出了《中小企業促進法》,該法律體系通過在社會服務、資金支持等方面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做到了有法可依。但近幾年來,小微企業的發展規模空前,原來的法律體系已經很難做到對小微企業的面面俱到,這也需要一部新的法律體系來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小微企業市場的混亂也急需一部類似于《小微企業法》來針對小微企業發發展的做出相關規范。
(三)完善市場小微企業融資制度
針對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中外許多專家學者進行了大量的探究,同時也得出了許多的融資方式和融資結果。在這些研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美國為代表的由政府向小微企業貸款的模式;以日本為代表的由政府和社會私人機構成立金融服務平臺。近幾年隨著國內小微企業的迅速發展,國內的許多學者和政府官員都嗅覺到,小微企業未來發展的趨勢是非常明朗的,唯有促進小微企業的快速發展,才能在世界經濟低迷的狀態下,走出新的路途。面對小微企業發展大的趨勢,中央政府和地方各個政府也相應地頒發了一系列有利于小微企業發展的措施,但這對于小微企業所面臨的困難而言,也就是杯水車薪罷了,我們需要去做的還有更多。在小微企業現階段成長過程當中,融資難的困境始終都是攔阻小微企業成長的最大難題。從美國和日本的融資方式可以得出,只有建立一個發達的市場體系,健全完整的市場金融體系,拓寬市場融資渠道,才能在根本上去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由于各個地方小微企業發展的層次結構不同,所以我們就需要實行因地制宜的金融體系,通過以政府牽頭,以銀行為領頭的金融市場為輔助,建立一個完整的小微企業融資平臺。
(四)促使市場形成小微企業信用機制
小微企業由于自身實力較弱,其在信貸方面缺乏可用于信貸的相關資產項目,同時也很難有相關機構和個人能為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擔保,所以完善針對小微企業的信用機制體系是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一是完善提供針對小微企業的信用擔保制度,通過篩選出符合信用貸款條件的企業,通過政府牽線搭橋使小微企業和銀行等金融機構達成聯系,共同創建新的信用機制體制;二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面對小微企業時,推出符合小微企業的信貸擔保產品,在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的同時,銀行等金融機構也要逐漸改變其傳統的信貸業務;三是政府要為小微企業建立一個企業信息平臺,依法披露出小微企業的企業信用記錄。
參考文獻
[1]李平凡.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與對策研究——基于鎮江市的分析[D].東南大學,2013.
[2]田芬.小微企業發展狀況研究[J].調研世界,2015.
[3]小微企業認定標準[S].2014.
[4]蔡翔,趙君.國外為促進微型企業發展的措施及啟示[J].經濟縱橫,2007,(5).
[5]王洋.國外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對我國小微企業的啟示[J].長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作者簡介:牛弘毅(1994-),男,西藏人,本科,研究方向: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