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靜 張劍

摘 要: 目的:探討PBL教學模式在臨床醫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在內科實踐教學中,選取346名臨床醫學學生,分為PBL教學試驗組和傳統教學對照組,進行對比研究。結果實驗組成績顯著優于對照組(P<0.005),表明PBL教學在內科教學中優于傳統教學,值得進一步實踐推廣。
關鍵詞:PBL 臨床醫學 內科學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4-0195-02
隨著醫學院校的發展擴大,臨床醫學教學模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們在《內科學》實踐教學中引入了問題學習(PBL)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討論式教學方法,在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中廣泛使用[1]。經過多年的實踐,PBL教學模式已經在我校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總結如下:
一、對象和方法
1.對象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醫療系2014級三年制專科2班及2014級三年制專科4班學生,2班170人,4班176人,共計346人。所有學生均經過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錄取入學,隨機分班,其年齡、性別分布和入學成績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設2班學生為實驗組,4班為對照組。兩班學生授課教師相同、教材相同、授課計劃、教學學時、目標、進度均相同。
2.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法授課。實驗組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PBL教學方法,包括教師課前提出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教師總結四個環節。
2.1教師課前問題的設定 學校《內科學》實踐教學主要以病案分析為主,因此需要教師在備課環節,首先根據教學大綱和授課內容的要求精心查閱資料,編寫病例,然后根據病例提出問題,并將問題提前一周發給學生。
2.2學生查找資料 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利用自習時間認真預習教材并積極查閱相關資料,做好記錄,為分組討論做好充足準備。
2.3 分組討論 將學生以宿舍(6人)為單位分成一組,這樣方便學生及時溝通、交流和討論。學生將討論的結果做好匯總記錄,并選派一名學生在課堂上回答老師的提問。
2.4教師總結 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分析病例提出問題,同學們每組選派一名學生做回答,回答不全面的,組員后者教師可以補充,最后由教師對本節課學生理解不到位的知識點和重點及難點問題作出總結,并對表現優秀的團隊提出表揚,表現差的團隊提出批評并進行鼓勵。此環節,教師需要把握課堂節奏,做到不拖堂。
二、教學效果評估
期末課程結束后,對兩組學生的實踐通過測試進行實踐教學效果評估。理論測試包括名詞解釋、填空題、單選題及病例分析五種題型。其中≥85分為“優秀”,≥75分為“良好”,≥60分為“及格”,<60分為“不及格”。對照組和實驗組采取統一命題的方式進行考試,考試滿分為100分,試卷由相同的老師批改。
1.結果
1.1 總體印象 實驗組學生課前準備充分;上課時積極性高,思維活躍,師生互動良好,課堂氣氛非常融洽。對照組課堂沉悶,學生情緒低,學習積極性差,學習效率不高,師生交流少。
1.2定量比較 兩組學生測試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理論測試成績比較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試卷分析時發現,實驗組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較好,如在單選題中對易混淆的概念把握較好,不易錯選;名詞解釋表述清楚;簡答題能抓住重點,條理清晰;病例分析診斷準確性較高,鑒別診斷也不易遺漏。
三、討論
《內科學》實踐教學是臨床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和深化,而傳統的教學模式過分依賴教師的講授,致使學生課堂情緒低迷,學習上缺乏創新性和探索精神。缺乏利用各種學習資源的意識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漸露弊端。而PBL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對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實踐,我們有以下體會:
1.PBL教學法的優勢
第一,PBL教學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好奇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PBL教學法促進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交流信息;第三,PBL教學法促進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第四,可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加深對知識的記憶,鍛煉運用知識的能力;第五,可以增強學生文獻檢索、查閱資料、歸納總結、綜合理解的能力,邏輯推理、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自學能力,創作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第六,PBL教學法增強了師生互動,改善了師生關系,同時PBL也為學生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這些都為學生的日后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2.應用PBL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2.1 教師素質的要求 PBL是一種開放式教學模式,對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技巧有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師對教學大綱和課程內容及相關學科知識熟練掌握,對學生的綜合情況有所了解,這樣教師才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才能設定出適合學生解決的問題。其次,教師本身必須具備課堂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只有這樣教師才應對課堂上出現的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敬佩感。再次,教師應具備一定的幽默感、演講和表演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寓教于樂、控制課堂節奏、營造輕松課堂氣氛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親切感。
2.2學生素質的要求 PBL教學的成功開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配合程度。學生根據教師提出問題準備資料,需要查閱大量的相關專業知識和文獻資料,積極和其它同學進行反復的交流溝通,經過認真的討論得出最佳結論。這樣的過程和傳統的課堂學習相比是相當費時的,需要學生付出大量的閑暇時間,因此需要學生有高度的自我學習自覺性,否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和目標。而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長期接受“填鴨式”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另外因為大學前期一直處于緊張的升學壓力下,來到大學后會產生一種“獲得自由”的解放感,對于自己閑暇時間很看重,因此對于PBL教學改革形式會覺得太“花費”時間。所以,在教師開展PBL教學模式之前,必須教育引導學生從大學教育的重要性,使學生從思想上認同PBL教學模式,從被動的學習者轉變為學習的主人。
實踐證明, PBL教學法和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多學生和教師的肯定,深受廣大多學生的歡迎,值得在今后的實踐教學工作中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丁艷萍,穆小云,王一博。PBL結合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婦產科護理臨床見習課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28(8):2923-2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