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燕++羅怡霏



【摘 要】 文章著重分析了政府對企業R&D直接資助的規模與結構。在此基礎上,對我國R&D經費投入總體情況作出以下評價:第一,我國R&D經費投入不足,缺乏一套較為穩定和長期的R&D經費投入機制;第二,我國R&D經費投入的結構占比不合理;第三,企業是我國R&D投入當之無愧的執行主體。就我國政府對企業R&D直接資助作出以下評價:第一,政府對企業R&D直接資助力度在加強但比重仍然偏低,并且傾向于大中型企業;第二,政府資助對象主要是內資企業,且對私營經濟的資助總量偏低;第三,政府資助的行業投向有待優化,對高技術產業資助力度有待加強。
【關鍵詞】 R&D; 直接資助; 企業; 政府
中圖分類號:F27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11-0081-05
一、我國R&D經費投入的總體情況①
采用我國全社會R&D經費內部支出來衡量我國R&D經費投入,我國全社會R&D經費內部支出從1995年的348.69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1 846.6億元,在近19年的時間里增長了近33倍,可謂實現了全社會R&D經費投入的跨越式大發展。如圖1所示,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的比重總體上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表明全社會R&D經費投入強度在逐漸增強。但無論是R&D經費內部支出的現價增長率還是可比價增長率都波動較為劇烈,這表明我國每年的全社會R&D經費內部支出增長率是不穩定的。
在對我國R&D經費投入規模與強度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對R&D三個類別(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結構占比進行分析。多年來,我國基礎研究占全社會R&D經費支出的比重一直穩定在5%左右,近年來甚至略有下降的趨勢。2013年,我國R&D經費支出額為11 846.6億元,其中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資金額分別為554.95億元、1 269.12億元和10 022.53億元,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的投入占比分別為4.68%、10.71%和84.6%,基礎研究投入的比重過低,直接影響我國科技原始創新能力水平的提高。
R&D投入的執行部門分為企業、研究與開發機構、高等學校,從全社會R&D經費的執行部門來劃分,我國目前的R&D經費投入是一種企業為主、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為輔的格局,企業承擔了全社會研發經費70%以上的份額且一直保持上升趨勢,研究與開發機構的經費支出份額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并且估計這種格局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仍將保持下去[ 1 ]。
在R&D經費籌集中,主要有三部分資金來源:政府資金、企業資金和其他資金,不同來源性質的資金,其投向的目標導向也就存在較大的差異。從2003—2013年按資金來源分R&D經費內部支出的變動情況來看,政府資金所占比重呈逐漸下降趨勢,從2003年的29.92%下降至2013年的21.11%,與此同時企業資金所占比重由60.11%上升至74.6%,我國目前全社會R&D經費籌集模式呈現出“企業主導型”的部分特征。
按地區分R&D經費內部支出,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2003—2013年,東部地區R&D經費占比一直都在70%左右,其次是中部地區占比在15%左右,而西部地區R&D經費占比則為12%左右。從東中西部占比可以看出,東部地區是R&D經費投入的主要地區,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差距較大,地區之間R&D經費投入不平衡的問題比較突出。
二、我國政府對企業R&D直接資助的規模與流向
(一)我國政府對企業R&D直接資助的規模
在企業R&D經費投入中,來源于政府的資金被視為政府對企業R&D直接資助。因此分析企業R&D投入中政府資金的規模和所占比重,可以看出我國目前政府對企業R&D直接資助的現狀。在分析政府對企業R&D直接資助的現狀中,本文又將大中型工業企業的數據單列出來,通過比較全部企業和大中型工業企業的數據,可以側面得到政府對中小企業R&D直接資助的部分信息。
如表1所示,2003—2013年企業R&D投入中來源于政府的資金從規模上看是增長較快的,從2003年的47.3億元增長至2013年的409億元,增長了7.6倍。但關注到政府對企業R&D直接資助占企業R&D投入的比重(即企業比重1)時,情況有所不同,從2003年的4.93%下降至2013年的4.51%,即政府直接資助在企業R&D投入中的比重是在降低的。其中政府對大中型工業企業的資助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從2003年的27.6億元增加至2013年的359.7億元,在十年時間里增長了12倍,其增長速度比企業總體的增長速度更快,這也反映出政府對小微企業的資助增長速度不及大中型企業。
分析政府對企業R&D直接資助現狀的另一個角度是將其與研發機構和高校的情況進行對比,與政府對企業R&D直接資助相比,政府對研究與開發機構的R&D直接資助力度是較大的,如表1所示,2003年至2013年間,從320.3億元增加到1 481.2億元,政府對研發機構R&D直接資助占研發機構R&D投入的比重(即機構比重1)從80.28%上升至83.15%,即政府資金在研發機構R&D投入中的份額是在增加的。再觀察高等學校的情況,2003年至2013年間,從87.7億元增加到516.9億元,高校比重1從54.04%上升至60.34%,即政府直接資助在研究與開發機構和高等學校的比重都呈上升趨勢,而在企業總體及大中型工業企業的比重卻有略微下降的趨勢。是政府對這兩個部門的投入比重在加大,還是這兩個部門的R&D投入增長乏力而企業R&D投入卻迅速增長,需要進一步用數據來分析。
通過分析各部門來源于政府的資金占政府R&D投入總額的比重及其變化趨勢,來進一步深入分析政府直接資助的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政府對企業R&D直接資助占政府R&D投入總額的比重(即企業比重2)從2003年的10.27%增長至2013年的16.36%,即從政府資金這塊“蛋糕”里分配給企業的部分變多了,政府資金在向企業傾斜。其中對大中型工業企業的資助占政府資金總額的比重更是從2003年的5.99%增至2013年的14.38%,大中型工業企業比重2與企業比重2的趨勢是一致的,但是大中型工業企業比重2與企業比重2的差距越來越小,這就意味著,在政府資金分配給企業R&D直接資助的這部分“蛋糕”里,大中型工業企業得到的越來越多,而小微企業自然就得到的更少,這是一個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而與之相對應的政府對研發機構的直接資助占政府R&D投入總額的比重從2003年的69.54%下降至2013年的59.23%;政府對高等學校的直接資助占政府R&D投入總額的比重在這十年間有所上升,從19.04%增至20.67%。
(二)我國政府對企業R&D直接資助的流向③
1.政府對企業直接資助按所有制性質分布
我國企業按照所有制進行劃分,可分為內資企業、港澳臺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我國不同所有制企業獲得政府直接資助的情況如表2所示⑤。
從我國政府各年對企業R&D直接資助的情況來看,對內資企業的資助占絕大部分份額。2013年,政府對規模以上內資企業的資助是320.29億元,而港澳臺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獲得的政府資金總計為39.46億元,內資企業獲得的政府R&D資助占政府當年對企業R&D投入的89.03%。從趨勢上看,內資企業獲得的政府R&D資助占政府當年對企業R&D投入的比重一直在80%以上,但我們也從中發現一個趨勢,即外資企業獲得的政府R&D資助占政府當年對企業R&D投入的比重在逐漸上升,近兩年有所回落。
內資企業按照其所有制特征又可分為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私營企業等多種形式。表2列出的是2000—2013年我國內資企業中最具代表性的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獲得政府R&D資助的情況。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政府對帶有國有產權性質企業資助的份額較大,而對于私營企業資助的比重較小。同時也可以看出國有經濟獲得政府資助的份額在逐年下降。政府對私營經濟資助的份額自2000年以來一直處于上升的態勢。兩者的差距在逐漸縮小,但是,從資助的絕對量上來看,政府對私營經濟資助的總量較少。
2.政府對企業直接資助的行業分布
從近幾年的統計數據來看,除了“其他采礦業”在有些年份沒有獲得過政府直接資助之外,其余的行業均接受過政府的資助,但是資助數額在行業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獲得政府資助數額最多的14個行業所得的經費占全部政府資助經費的90%以上,其中獲得政府資助最多的行業分別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裝備制造業。本文將全部行業分為傳統產業和高技術產業⑦。
政府對大中型企業直接資助的行業分布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發現,雖然政府對高技術產業的直接資助呈逐年增加的態勢,但是對高技術產業的資助占政府資金總投入的比重卻一直低于傳統產業。我國政府對高技術產業的資助占到全部產業資助總量的四成左右,而其余的六成資金用于傳統產業的R&D活動。但在各年之間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2002年之前對傳統產業資助的相對比重呈現下降的趨勢,2002年之后又開始上升,而高技術產業恰好相反。
三、對我國政府R&D資助的整體評價
(一)對我國R&D經費投入總體情況的評價
其一,我國R&D經費投入不足,缺乏一套較為穩定和長期的R&D經費投入機制。一方面,2013年我國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的比重為2.08%,無論是與發達國家還是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⑧,我國的研發強度均存在較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國每年的全社會R&D經費內部支出增長率是不穩定的,這從側面反映了我國可能缺乏一套較為穩定和長期的R&D經費投入機制,R&D經費投入具有較大的隨意性。
其二,我國R&D經費投入的結構占比不合理。從R&D經費投入類別來看,2013年我國R&D經費支出額為11 846.6億元,其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的投入占比分別為4.68%、10.71%和84.6%,再反觀國際⑨,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的比重過低,直接影響我國的科技原始創新能力水平的提高。從R&D經費投入的地區差異來看,東部地區是R&D經費投入的主要地區,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差距較大,地區之間R&D經費投入不平衡的問題比較突出。
其三,企業是我國R&D投入當之無愧的執行主體。我國目前全社會R&D經費籌集模式呈現出“企業主導型”的部分特征,這與國家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政策導向目標相一致,也符合國際趨勢{11}。
(二)對我國政府R&D直接資助的評價
第一,政府對企業R&D直接資助力度在加強但比重仍然偏低[ 2 ],并且傾向于大中型企業。一方面,政府對企業R&D直接資助占政府R&D投入總額的比重在增長,但比重仍然較低。我國政府直接資助主要集中在國家實施的各類科技計劃上,其中與企業創新關系最為密切的是科技產業化環境建設計劃,主要包括: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以星火計劃為例,政府資金所占比重一直以來是5%左右,而火炬計劃中政府資金只占不到3%,并且在面臨金融危機等系統性風險時,政府并未適度增加對企業R&D的資助力度以進行逆向調節。另一方面,對大中型工業企業資助占政府資金總額的比重越來越大,小微企業自然得到的更少。
第二,政府資助對象主要是內資企業,且對私營經濟的資助總量偏低。一方面,內資企業獲得的政府R&D資助占政府當年對企業R&D投入的比重一直在80%以上,但外資企業獲得的政府R&D資助的比重在逐漸上升。另一方面,雖然國有經濟獲得政府資助的份額在逐年下降,政府對私營經濟資助的份額在2000年以來一直處于上升的態勢,兩者的差距在逐漸縮小,但是從資助的絕對量上來看,政府對私營經濟資助的總量較少。
第三,政府資助的行業投向有待優化[ 3 ],對高技術產業資助力度有待加強。雖然政府對高技術產業的直接資助呈逐年增加的態勢,但是對高技術產業的資助占政府資金總投入的比重卻一直低于傳統產業。
【參考文獻】
[1] 金戈.公共支出分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 王俊.政府R&D資助作用機制及激勵效應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3] 肖鵬.政府鼓勵研發的財稅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