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莎秦皇島市規劃研究院(066001)
?
城市型風景名勝區城景協調關系的探討
——以秦皇島北戴河風景名勝區為例
龐莎
秦皇島市規劃研究院(066001)
摘要:通過分析秦皇島北戴河風景名勝區濱海四大景區與城市發展的良性互動和對立關系及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濱海四大景區保護與城市建設發展的協調策略,從而保證“城”“景”空間關系的協調,促進城市型景區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秦皇島北戴河風景名勝區;景區保護;城市建設
秦皇島北戴河風景名勝區劃分為六大景區,其中北戴河景區、南戴河景區、山海關景區以及黃金海岸景區與城區相融,這種特殊的“城”、“景”空間關系使“城”、“景”兩者在功能定位、規劃管理上的不同,帶來了“城”、“景”如何協調發展的難題,而這個問題的解決也正是保障城市型景區獨特、多樣價值能夠全面、持久發揮的前提所在。
1.1城市快速發展和景區保護的矛盾突出
秦皇島市中心城區社會經濟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其建設用地對山海關景區、北戴河景區空間不斷侵蝕;北戴河新區的設立使南戴河景區和黃金海岸景區由城外走進了城內。高層建筑、高密度建筑、垃圾、噪聲、水體和大氣污染都對濱海四大景區的自然環境和景觀造成很大的威脅,給景區的保護工作帶來較大的困難。
1.2景區鑲嵌分割嚴重,影響景觀視覺
由于中心城區、北戴河新區城市發展和市政建設等原因,濱海四大景區有些景點被道路、市政工程、高層建筑等人為地鑲嵌、分割。國家濕地公園被濱海大道分割,南戴河、黃金海岸景區內的療養院、培訓中心等建筑形式、風格差異較大,與景區景觀不相協調。
1.3開發過度,人工建設量增大
北戴河景區、南戴河景區以及黃金海岸景區內各類賓館、酒店和招待所、療養院、培訓中心等比比皆是,對風景名勝區景觀空間侵蝕嚴重[1]。景區人口增加,城市化、商業化、人工化現象嚴重。
2.1協調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方向
從杭州與西湖、泉州與清源山、惠州與惠州西湖等城市與景區的關系來看,多是按照反向發展或平行發展的模式來處理城市與景區之間的關系[2-3]。秦皇島北戴河風景名勝區濱海四大景區與城市相融,中心城區、北戴河新區未來用地發展方向應背離景區,從而降低城市人口增長、產業發展、旅游發展所產生的對景區及其周邊地區的建設壓力,改善空氣污染、水體污染、噪聲污染等環境壓力,保證景區發展空間,從而為城市創造更好的景觀環境。
2.2創造利于風景名勝區發展的良好城市環境
濱海四大景區是秦皇島市城市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城市總體規劃到建設控制、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等各個層次、各方面確立協調發展的思想,對景區的旅游開發、土地利用、交通聯系以及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作綜合研究,以達到與城市協調發展并帶動周邊地區產業開發的目的,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同時,秦皇島市城市硬件設施的規劃與建設應強化園林意識、生態意識和旅游意識,營造外在文化氛圍,強調規劃布局與城市設計的園林化,建設風格與環境的協調性。要致力于培育城市文化和城市內在素質,造就一個社會和諧、經濟規范、商業服務文明的旅游發展軟環境,實現景區發展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一體化。
2.3科學規劃和管理風景名勝區資源
1)濱海四大景區,尤其是南戴河景區、黃金海岸景區的區位是隨著城市的外擴而發生變化的,其功能也要發生變化。因此,在一定時段內,必須根據景區變化后的區位,結合景區內涵的挖潛、資源的集成,重新進行功能定位,重在風景資源的整合和合理評價,重塑四大景區乃至秦皇島北戴河風景名勝區的旅游新形象。
2)景區旅游交通和游覽線路規劃中,開辟景區與區外以及各景區之間便捷的通道。規劃通過設置快速旅游通道、考慮暑期交通限行等保證各景區之間及景區內部的旅游便捷性、舒適性。
2.4協調景區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之間的關系
1)優化城市用地結構,保護景區土地資源。秦皇島濱海四大景區在城市總體規劃中,規劃的建設用地總面積約12.35 km/m2,占城市型景區總面積的8.96%。在秦皇島城市建設過程中,應協調規劃的居住用地、旅游度假用地、旅館用地、文化娛樂用地和景區建設用地之間的關系。
2)合理規劃搬遷后的土地利用。山海關長城沿線兩側村莊進行搬遷,搬遷后的用地規劃利用方式為林地和風景游賞用地,與城市規劃的郊野公園綠地相協調。
2.5協調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與風景名勝區景觀環境的關系
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應將對風景名勝區的影響減小到最低,要盡一切可能避免穿越風景名勝區。城市遠期規劃的軌道交通在山海關景區、北戴河景區、南戴河景區內均有運行區間,加速景區對外交通聯系,但對景區視覺景觀、游客游覽心理及濕地公園鳥類棲息地產生一定影響,建議增加兩側綠化防護措施屏蔽不利影響。
2.6塑造景區整體形象,突出城市文化特色
1)注重景區歷史文化的保護。將山海關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單位及核心保護區劃為核心景區,實現與文物保護一體化;在核心區保護一切文物及景觀,嚴格控制建設開發。在文物保護區范圍的外圍及山海關景區的外圍,設立建設控制地帶;在建設控制地帶內,避免建設危及文物安全的設施,禁止修建形式、高度、體量、色調等與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筑物。
2)城市建筑景觀和景區景觀的有機融合。景區周邊的各類新建建筑,要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在人工和自然協調的基礎上與景區景觀相協調。北戴河東經路以北、聯峰山西側,南戴河環海路西側、夏威夷大道西側,黃金海岸一經路西側應維持目前以旅游度假用地、旅館用地為主的用地性質,建筑物的形式、風格均應與景區環境相協調。山海關古城周邊、長城沿線兩側應控制建筑體量、高度,與古城風貌相協調。聯峰山周邊建筑不應超越山體輪廓線,保護好老龍頭至山海關古城、鴿子窩至聯峰山的景觀走廊。
秦皇島北戴河風景名勝區作為秦皇島城市名片,其價值彌足珍貴。對濱海四大景區資源實施科學的保護不僅可以有效地改造城市的空間結構和質量,積極推動其空間容量的合理擴大,還能科學地完善城市空間的功能體系,優化城市人居環境,促進城市生態建設,推動城市化的前進步伐。保護特色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對突出城市的個性和特色、美化城市的人文環境、提高城市的文化內涵以及強化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功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周少雄.試論旅游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互動關系[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2(2):55- 58.
[2]王根生,羅朝仁,徐必勝.城市型風景名勝區規劃策略探析——以江蘇三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例[J].城市規劃,2005,29(2):17- 82.
[3]鄧武功.城市風景名勝區與城市協調發展研究[D].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碩士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