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一門學科,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具有很強的社會生活性。隨著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日益實施,語文教學的生活化越來越受到關注。語文教學生活化是現代教育理論下教學的必然趨勢。我現結合教學實踐從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識字、閱讀與作文三個方面論述生活化教學。
一、識字教學生活化
識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低年級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認字。以往的教學是典型的注入式教學,學生對生字的學習主要是讀與寫,如此枯燥的教學方式不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參與動機不強,學生把學習當做一件任務完成,學習失去樂趣,教學效率低下。識字教學生活化,使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使教學更富有生活氣息,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漢字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要將課堂教學與生活相聯系,寓教于樂,讓識字教學走出難教、難學的誤區。小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在學生眼中這些漢字不只是筆畫的簡單組合,每個漢字都有故事,都有生命。我們要把識字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使學生喜歡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
如“人”和“入”,這兩個字極其相似,學生容易混淆,我讓學生自己想方法記憶這兩個字。有的學生將這編成故事:有一對好朋友,一個叫“撇”,一個叫“捺”,但是兩個人卻經常吵架,“撇”占勝“捺”時組成的字就組成人字,“捺”占勝“撇”時就組成入字。這樣的故事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掌握了這兩個字,強化了對字的識記,對字的筆畫也有了深刻了解。從而激發學生對識字濃厚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識字效率。
二、閱讀教學生活化
1.多媒體再現生活
多媒體教學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創設一個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的情境,給學生強烈的視覺和聽覺刺激。小學生的生活閱歷較少,認知水平較低,因此閱讀教材中的文章時很難入情入境,無法體會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文章的語言魅力。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把一些學生不熟悉的、沒有經歷過的情境用多媒體直觀形象地展現出來,使學生與文章產生強烈的情感和心理共鳴。
例如一些寫景的散文和紀實的文章,作者大多生活的年代與我們不一樣,單憑文字,學生不能深刻理解,但采用多媒體后,可以將生活“搬”到課堂中,讓學生有形象直觀的感受,在文本和學生的生活之間建立聯系,從而使學生閱讀時有更深的體會。如在學習《朱德的扁擔》時,我先讓學生看一段視頻,了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在此基礎上因勢導入:今天所要學的課文《朱德的扁擔》就發生在那個艱難的背景下。學生認真觀看視頻了解戰士們生活的艱苦,體會戰爭的殘酷,感悟朱德和戰士們的互敬互愛。
2.角色扮演體會生活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而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如學習《小動物過冬》時,我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課文的閱讀,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我先對角色進行分配,然后讓學生認真研讀,準確地把握角色的性格特征,將朋友之間的互相關心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對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激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
3.想象朗讀感悟生活
閱讀想象力是每個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重要的思維能力,它直接影響一個人在朗讀他人文章時感悟、理解的程度。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特別關注學生這種能力的培養。讀課文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想,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盡可能地在腦海中再現文章描繪的情景,在充分想象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如我教學《狐假虎威》一文,在朗讀狐貍帶老虎到百獸面前走一趟這一部分時,讓學生一邊有感情地朗讀,一邊想象狐貍搖頭擺尾、神氣活現的樣子,老虎半信半疑、東張西望的神態,從而體會狐貍的奸詐狡猾。
三、作文教學生活化
文學作品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每一位文學家的優秀作品都是他們深入生活才完成的。作文是教師與學生都倍感頭疼的教學內容。我們要以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重新認識寫作,以生活激起學生對寫作的濃厚興趣,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喜歡寫作、學會寫作。
學生在寫作時常常反映沒有內容寫,認為寫作就是要寫大事,而生活中的瑣事上不了臺面。其實這是學生寫作的一個誤區,使得學生寫作時沒有內容寫。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生活就是寫作的源泉。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寫作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就會寫出什么樣的文字,否則文章就會不切實際,對認真寫作有一定妨礙。生活是寫作的基礎,是寫作這座高樓的基石;寫作其實就是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是現實生活的一個縮影。學生只要認清寫作和生活的關系,知道寫作究竟要寫些什么,自然就會消除對寫作的畏懼情緒。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學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留心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事物,注意觀察細節,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同時也要教會學生總結的方法。
小學語文書本中的大部分課文都來源于生活,教學時我們應當以課堂為起點,讓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鼓勵學生用生活的標準判斷,用生活的底蘊詮釋,用生活的經驗解讀,說說自己獨特的體驗,從而實現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并真正受到啟發。只有這樣,才能賦予課文生命與活力,更好地揭示其新的意義,引導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中積極探索,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