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摘 要: 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有所用,因此,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教師應掌握教學的真正內涵,樹立正確的課程觀,以此改變教學中理論大于實踐的弊病,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本文基于教師視角,對如何理解中職計算機教學內涵及課程觀進行探討。
關鍵詞: 中職計算機 實踐能力 教學內涵 課程觀
中職計算機教學以信息符號抽象枯燥“聞名”,不但有很多學生感到學習難,還有不少教師認為教學難。怎樣讓教學內容更直觀,且更生動有趣,讓更多學生體驗到計算機學習樂趣,通過專業學習提升中職生的專業素養,并且學有所用,是很多中職教育者關注的問題。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當前,“教學難”是必然的,教師可結合課程特點深入解讀教學內涵,樹立正確的課程觀,明確教學目標,并在目標的指引下實施有效教學。對此,本文基于教師視角,對如何理解中職計算機教學內涵及課程觀進行探討。
一、對中職計算機教學內涵的解讀
1.面向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目前,計算機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各行各業招聘人才時將計算機知識作為一項基本內容列為對人才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職計算機教學的核心內涵應以面向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為主,教師應立足計算機課程,將教學重點從如何學習知識轉向如何運用知識,以此實現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學習僅是一個短暫的過程,經歷這一過程的初衷是掌握一技之長,應對以后的工作,實現人生價值。因此,教師應摒棄傳統學科觀,將實施教學的著力點置于學生的未來,不以學歷教育為目的,注重能力技能培養,使教學貼合現代企業實際,打造真正的實用型人才。
2.讓教學成為學生應用知識的媒介
以“職業本位”為核心,應讓教學成為學生應用知識的媒介。實踐中,教師要分清教學主次,對于中職生比較熟悉的內容,如《辦公自動化》中的“漢字輸入法”、“設置標題文本”等,因很多學生已通過上機練習掌握相關內容,所以實際教學中這部分內容可以一筆帶過。教學內容應簡而精,以實用為度,著眼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的內容為主,對理論知識在現實崗位中的應用范圍等知識進行重點介紹,對學生將來就業形成參考。例如,與“OSI參考模型”相比較,應將重點內容放在“IP地址計算”上;適當更新或者增加一些實用價值更明顯的內容,如“VLAN的應用”、“家庭上網拓撲結構”等;而在講網站服務時,內容則要更細,從域名申請到網站管理等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要詳細講解,便于學生就業后立刻上手。
二、中職計算機教師課程觀的樹立
1.優化課程設計
目前,有些職業學校“計算機及應用”教材中的課程設置不合理,缺乏就業導向功能,缺乏職業能力培養環節。針對這種狀況,中職計算機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課程觀,優化課程設計,構建以“應用”為目標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實踐中,教師可將教學內容劃分成數個模塊,每個模塊都指向一種特定的職業能力,學生學習了一個模塊,即掌握了一種技能。模塊劃分可參照表1和表2。
劃分不同模塊的同時,教師還需要為每個模塊設置能力目標、評價標準和就業指導,使學生在正確的引導下接受科學的學習評價,在具有支持性因素的環境下,看到某個學習任務的價值,并且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從而呈現出激勵性的學習動機,提升就業能力。
2.整合課程資源
嚴格來說,每一門課程都是多種學科的集合體,帶著這樣的課程觀,中職計算機教師需要整合課程資源,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教師最重要的教學任務是將多種資源整合在一起,然后以多媒體為載體將這些資源的價值得以最大延伸,為學生展現一個與傳統有別的全新學習天地。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早就不是學生唯一的信息源,而應該合理調動、科學組織多種資源,以多媒體為媒介發揮這些資源的優勢,通過教學成本的降低,學生的時間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實踐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一切媒體設備關注當前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如手機、電視、報刊、雜志等。教師可為學生布置與此相關的課外作業,將作業設計成為探究任務,將多媒體技術設計成任務中必須利用的媒介,讓學生單獨或與同學聯合完成任務。如此則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使學生認識到多媒體技術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傳遞學習信息,從而幫助學生實現綜合性學習,提升學習效率。
目前,就業能力培養已經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標簽”。因此,中職計算機教師對教學內涵應有清醒認識,同時樹立正確的課程觀,立足當下,著眼學生的未來,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從而使學生在以后工作中發揮特長,為社會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宛剛.中職計算機專業內涵建設的探索[J].東方青年·教師,2012(9).
[2]孫慧霞.關于中職計算機教學“做中學,做中教”模式內涵的思考[J].中小學電教:下,2012(11):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