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臻華
摘 要: 在微時代中,提倡研究和學習微課,并在教學中進行微課實踐。本文從什么是微課談起,剖析了微課的特點、分類,并結合個人實踐探究了微課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 高中生物 學習微課 實踐微課
利用網絡平臺將課程資源和通訊技術高度整合,這樣就形成了微課,在教學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筆者就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微課學習和實踐談談認識。
一、什么是微課
(一)微課的特點
1.定主題,指向明確。
一個知識點,一個重難點,一個疑點,一種解題方法,都可定為微課主題。小型化主題,目標很明確,不僅要體現教師主導,而且要體現學生主體。
2.短時間,內涵豐富。
微課時間通常在10分鐘左右,但資源多樣,內涵豐富。
3.小步子,效果穩定。
一節微課只講解一個知識點或是一個典型解題方法,知識容量小,時間短,大約5~10分鐘。看似學習步子很小很慢,實際學習效果卻不差。
4.強交互,積沙成塔。
只要有網絡,只要少量時間,就可以進行微課學習,通過不斷學習微知識、微方法、微實驗、微習題,積累每一個微小的細節最終達到大進步,擁有大智慧。
(二)微課的類型
1.講授型。
講授型微課以學科知識點、重點、難點、考點、疑點等方面的講授為主,授課形式多樣,不局限于課堂講授。通過講授,不僅能將課本中深奧抽象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簡潔明了地講述知識的基本結構和體系,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系統全面高效地學習。如《總光合速率與凈光合速率》、《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比較及圖像鑒別》等。
2.解題型。
根據學生解題時遇到的問題,制作而成微課,屬于解題型。解題型微課針對性強,能對典型例題、習題進行分析和推理,重在解題思路的分析和解題過程的呈現。能幫助學生認識題型,了解解題策略,懂得基本方法和應對措施。如《遺傳系譜圖的解題方法》、《遺傳病概率計算的解題技巧》等。
3.答疑型。
針對學生學習的課前、課中、課后中遇到的問題制作而成的微課,屬于答疑型。答疑型微課圍繞學科疑難問題進行分析和解答。如《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究歷程》、《對綠葉中的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改進》等。
4.實驗型。
針對生物學實驗進行教學設計、操作和演示而制作成的微課,屬于實驗型。如《觀察根尖分生區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等。
一個微課通常只應用一種微課類型,但也可以應用2種或者2種以上微課類型的組合。同時,微課制作在不斷發展和變化,微課類型不會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
(三)微課的設計環節
微課的設計主要包括:選題設計、撰寫教案、準備素材、制作課件、教學實施與錄制、視頻后期編輯、教學反思等幾個環節。
1.選題設計。
選擇主題要小,突破口小,這樣在較短的時間片段中能說、看、論、辯。如談方法的《調查種群數量的方法》;談解題技巧的《總光合速率與凈光合速率》;談實驗的《綠葉中的色素的提取和分離》;談重難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比較》等。
2.制作環節。
要進行專業的課件制作,可以在網絡環境下學習,如百度課程學習,《PPT2007基礎應用入門技巧》等,都可以提高教師的PPT制作技能。
3.視頻錄制。
(1)視頻錄制腳本編寫
根據已選微課主題,把需要錄制的微視頻動作細節條理化,寫成腳本。把微視頻語言細節條理化,寫成臺詞,避免錄制語言的隨意性。
(2)微視頻錄制
根據腳本,用相關視頻錄像設備進行制作。制作的具體方式有三種:①拍攝式微課,即通過外部攝像設備對教師及講解內容、操作演示、學習過程等真實情景攝制下來的教學視頻。②動畫型微課,即運用圖像、動畫和視頻制作軟件進行微課腳本設計,技術合成后輸出的教學視頻短片。③錄屏式微課,即通過錄屏軟件,錄制教師對著電腦屏幕的講解、分析、演示的過程。或者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一體機等數字媒體的錄制功能,同步錄制課堂教學過程。
4.微課發布。
將制作好的微課,發布在常用的視頻網站上,如優酷、土豆、樂視、酷6等,供學生在線學習或者下載使用。
二、微課實踐
(一)選擇微課主題
主題要小。筆者針對《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學生成功率相差很大、實驗操作動作不規范及顯微鏡使用的基本功欠缺等問題,確定微課主題: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
(二)制作微課課件
1.PPT的屏幕上模板設計。
簡潔、主題明確,但不要有太多文字,最好采用圖片形式。筆者采用的是5個不同時期(即間、前、中、后、末期)的細胞形態圖,組合并縮小放置在模板的右上角,模板背景選擇和圖片比較接近的色彩,選擇單一色調和淺色系。
2.PPT的頁數與字數控制。
PPT頁數不宜太多,以10—15張為宜。PPT的設計主要用于起始、終止及視頻過渡,故PPT上的字數不宜過多。
3.微課的主線設計。
首先,顯示學習目標即實驗目的:①體驗成功制作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臨時裝片的過程;②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③發現細胞周期不同時期的時間長短,發現細胞在不同時期染色體的行為變化特點。
其次,闡述實驗原理,使學生通過在顯微鏡高倍鏡下觀察各個時期細胞內染色體的存在狀態,就可以判斷這些細胞各自處于有絲分裂的哪個時期,進而認識有絲分裂的完整過程。
再次,實驗方法要明白,包括根尖的培養、裝片的制作、顯微鏡觀察三個階段。著重裝片的制作和觀察。裝片的制作包括解離、漂洗、染色、制片四步驟。觀察要求一定是先用低倍物鏡進行觀察,再用高倍物鏡進行觀察。
最后,以問題思考為結束。在觀察結果中,處于哪個時期的細胞最多?如何比較細胞周期中不同時期的時間長短?我們觀察到的細胞還能進行細胞分裂嗎?
(三)微課視頻拍攝腳本設計案例
用剪刀剪取大蒜根尖2~3mm,取一潔凈的培養皿倒入適量的解離液,用鑷子把剪好的根尖放入解離液中,常溫下解離3~5分鐘。
用鑷子從解離液中取出解離好的根尖,放入盛有清水的培養皿中,漂洗10分鐘。
用鑷子取出漂洗好的根尖,放入一只潔凈的培養皿中,滴加一滴龍膽紫染液,染色3~5分鐘。
取一潔凈的載玻片滴加一滴清水,用鑷子從染液中取出染色好的根尖放入清水中,輕輕蓋上蓋玻片。
用吸水紙吸除載玻片上多余的水滴。
在蓋玻片上加蓋一塊載玻片,用拇指輕輕按壓載玻片,使細胞分散開來。
取下加蓋的那張載玻片,這樣大蒜根尖的臨時裝片就制作好了。
將大蒜根尖的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的載物臺上。調整臨時裝片的位置,使實驗材料位于載物臺的通光孔中央。
手握顯微鏡的轉換器,選擇低倍物鏡(×10),進行觀察。
雙手握粗準焦螺旋輕輕旋轉調節,使視野下圖像清晰。
手握顯微鏡的轉換器,選擇高倍物鏡(×40),進行觀察。
本視頻因為拍攝的無論是根尖,還是顯微鏡鏡頭,或者大蒜根尖的臨時裝片,都是小型的物體,嘗試用大型攝像機拍攝是不成功的,改用蘋果手機拍攝,效果很好。
(四)微課細胞照片拍攝
在Motic數碼顯微實驗室中,應用與數碼顯微鏡聯系的電腦對實時圖像進行抓拍、調整等操作,再在照片組中,挑選比較好的實驗結果圖5—10張。
(五)微課錄屏
打開微課課件PPT,同時打開Camtasia Studio 8軟件,準備錄屏。在開始>>所有程序>>找到TechSmith文件>>這里面會有2個快捷圖標,Camtsia Recorder 8是視頻錄制,Camtasia Studio 8是視頻編輯。選擇Camtasia Recorder 8,打開后會有一個視頻錄制軟件的面板,我們看Select area(選擇區域),如果點擊這個紅色“rec”按鈕,就會在3秒鐘之后就開始錄制了。按F10錄制停止,就會自動出現Preview視頻預覽窗口。這里需要后期加工,故選擇Save and Edit。當然錄屏過程中,要注意調整好麥克風與錄音人之間的距離,避免出現過多雜音。
總之,微課時代,微課一定要微而精,更好地服務于學習。一個好的微課要做到導入主題快速、講解線索清晰、教師語言得體、課后小結快捷、PPT課件專業。
參考文獻:
[1]李嘉倩.生物學錄屏式微課的制作與應用[J].生物學教學,2014.39.
[2]中國微課網(www.cnweike.cn)錄屏式微課一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