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
[摘 要]本文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探究分析,闡述了一些兒童因心靈空虛而盲目尋找其他精神支柱,我們應引導務工父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形成正確合理的教育方式,并提出相關優化留守兒童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留守;兒童;健康
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越來越多地選擇進城務工,在農村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也就是留守兒童。由于留守兒童特殊的成長環境,他們無法充分享受到父母的關愛和引導,過早體會到生活的辛酸和壓力,面臨人身安全、身心健康、受教育等多方面的隱憂。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自2005年后,關于留守兒童的報道更是頻繁地出現于各大媒體。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1.父母“關愛缺失”引起嚴重的“情感饑餓”。“留守兒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的環節,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山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
2.打工父母的一些觀念和不良職業活動存在負面影響。盡管“留守兒童”家庭這種親子之間的交往在時間上的長期間斷,但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則是顯而易見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掙了錢,增長了見識.深刻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他們對子女的要求一般較高,隨時關心著子女健康成長和學業成績,會經常與教師或監護人取得聯系。他們的思想和情緒也會引起其“留守孩子”積極要求進步,勤奮學習,這種影響是良性互動的。另一種情況卻是,因機遇掙了錢,或者認為自己下苦力掙的錢比文化較高的人掙錢還多的“打工”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滋長著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于是對子女沒有明確的要求,順其自然,從而“能讀書就讀,讀不好去打工也能賺錢”的觀念在農村兒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沒有掙得什么錢的打工父母,認為是命運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對子女的一切不聞不問,不負責任。使“留守兒童”幼小的心靈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緒包袱,承擔著很大精神壓力.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
3.監督弱化.由于一些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較差,校風不好,加之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大部分“留守兒童”到了中學,覺得升學無望而產生厭學情緒,有的沉迷電子游戲,有的步入社會,繼續學習者只是其中少數。據調查顯示,在“留守兒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讀職業技術高中和中專,多達70%的孩子則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雖然完成了國家規定的幾年義務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進一步學習深造,帶來的將是不適應社會迅猛發展的要求,影響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因素
1.親情缺失。親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監管缺位是產生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照顧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照顧孩子。有的留守兒童被托付給親戚朋友如叔嬸、姑舅或朋友監管。這樣的兒童約占留守兒童的4.7%。父母長期在外覺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財、物方面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對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關注較少。這樣導致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監管缺位。
2.家庭和學校教育存存在的問題。父母由于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孩子而產生負疚感,于是有的家長以滿足孩子的放任和物質需求作為補償手段,偶爾打電話聯系大多只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法制教育關注較少,致使子女奢侈浪費、好逸惡勞。據調查,部分留守兒童厭學,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的精神,成績普遍較差。又由于監護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其行為一般不過問,因而缺失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 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迷戀“網吧”等,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人混在一起,而學校在監管上卻無能為力。
3.缺少良好的社會環境。對于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由于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教育工作銜接不上的情況,學校不可能事無巨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護的意識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機,以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在全國各地,留守兒童溺 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常常見諸報端。
三、如何更好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
1.社會方面。加強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保障力度。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通過降低農民工子女入學的學費以及政府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補貼等政策來提高農民工子女的入學率,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進城上學的民工子女可以通過下發文件給各級鄉鎮、社區,要求加強學校的教育制度,要逐步建立良好的社會監管體制。各級政府部門應明確劃分并承擔責任,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監護和教育體系,社區居委會也要經常深入留守兒童家庭,督促監護人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一旦有問題要及時進行教育并幫其改正;要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幫助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
2.家庭方面。外出務工父母應有意識地加強與子女的溝通,從內容、形式上改進從而建立有效的親子溝通渠道,給子女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更多的情感性支持。外出父母要經常性與學校、班主任聯系,及時掌握子女的學習情況以及在校的行為表現等,同時也要與監護人保持經常性聯系,著重了解孩子在家的身體狀況及情感心理表現等,一經發現問題便有針對性地與子女溝通聯系加以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外出父母可以通過電話、寫信甚至可以采用網絡視頻等方式經常性地與子女溝通交流,且話題不能僅局限在學習上,而要更多的通過語言表達對他們的關愛之情,特別是在孩子生日的時候更應該送上祝福的話語,讓孩子們認識到父母一直在關注著自己,增進親子和諧關系。
3.學校方面。以學校為主導,開展針對留守兒童專題教育。作為新時期新時代背景下的學校,不僅僅要教授學生知識,也要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步發展。尤其是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更要注重的是其心理健康狀況。學校要完善健康教育理念,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學校要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幫助這部分學生構建一個完善的心理狀態。教師是學校構成主體,因此,學校就要提高教師的素質,使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體貼,給予家長般的感情,使學生感到溫暖,感到心理上有所寄托。另外,學校還可以開展針對留守兒童的專題教育,使留守兒童懂得他們不是異類,他們的父母出外務工賺錢,是為了給他們創造更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作為子女,他們應該感到驕傲,并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父母。通過這種教育,可以消除這部分學生心理上落差,從而促進其健康的成長。
四、結語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會的穩定,也是全社會的責任,政府和職能部門責無旁貸,心理和社會等專業人員要積極的關注。讓我們行動起來,關心、關愛和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共同創造幸福安康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熊亞,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唐春蘭,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
[3]王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