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瑜
[摘 要]幼兒一日常規行為是指幼兒在園一日活動中需遵守的行為準則,主要包括紀律與秩序、教學常規、基本的日常規章與制度等管理常規,本文針對幼兒一日常規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幼兒;日常規行為;習慣養成
幼兒在園的常規行為就是指幼兒在園的一日活動各環節中,對應當遵循的規則所表現出來的相對應的行為。它具有重復性和規律性,是幼兒教師對幼兒遵守規則的行為期望。它分為幼兒生活常規行為、活動常規行為、學習常規行為。這些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于促進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明確指出,“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應“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形成使其終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一、生活常規
生活常規是對來自不同家庭環境和不同生活習慣的幼兒提出的共同要求,它包括對幼兒“生活態度”(堅持每天來幼兒園、喜歡食用幼兒園飯菜等)、“生活習慣”(餐前盥洗習慣、午睡習慣等)兩方面的要求,明確告知幼兒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著重培養孩子獨立吃飯,包括餐桌前就餐,不邊走邊吃,不遺灑飯粒,不用筷子和勺子搗飯,不吧唧嘴,知道用紙巾擦鼻涕,不用袖口,不吮咬手指,用臟手擦眼睛,摳鼻子等。
二、活動常規
活動常規通常指在教師組織活動和幼兒自發活動中,幼兒需遵循的活動規則及規范。這些規范涉及幼兒正確使用室內外活動場地、玩具材料以及具有活動的安全意識與規則意識,等等。包括不做危險動作,學會排隊,合群,令行禁止等習慣。
三、學習常規
學習常規是指保證幼兒順利、有效完成啟蒙階段學習任務的要求。包括幼兒在集中教育活動中不做小動作、能安靜聽教師講話和能夠安靜聽同伴發言,提問或者回答問題先舉手,不隨意發言,不隨意擺動桌面用具,把放整齊,用完后歸還遠處等。
另外,幼兒會主動地去模仿父母的行為。也就是說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著父母的影子,這不僅是遺傳基因的作用,也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為、語言等多種心理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一半以上孩子的行為問題與其父母自身行為特征有密切的關系。加之父母缺乏規范和矯正幼兒常規行為問題的意識,從而導致幼兒在良好習慣的養成和保持上出現了問題,阻礙了幼兒在關鍵期良好行為的塑造。所以在幼兒一日常規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我們一定要尋求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總之,在常規教育與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我們應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引導幼兒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以表揚和鼓勵為主,不一味地用“說教”和“命令”來強迫幼兒被動接受習慣,要使幼兒自然“習得”常規行為,使“他律”變為“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