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賽剛
在這個知識經濟發展的時代,需要的是素質性的人才,現在的中國教育事業,把素質教育放在了首位。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時代的進步,過去的“填鴨式、注入式”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如今的學生思維活躍,不喜歡機械地接受東西。教師要順應時代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轉變教學觀念,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積極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運用多維教學法。所謂多維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多維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教師多角度、多系統地激勵、開拓學生思維,著重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概括、判斷和遷移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采用多維教學法,可以突破定向、單向思維式,使學生思維的角度靈活多變,思維的效度深刻鞏固。為現代化思維方式的發展創造極好條件。采用多維教學法,可以突破學生機械接受的思維模式而形成一種積極主動、具有獨創精神的創造性思維模式。
一、讓多媒體走進課堂
把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激活了語文課堂,使語文課堂教學呈現了新面貌。多媒體是集文本、聲音、圖片、動畫等為一體的強有力的教學手段,具有較強的視覺、聽覺沖擊力。把書本上抽象的文字變得生動、形象,滿足了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接受新鮮事物的意愿。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就不再是枯燥的說教,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多媒體的情境教學,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文章不是無情物”,要使學生感知文章表達的感情,內容要能打動學生。中學語文課文詞句優美、文筆流暢、感情豐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學生,融進課文中,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領會了文章內容。讓學生認識了人性的美丑、善惡等,有利于學生正確人生觀的確立。
二、培養學生閱讀的想象力
“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傳統的課堂教學只注重學生對書面知識的表面化學習,學習形式僵硬化,沒有思維的拓展,不能舉一反三,不能對知識靈活運用,學生的學習是空洞、乏力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多措并舉,不斷訓練,引導學生養成思維想象習慣,這是提高學生思維想象能力的很好途徑。1.語文教材內容包羅萬象,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課文中語言生動、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課文的素材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喚起學生的想象力。2.在提問質疑中展開想象力。想象力是創造性思維的表現形式之一。語文內容內涵豐富,一個標點、詞句、段落都有潛在的意義和多樣的手法。3.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不只在課堂,局限于書本。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在生活中思考、學習。課外閱讀是學生獲得想象力的途徑。通過閱讀,加強了素材積累,拓展了思維的空間、開闊了視野,能激活學生的情感與想象力,與課堂知識能夠融會貫通。尤其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展開聯想方面,作用非常明顯。
三、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過程是學生用聽、說、讀、寫來完成的。教學實踐中要全面提高學生的這四個方面的語文素養。課程標準特別提到,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漢語言的書寫方式為方塊字,語法結構靈活,思維方式具有模糊性。語文教師的教學要符合漢字的教學特點。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語文素養的培養無外乎兩大方面:學生書面知識的掌握和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1.學生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講,注意力集中,邊聽邊記邊思考。在愿意聽得基礎上,要會聽、不能盲目。課堂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單純側重教是不可取的,沒有學生積極參與進來,課堂猶如死水一潭。學生要和教師形成良好的互動,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2.傳統的語文教學是課本教育,教學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滿足于一言堂、滿堂灌的方式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適應時代發展對教學的要求。教師要轉變觀念,圍繞學生來講課,在課堂上能聽得到學生的聲音,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內容。比如,讓學生進行朗讀,開展演講比賽等。讓學生在課堂大膽發言、提出問題、展開小組討論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能夠發揮學習的創新意識、想象力等。這樣,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能夠在互動中找到教學的可取之處及需要改進的地方。學生在集體中能彌補學習的單一性,取長補短,學到新知識。所以,學生一定要多聽、多說、多讀、多寫,在量的積累基礎上,向質的方面進步,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個人能力,符合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切實地起到培養人才的作用,而教師的課堂教學是關鍵。
采用多維教學法 教師應做到:
1.善于保護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保護學生顯露出來的創造意識,做到善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驅使學生認真觀察周圍世界,注意學生的新鮮直接感受,即靈感爆發式的領悟和理解,積極肯定學生不拘一格的創新見解,讓他們燃燒起創造思維的熊熊烈焰。
2.善于生疑激趣,組織爭辨。在組織爭辨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對有分歧問題的爭辨,要引而不發。引,是為了打開思路;不發,是不過早地下結論。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維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對帶有推測性問題的爭辨,應引導學生抓住實質。(3)對反常性問題的爭辨,要引導求“常”。(4)對疑竇較深的問題,要適當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啟發學生去進行創造性思維。暗示的方法有多種:①“邊緣”暗示。即圍繞疑難問題, 教師 提出一些有關的“邊緣”問題作設問啟發,逐步導入并接近問題的核心。②“原型”觸發。即拎出一般人頭腦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問題、新現象的特定場合下加以審視,就容易發現思原型維的缺漏的荒繆。③設疑暗示。即 教師 有意識地設疑問難,打開通向真理的閘門。
四、善于抓住時機,點撥指導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教師 在組織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應善于抓住憤”、“悱”之時,巧妙點撥,使學生思路豁然開朗,頓開茅塞。常見的點撥有:
1.直觀性點撥。即 教師 提供與學生思考的問題在某點上有近似或間接聯系的直觀演示,促使學生思維暢通。
2.情境性點撥。即 教師 利用一切條件,為學生創造出一種有新感的境界,讓學生張開智慧的雙翅,去探求解決問題。
3.聯想式點撥。即從學生已知的問題,引導他們向縱深發展,連續考慮,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象牛頓因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弗來明從葡萄菌突然死亡而發明青霉素那樣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4.遷移式點撥。這是啟發學生從已知問題去思考與之相關的新問題的一種方式,卻所謂“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經常引導學生求同或求異。
5.誦讀式點撥。即在朗讀中對學生指導,以此增強記憶,培養思維能力。
總之,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革新離不開教育,教育在國計民生中顯示了突出重要的地位。教育工作者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學校新課程的教學改革為學校教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教師以實施素質教育為教學目標,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通過多維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汲取知識的同時,提升了學生自身的能力,培養了具有綜合素質的學生。